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35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35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8 12:14:05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繁盛
破败
唐玄宗
(685-762)
一位创造了两个历史“奇迹”的皇帝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
2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3
原因
过程
影响
安史之乱

话说安史之乱之前的大唐……
这时候的大唐帝国一切都是最美的,美到唐玄宗自己都觉得功德圆满了,该享受生活了。
于是把年号改成了天宝,这一改不要紧,生生把自己开挂的前半生改成了惨不忍睹的后半辈子,也顺带着把帝国从强盛的顶峰推向了坠落的后150年……
安史之乱
---------------------唐玄宗悲催的分割线-------------------------------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对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对唐朝来说,是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什么是安史之乱?
安禄山
史思明

安史之乱
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专权乱国杨国忠
宠 幸
朝 权
朝 权
族兄妹

安史之乱
口蜜腹剑李林甫
宦官
高力士
阅读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①爆发原因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宫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去,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笔记:P23
材料一:从 713—755 年,唐对吐蕃用兵 26 次,对突厥用兵 12 次,对契丹用兵9 次,对奚用兵 2 次,对南诏用兵 6 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材料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创作于755年)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安史之乱
①爆发原因
阅读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669年唐朝疆域图
741年唐朝疆域图
知识链接:
节度使:官名。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设置大都督。原为军事统领,后来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jīng)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唐玄宗时,边境设置10个节度使。



③地方与中央力量失去平衡,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安史之乱
①爆发原因
安禄山(703-757)
史思明(703-761)
原因④:安禄山势力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755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材料四: 安禄山兼范阳等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安史之乱
①爆发原因
阅读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河东
范阳
平卢
安禄山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内忧外患
③节度使势力膨胀,地方和中央力量失去平衡
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外重内轻
④安禄山逐渐扩张势力。
重兵在握

安史之乱
小 结
笔记:P23第一自然段
观看视频,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唐玄宗与陈玄礼率一部份禁军南逃入川(成都),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兵变)
太子李亨北上灵武,
被拥立为帝唐肃宗。
763年安史之乱平息。
叛军河北举兵南下
攻占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安史之乱
②爆发过程


长安
太原
魏州
汴州
睢州
洛阳
幽州
云州
九原
营州
灵武
益州
北京
马嵬驿




常山
井陉关
潼关
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
安禄山兼任的三节度使名称
安史叛军进攻路线
唐、回纥军反击路线
唐玄宗入蜀路线
河东
范阳
平卢
河东
安史之乱
笔记:P23第二自然段
依据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材料一 :安史之乱对人民是一场浩劫,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流域,几乎一片荒凉。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3.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材料二 :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样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材料三:

安史之乱
③影 响
笔记:P24第二自然段
1.经济方面:
2.国力方面:
3.权力方面: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
小 结:安史之乱影响
笔记:P24第二自然段
材料研读:p24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之句。大意: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野草,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混乱都各奔东西……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③影 响
黄巢起义

唐朝灭亡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曹州冤句县人(今山东菏泽)。
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但是都名落孙山。作此诗后,离开长安,继承祖业成为盐帮首领。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知识链接:唐朝末年8个皇帝,有7个是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一般,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驯服工具。所以,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原 因:
地方
宦官专权
兼并战争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统治腐朽
唐朝后期政治
藩镇割据
②藩镇割据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无力控制;
百姓生活
赋役繁重
生活困苦
连年灾荒
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①黄巢起义
笔记:P24第三自然段
中央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起义地
称帝长安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①黄巢起义
过 程
结 果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笔记:P24
l
朱温
(852-912)
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参加
起义军
同州防御使
投降
唐军
篡位
建后梁
朱温的传奇人生
907年唐朝灭亡
后梁
东京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笔记:P24
渐趋衰落
恢复并走向强盛
755年
618年
907年
贞观之治
武则天统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农民起义
建立
618年
巩固
贞观之治
衰弱
安史之乱
灭亡
907年
鼎盛
开元盛世
发展
贞观遗风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灭亡原因
唐朝灭亡
907年
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宦官专权
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黄巢起义的致命打击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政局混乱
比较安史之乱和黄巢大起义
事 件 性 质 影 响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战乱使唐朝社会遭受空前浩劫,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国势由盛转衰。
是一场农民反抗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阶级斗争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问题思考
统治前期
统治后期
完善以下表格内容,并结合课本思考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唐玄宗?
稳定政局
励精图治
重用贤能
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日益骄奢
功: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崇尚节俭,反对奢侈,锐意改革,励精图治,使得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政局稳定,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过:唐玄宗统治后期重用奸臣,任人唯亲,追求享乐,荒淫无度,不理政事,朝政腐败,导致社会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五代十国

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相继建立)
2.唐朝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了哪些政权?(先后并存)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
五代
十国:南方九个政权+北汉
政权分立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阅读课本P25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表中能看出五代的开国君主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南唐 李昇 镇海、宁国节度使、大元帅
吴越 钱镠 镇海军、镇东军节度使
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剑南两川节度使
楚 马殷 武安军节度使、天策上将军
闽 王审知 武威军节度使
南汉 刘 清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北汉 刘知远 许州、朱州节度使
后梁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①特点
笔记:P25第二自然段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材料: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
北方特点: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南方特点:
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①特点
材料一:南北双方在经济上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既有直接的商业往来,又有以“朝贡”和“赐与”为主要形式的官方贸易,这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材料二: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具有宏大志向,即位后大力扭转淮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②发展趋势
单元小结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开元盛世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五代十国
618
627
649
713
741
755
763
907
唐朝灭亡
884
878
960
开元年间
天宝年间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微忽。
——唐太宗·李世民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巩固练习



这首诗以菊喻志,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1.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太子之乱” D.“平城之乱
2.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 做。”说“后半辈不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后期的(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3.“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A. 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辽宋夏金 D.五代十国
B
C
D
4.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
A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B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C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D 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D
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A
6、下面是一组有关唐朝人口的统计数字,分析后回答问题。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时人口数约1900万;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人口数约4142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时人口数约5292万;
安史之乱后期,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时人口数约1699万。
(1)唐朝初年,人口不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隋炀帝暴政,隋朝末年长期战乱
(2)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人口统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较安定,人口持续增长。
(3)从755年到760年短短的5年时间,人口数为何会急剧减少
安史之乱,社会急剧动荡,人口锐减。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黄巢起义
朱温建梁
十国:
五代:梁、唐、晋、汉、周
安史之乱
原因:统治腐败,矛盾尖锐
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由胜到衰的转折点
经过: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叛乱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楚、前蜀、吴越、闽、南汉、吴、荆南、后蜀、唐、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