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阅读专练
一、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我最棒。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1.选文中共有三处省略号,其中作用相同的两处是( )
A.第一处和第二处 B.第一处和第三处 C.第二处和第三处
2.对八儿说的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八儿等粥时急切心情的体现。 B.八儿对妈妈的感情很深。
C.八儿不喜欢大哥和爹,因此让他俩吃的粥少。 D.从中可看出八儿的天真可爱。
3.从哪些地方看出锅内的粥快要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
我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獅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就极著名。
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戏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乡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的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地随意敲打着。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獅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
最后集中到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4.给短文拟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5.“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选文看,湘西灯节表演主要由哪些内容组成?它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全文,说说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7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在生活或是影视中看过元宵会吗?请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再结合本文的文字,发挥你的想象,描写一段元宵节观花灯的热闹场面。(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北京的春节
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口琴等。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⑥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一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⑦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⑧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⑨男人们年前到亲成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雄,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⑩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⑾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く水游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⑿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要。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官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⒀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9.《北京的春节》作者是_____,原名_____,字______,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
10.课文按照_________顺序展开,对照上文,完成内容梳理: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11.分析第1段“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各种”反复出现三次,强调_______________;“不是…而是”表现作者的______之情,传递出作者对____,强化了腊八粥带来的__________的感受;而“农业展览会”则运用_____,形象地写出了______。
12.下列剧中的加点词语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零食)。
_________________
请在第⒀段中找出有此类似表达效果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11段中“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中,“又”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
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摄氏度,最高可达47摄氏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摄氏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猛烈 强烈)的阳光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传说有位县长上任时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 忙碌),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呢!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 )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 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是钻天白杨,一行是桃树,一行是梨树。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他想让后人( )有遮阳蔽日之处,( )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那些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的时候,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5.给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漫:A.不受约束,随便 B.广阔,长 C.到处都是
漫天风沙( ) 长夜漫漫( ) 漫无目的( )
16.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7.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8.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吐鲁番人用_________的方法,来改造这儿的自然环境。在路边上栽种钻天白杨,可以________,栽种桃树、梨树,可以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吐鲁番人的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吐鲁番________的特点。这两个事例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一是锅内发出了“噗……”的声音,二是八儿看到一股淡淡的烟气冲上来。
【解析】
略
4.送灯
5.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送灯人的勇敢。
6.从送灯到烧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戏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乡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7.(1)加深读者对烧灯这一剧烈活动的认识;(2)写出了烧灯表演的趣味所在,无论是表演还是观看,都能尽兴而归,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
8.示例: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大街上人山人海,传来一阵阵甜甜的笑声,我看到漆黑的天空,有着闪烁的会飘动的“星星”,原来是这是人们放的孔明灯。市中心周围四条宽阔的马路上灯火通明,使整个城市笼罩在灯的海洋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解析】
略
9. 老舍 舒庆春 舍予 《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 《茶馆》 《龙须沟》
10. 时间 腊月二十三——吃糖,过小年 除夕——做年菜,贴对联、年画,家人团圆、守岁 元旦——拜年,逛庙会 元宵节——逛灯会、吃元宵、玩花炮
11. 腊八粥食材的丰富多样 赞赏 对腊八粥以及老北京春节的喜爱与满足 富足美好的感受 比喻 腊八粥的食材丰富
12. “零七八碎儿”意思就是零零碎碎,北京话里用来特指零食,换了不好,因为作者用北京人的口语词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果改用普通话中的一般词语,就缺少了“京味儿”,不符合老舍的语言风格。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13. 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这样安排主次分明,点面结合,选取最能表现老北京独特习俗的日子详细描写人们的活动,凸显节日的喜庆气氛,表现老北京传统节日的民俗民风,而对没有特殊活动的其他节日简单提及,让读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有完整的了解。
14.元宵节是继除夕、元旦之后的第三个高潮。用“又”点明元宵节的活动习俗之丰富和意义重大,紧接着详细交代正月十五赏灯、逛庙会、吃元宵等习俗,突出元宵节的红火美丽,表现春节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
【解析】
略
15. C B A
16.猛烈 忙碌 精致
17.只要 就 既 又
18. 植树造林 遮阳蔽日 解热止渴 智慧和创造力
19. 酷热 县长在水缸里办公。 生鸡蛋埋沙里很快就会熟。
【解析】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