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精品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8 23:1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安史之
与唐朝衰


第五课
《忆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两首诗,思考:为什么同一个诗人会写出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的诗?
繁盛
破败
原因:
安史之乱使得大唐王朝由盛转衰
一、安史之乱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755年---763年),由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战争
节度使?
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长官称节度使,唐玄宗后期,节度使兼管营田、民政成为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
一、安史之乱
一、安史之乱
材料一: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还有其财赋”。
材料二:
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一人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节度使势力膨胀,集军权、
行政权和财政于一身
安禄山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政权
一、安史之乱
思考: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
① 唐玄宗后期,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② 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政治腐败黑暗
一、安史之乱
过程:
读图,说说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
攻占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756年,唐玄宗与陈玄礼率一部份禁军南逃入川(成都),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兵变)
太子李亨北上灵武,
被拥立为帝唐肃宗。
763年安史之乱平息。
结果:
一、安史之乱
阅读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影响:
① 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② 唐朝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
(鼎盛)
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如步履蹒跚
的老人,又晃晃悠悠的走了150年。
唐朝后期社会形势
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中央政权
藩镇割据、互相兼并
地方形势
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百姓生活
相关史实:
唐朝末年8个皇帝,有7个是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的历史背景(原因)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875年起兵反唐
拥兵北伐(65万)
881年称帝长安(大齐)
883年败亡齐鲁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结果:
过程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历史意义:
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注意:
黄巢起义并没有使唐朝灭亡,只是给予其沉重的打击
三、五代十国
朱温
(852-912)
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朱温在位六年,被亲子朱友珪弑杀,享年六十一岁,庙号太祖。
907年唐朝灭亡
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五代
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十国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水浒传·引言》
政权分立
后梁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
三、五代十国
阅读材料五代十国政权简表,分析建立者身份有何特点?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
黄巢起义-----唐朝加速灭亡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遗症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1.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 )
A.大泽乡起义 B.隋末农民大起义
C.安史之乱 D.唐末农民大起义
2.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下列人物曾领导唐末农民起义的是( )
A.张角 B.黄巢 C.安禄山 D.史思明
C
B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