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章末复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章末复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8 21: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章末复习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读音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蒜瓣(suàn) 彼此(pǐ) 骆驼(luò tuo) 熬粥(zhōu)
B.栖息(xī) 嘟囔(nāng) 腊八(là bā) 演绎(yì)
C.僧人(sēng) 唾沫(tuò) 翡翠(fěi cuì) 筷子(kuài)
D.脱缰(jiāng) 汤匙(chí) 正月(zhèng yuè ) 獠牙(liáo)
2.下面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通霄 水绞 摆摊 残灯未庙
B.板栗 肿胀 碗筷 无可奈何
C.僧人 脱僵 演译 青面獠牙
3.正月十五吃元宵,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过年时送“福”字寓意福气、福运到,那么过年时吃鱼有什么寓意?( )
A.寓意年年有余,富裕吉庆。 B.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C.寓意新旧交替,更岁交子。 D.寓意长寿安宁,节节高升。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开山鼻祖。
B.《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藏戏》介绍的是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C.从《腊八粥》一文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八儿是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D.《寒食》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
5.对下面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夸张)
B.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拟人)
C.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反问)
二、填空题
6.看词语写拼音。
唾沫( ) 嘟囔( ) 焖饭( ) 筷子( )
甜腻( ) 咽下( ) 染缸( ) 褐色( )
肿胀( ) 锅铲( )
7.补全本课出现的四字词语,并选词填空。
( )( )大笑 能( )善( ) 行( )积( )
别无( )( ) 两( )三( ) 随( )所( )
(1)台上的滑稽表演引得整个礼堂的人______________。
(2)藏戏艺人表演时______________,只要有观众就行。
三、语言表达
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8.大黑猫得意扬扬地念了一阵经。
(1)解释加点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ABCC式结构的词语,至少写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句中的括号里。
既然……就……  即使……也……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 )我没有衣服穿,( )我是在一个热带气候里,( )有衣服,( )穿不住。
10.读句子,注意加点部分,照样子再仿写一个句子。
住在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词曲鉴赏
古诗文阅读,完成小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1.“十五夜”指的是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的习俗。
1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射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B.第二句“冷”字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C.第三句“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
D.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13.读着这首诗,你还想起了哪些与明月、思乡有关的诗句,请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声,队员们一齐有节奏地划动船桨。只见他们的身体一俯一仰,船桨入水,激起片片水花。“嗨哟,嗨哟……”整齐响亮的呐喊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只见一只约十二米长的巨龙冲在最前面,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随着鼓点越来越急,队员们船桨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我在岸边使劲鼓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只见“猛龙”队的龙舟飞一般地冲到了终点,“冠军,冠军……”我兴奋地欢呼着,蹦跳着……
14.片段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历。其中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的内容。
15.下列对该片段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调用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渲染了龙舟比赛的热闹气氛
B.作者在描写龙舟比赛的场面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C.作者通过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自己在观看龙舟比赛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D.片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龙舟比赛这一风俗活动
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在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16.在上文找出一个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色味双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
21.题目:家乡的 节
同学们,我们度过了许许多多个美好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中那富有家乡特征的习俗,以及欢乐的气氛一定让你难以忘怀吧!那就请你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吧!字数40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字音的辨析能力。
A项,有误。
彼此:bǐ cǐ
意思:(代)①那个和这个,两方面。②客套话,表示互相没有什么差别,大家一样。
B项,有误。
栖息:qī xī
意思:(动)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D项,有误。
正月:zhēng yuè
意思: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
2.A
【解析】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过年吃鱼:鱼,取自谐音,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着年年有“余”。中国人总是希望在年底还有所富余,因为如果在年底还有富余的话,那么意味着来年你会拥有更多的财富。不分南北、传统年夜饭上最不能缺少的菜就是鱼,而且通常是全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4.C
【解析】

5.A
【解析】

6. tuò mò dū nang mèn fàn kuài zi tián nì yàn xià rǎn gāng hè sè zhǒng zhàng guō chǎn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看词语写拼音能力。首先要读准词语的拼音,有些汉字读音易混淆,所以需要分清前后鼻韵、平翘舌、鼻边音等。对于多音字的读音,解题时需要在词语或语境中区分汉字的不同读音所代表的不同意思。本题中“囔”“焖”“咽”的读音容易读错。
7. 哄 堂 歌 舞 善 德 所 求 面 刀 心 欲 哄堂大笑 别无所求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补全词语,对词语的空缺部分进行仔细分析,所填内容要符合词组的完整性,不要写错别字,要注意平时对词组的积累。同时根据语境的含义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填空,注意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语境的含义即可。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别无所求:意思是形容除了眼前的要求之外,没有其他请求。
8. 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千里迢迢 凉风习习 夏日炎炎
9. 虽然 但是 即使 也
10.今天晚上没有月亮,又遇上停电了,外面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解析】

11. 中秋 赏月
12.C
1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十五夜”是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也就是中秋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赏月的习俗。
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12.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C项理解错误。“今夜月明人尽望”意为: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而不是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楚清楚地看到。
13.
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
与明月、思乡有关的诗句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4. “我”观看龙舟比赛 比赛的过程 “我”的表现
15.D
【解析】
【分析】
14.
这道题考查整体把握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先认真读片段,接着分层,然后概括主要内容。第一句话点明主题——龙舟比赛开始啦,因此第一空可以填“‘我’观看龙舟比赛”。接着片段详细介绍了龙舟比赛的过程并穿插说明了“我”看比赛时激动的表现。
15.
这道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A项,“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属于视觉描写,“咚锵,咚锵……”属于听觉描写,“好不热闹”写出了场面的热闹,因此正确。B项,作者在描写龙舟比赛的场面时,先介绍了龙舟比赛的热闹场面,再聚焦“猛龙”队的表现,这采用的是点面结合的写法,因此正确。C项,“加油!加油!……”属于语言描写,“我兴奋地欢呼着,蹦跳着……”属于动作描写,这样写突出了“我”激动、兴奋的心情,因此正确。D项,片段中没有使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因此错误。
16.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腊月初七初八的时候是天最冷的时候了
17.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18.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
19. 颜色和味道都很美 蒜泡得色入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
20.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和年画
【解析】
【分析】
16.
本题考查谚语的识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相关方面知识的积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意思是到了腊七腊八,就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能把耐寒的寒鸦儿冻死。只要在这天早晨喝了腊八粥,就会一冬天不冻手脚。
17.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可知答案。
18.
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可知答案。
19.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和寻找关键句子。色味双美:颜色和味道都好。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可知腊八蒜色味双美。
20.
本题考查个人阐述。想一想自己在过年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写下来即可。如:放风筝、点烟花、打牌等等。
21.例文:
家乡的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个,如:端午节、端阳节、龙舟节、粽子节、地腊节、诗人节……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要数吃粽子、赛龙舟了。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了纪念22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他们还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以免吃屈原的尸体。一直延续到今,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每到端午节,妈妈还会用五种彩色的线,搓成五彩缕给我戴在手腕、脚腕和脖子上,意谓可避灾、除病、保安康。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比如:画门符、吃五黄、戴香包、挂艾草等。怎么样,咱们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呢?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半命题作文。
要求以“家乡的……节”为题,把家乡其中一个节日的风俗写下来。想想自己喜欢什么节日或哪个节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选择你最想表达或最了解的节日的去写。写作时切忌平铺直叙,记流水帐。注意详略得当,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同时要写出特定节日的特点或风俗习惯。
提纲:
开头:排比式开头。
中间:写出地方特色以及过节的浓浓气氛。叙述应该是记叙节日期间发生的事情的经过。详略要自然搭配,对人们欢度节日时的动人场景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
结尾:直接或间接的抒发对家乡春节的热爱和眷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