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海湖中学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开学考试卷
文 科 综 合 历史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3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5题,每题4分,共14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24.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5.汉武帝时期,先后多次迁徙郡国富豪。图3是郡国富豪迁徙路线示意图。这一做法( )
图3
A.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治理 B.促进了各地人口自由流动
C.阻碍了重农抑商政策实施 D.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6.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27.明内阁建立后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六部尚书相互制约,“尚书不入阁”成为惯例,但由于正德以来政局混乱及士大夫改革呼声高涨,“尚书入阁”逐渐成为常态,到张居正时期内阁完全压制六部,万历以后再次恢复两者制衡。材料表明明朝( )
A.君主专制受到相权的严重挑战 B.内阁侵夺六部职权较严重
C.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适 D.废宰相导致明代格局混乱
28.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9.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
A.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斗争的延续 B.体现出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使国人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30.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何士德,贺绿汀等优秀的音乐戏剧工作者的努力下,为军队和地方培养革命文艺人才,创作抗战救亡歌曲和戏剧作品,组织成立多种群众文艺宣传团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民众,增强军民的必胜信念。这些工作( )
A.使国民政府承认新四军合法地位
B.增强民众对逼蒋抗日方针的认同
C.加速了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的到来
D.为根据地的巩固奠定了群众基础
31.下表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主要物资国家统一分配的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钢材 煤炭 木材 水泥
1980年 74.3% 57.9% 80.9% 35%
1987年 47.1% 47.2% 27.6% 15.6%
A.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B.市场对物资的调节作用增强
C.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 D.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削弱
32.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3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
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34.美国1787年宪法完全把黑人奴隶和印第安人排斥在外,没有给予他们以合众国公民的权利。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参加选举,只是在计算众议员的名额分配时才提到他们,而且带有侮辱性的限制。这说明1787年宪法( )
A.违背了天赋人权的原则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工人运动的频发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35.1953一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美国3.5% ,英国3.5%,法国5.2%,联邦德国5.9 %,日本9.8 %。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皆因为( )
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B.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
C.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经济增长
D.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第43—47题为选考题)
一、必考题:共135分。
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s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9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种理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藻生机。一种思想,唯有引领时代,方显磅碍伟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时代是思想之母”,即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为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空间。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思想文化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25分。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868年,日本进行了由天皇亲自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运动。政府将教育发展看作是“文明开化”的中心任务,在财政上对教育的投资毫不吝啬。据调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分别为:1885年1.8%,1890年2.1%,1910年2.3%。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到10%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从1880年至1910年平均占比23%左右。教育没有门第、财富之别,对每个人都打开了大门,只要你通过刻苦努力,就能够获得知识和学历,并提高社会地位。同时,国内的资本家、工商业者也都意识到,只有提高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日本对初等教育的重视,不仅提高了国人的基本素质,更为以后尤其是二战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简析日本教育改革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联合国军”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犯。为遏制其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紧急入朝。第9兵团入朝后,决心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十余万衣着单薄的志愿军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以惊人的毅力翻山越岭、悄无声息地抵达预设战场,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第9兵团与美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展开激战。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中苦斗20天后,美军残部在7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扭转了战场态势。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著《抗美援朝战争史》
(1)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长津湖战役胜利的原因。(9分)
(2)概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长津湖战役胜利的意义。(6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顾方舟(1926—2019),病毒学家,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1955年,江苏暴发大规模脊髓灰质炎疫情,顾方舟团队临危受命,在昆明建立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开始自主研制疫苗。1960年底,首批500万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1964年成功改进剂型,将需冷藏的液体疫苗制成固体糖丸,一名儿童只需服用一枚糖丸就可达到免疫效果。脊髓灰质炎的年平均发病率大幅下降。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中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顾方舟一路艰辛跋涉,护佑中国儿童远离小儿麻痹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党和人民授予他“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摘编自《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方舟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方舟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
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2022学年
第二学期开学考试高三年级文综试卷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D D D C A B D B C B
题号 34 35
答案 A B
二、非选择题
41.【答案】
(1)表现:外交多元化;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市场)经济发达;科技(文化)先进;士人政治。(每点2分,任意答3点即可,共6分)
原因:少数民族的崛起(封建化);封建经济繁荣;士族衰弱(庶族崛起);科举制的发展完善;赋税制度改革。(每点2分,任意答3点即可,共6分)
(2)准备: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民族国家出现。(每点3分,任意答3点即可,共9分)
(3)唐宋: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2分);
西方: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2分)。
42.【答案】(12分)
示例一: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的反映。(2分)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阶级关系方面,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上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各学术流派针对大变革时代下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学术和政治观点,各家之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思想辩论,如墨家与儒家,法家与儒家、道家等。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8分)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下的反映,百家争鸣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2分)
示例二: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反映。(2分)
论证:14世纪前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意大利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而当时的意大利,罗马教廷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基督教教皇和教会不仅是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意大利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他们加紧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这导致靠自己奋斗积聚财富的新兴资产阶级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但又不能直接同教会相抗衡,所以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是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为前提,以反封建、反宗教神学为内容,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目的。(10分)
(说明:示例仅作为评卷参考;本题论题不得直接摘抄题干主题;论题必须从“思想与时代”的具体史实出发,结合所在时代背景,论证历史事件与时代环境的关系。)
45.【答案】(15分)
(1)成功的原因:明治政府统治者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大力支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国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答出其中任意一点给2分,共6分)
(2)教育改革对日本的影响:积极方面:使国人的基本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
消极方面:过分强调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推行愚民政策,要求民众效忠天皇。(答出其中任意一点给3分,共9分)
46.【答案】(15分)
(1)原因:战略指挥正确;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正义战争;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与朝鲜军民的配合;“联合国军”骄傲自大。(9分,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
(2)意义: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重要拐点;鼓舞了中朝两国人民抵御侵略的决心与斗志;振奋了全国人民精神,促进新中国建设;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铸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作出了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47.【答案】(15分)
(1)自主研制国产脊髓灰质炎疫苗;创新疫苗剂型,研发“糖丸”;消灭脊髓灰质炎,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疫苗研发作出卓越贡献。(每点2分,共8分)
(2)心系人民,关注民生;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自力更生的精神;注重科研创新。(三点6分,四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