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铜仔》
教学目标:
1﹑交流﹑讨论如何更好的将歌曲演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演奏和演唱歌曲理解艺术与环境﹑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共同合作学习体会﹑表现歌曲中的情境。
难点:
交流﹑讨论如何更好的将歌曲演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课件\教材
教学年级:七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节奏练习:《青春修炼手册》
2、聆听乐曲民乐队演奏的《丢丢铜仔》,说出你听到乐曲中的乐器模仿出了哪些声音。
3、模仿火车鸣笛、行进与呼啸而过的声音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4、开着火车到台湾游览,观看并了解101大楼、日月谭、宜兰。
引入《丢丢铜仔》,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了解两组图片的具体含义和意境,二百多年前,在台湾的山区交通不便,伐木者为了从北部山区运送木材到台北盆地,便将木材绑成木排,放在河里顺水西行。
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经过山洞时听到水滴落地的声音,认为这种声音与铜钱落地极为相似,并将此声音哼唱成歌。
后来,火车从台北通到北部山区,运送木材再也不必历经河道和山洞。
这首歌曲遂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山里孩子迎接火车进山的的欢快歌曲。
知道是什么歌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山里孩子迎接火车的喜悦之情吧!
三﹑学习歌曲《丢丢铜仔》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丢丢铜仔》是一首轻快﹑热闹的歌曲,歌曲的结构形式为小二段式,第一段的演唱形式为领唱和齐唱相结合,第二段为二声部合唱,歌曲在每一乐句的中间都加入了虚字衬句。
1﹑出示歌谱,播放歌曲录音,学生跟随音响哼唱旋律,熟悉歌谱。
2﹑学唱歌词
3、欣赏龚琳娜老师与空灵合唱团演唱的《丢丢铜仔》并对比之前听过的民乐队演奏与女声独唱这三种音乐方式的表达。
四、课堂小结
《丢丢铜仔》这一首台湾民歌,它的旋律非常活泼、优美,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内容也是丰富多样,说明了我们的民歌是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留意并收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把我们茶陵的本土特色民歌带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