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9 10:4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名词解释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变: 生产关系 不变: 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
1
4
2
3
01
02
改革的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03
改革的重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是否需要一场改革
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
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平均74.6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5.7亿人每天能挣不到0.15元。有2/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1/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
视点二:史学家笔下的中国城镇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
1957年是637元,
1978年是644 元 ——林蕴辉《国史札记》
天津市: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72年,3平方米。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
“我们国家10亿人口中,7.9亿是农民,要先把农民这一头稳下来,摆定了七亿多,天下就摆定了。 ”
陈云:(1905.06.13-1995.04.10),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
1、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2、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放农民
改革前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土地归公社所有,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都是集中劳动,每天劳动后统一记工分,干多干少一个样。一天混一个杠,一个杠7分钱正好买三盒火柴,干一天活还不如抓一个母蛤蟆。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大灾难。” ——邓小平
农民下地是“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边哨子慢慢晃”,“男的上工在打牌,女的上工在纳鞋”。
——安徽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
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干旱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程度最重的一年……淮河干流出现自6月到第二年4月连续10个月枯水期。
——来料来源于 安徽政务
安徽:“乞丐大省”
不平凡的1978——天灾?
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调研发现:“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历史民谣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流行的花鼓词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凤阳花鼓词
在凤阳县前进生产队,万里了解到这个队10户人家中4户没有门,3户没有水缸,5户没有桌子。生产队长一家10口人,只有1床被子、7个饭碗!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小岗村”的故事
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
  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也是上一年度的20倍。自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还清了20年来吃救济的贷款。
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后的变化
1982年
7.15
1981年
6.70
1980年
5.02
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
单位:亿斤
80年代初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权责利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保证国家、集体的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农民拥有土地的什么权利?2、在材料二中找到什么是农民的责任和利益?二、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
……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
——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初阻力重重。邓小平明确表态: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不是罪过。这明确了农村改革的方向。
四川
安徽
内蒙古、贵州、广东
全国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岗村农民使用简陋的工具耕作
这是小岗村农家孩子在田里拾荒
小岗村过去的村路
今天小岗村的村路
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麦田
今天小岗村的田地
小岗村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敢为天下先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大包干后,群众干活“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一个比起一个能”、“早上工,天不明;晚收工,黑蒙蒙。早晚两头见星星,一天当成几天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的顺口溜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边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意义
材料一:小岗村改革前后比较
年份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1980年产粮 5.02 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 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 亿公斤
材料二: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
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
如今,美的集团拥有总资产90亿元,累计纳税30亿元,美的商标品牌价值达378.29亿元,闯进《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
华西村隶属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在农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一批中国的“乡镇企业”,崭露头角,华西村就是这批乡镇企业的佼佼者。全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发展合资、合作联营、股份、私营等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 
2010年到2012年中,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600万元~2000万元。在2012年比2010年同比增长174%,华西实现营业收入524.5亿元。美国客人来华西访问时说:“像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
华西村旗下华西集团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书记吴仁宝
“如果你想看到一个奇迹,请来华西。”
1950年
土地改革
1953年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合作探究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历史事件 核心内容 意义(影响)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 解放农村生产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1953—1958年) 农民私有到集体公有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实现农业向社会主义转变
人民公社化(1958—1984年)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 土地公有、包产到户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
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放企业
材料二:那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广州日报
材料一:(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张瑞敏
吃“大锅饭”,职工没有积极性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国企的烦恼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1)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
私营企业
个体企业
外资企业
合资企业
所有制结构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 “我们都想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在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谁砸企业牌子,我就砸谁的饭碗。 ——张瑞敏
用大锤亲自砸毁76台有缺陷的冰箱
经营方式/职权划分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内容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管理体制
分配方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单一公有制
政府统领
吃大锅饭, 平均主义
外资企业
合资企业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中心环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
国家
企业
工人
管得太多,太死
没有生产自主权缺乏活力
吃大锅饭,没有劳动积极性
给企业松绑
扩大自主权经营责任制
按劳分配
2017年1月10日,世界权威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6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10.3%,居全球第一,这是自2009年以来海尔第8次蝉联全球第一。此外,冰箱、洗衣机、酒柜、冷柜也分别以大幅度领先第二名的品牌零售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
海尔——城市改革的典型
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解放国家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都根据政府指令完成。
中国的改革又该何去何从?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

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提出: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2年,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推动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课堂小结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农民
解放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放国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纵观整个改革过程,可以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要坚持改革。
改革充满艰辛,需要勇气、智慧和创新。
课堂小结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城市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
所有制结构改革
职权划分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增强
企业
活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