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21~2022学年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过去的100年,中国共产党以奋斗铸就辉煌,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力拼搏。
72年前,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号召。永远走在赶考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正是靠着这些传统和作风,我们党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革命、建设、改革不可能是直线前进的,既会有胜利,也会有挫折与失败。挫折与失败是坏事,但只要善于总结反思,失败就会转化为胜利。胜利是好事,值得高兴和庆贺,但若骄傲了甚至忘乎所以,胜利就会转化为失败。因此,胜利与失败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强调:“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很难,始终坚持就更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同志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谦虚谨慎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强调“全党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个始终具有谦虚谨慎优良作风的政党,必定兴旺发达,必将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值得每一名党员骄傲自豪,但更值得骄傲自豪的还在后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继续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节选自《人民日报》许全兴《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材料二:
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节选自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认为全国革命胜利后的工作更难、更伟大,所以特意提醒全党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不屈不挠地奋斗。
B.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可能没有失败,中国共产党的明智之处就在于善于总结反思,将失败转化为胜利。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毛泽东和习近平共同的思想认识,也是共产党人连续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指导方针。
D.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都不要放松警惕性,因为一切敌对势力不甘心其失败,也不放弃破坏捣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利与失败的关系很微妙:骄傲、忘乎所以,前者转化为后者;善于总结反思,后者转化为前者。
B.以“永远走在赶考路上”修饰“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我们党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
C.我们回顾历史,不仅要从过去的成功中寻求慰藉,还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D.“在我们面前发抖”“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形象地写出了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害怕和嫉妒。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立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B.习近平: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C.洪应明: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片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D.曾国藩: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
4.材料一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4分)
5.两则材料的语体风格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第二次探监
列夫·托尔斯泰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于是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了。
对于聂赫留朵夫来说,关键性的时刻到了。他一直在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对她说出主要的话,也就是没有说他要和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告诉她。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对面。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用臂肘支着身子,紧紧靠在桌子上,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是啊,要是以前有个好律师就行了……”她打断他的话说,“那时候要是大家知道我跟您认识,就大不一样了。可结果怎样呢?都把我当成小偷了。”
聂赫留朵夫正要说说心里话,可是她又说起来:“我有一件事要对您说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很好的老婆子,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她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所以就坐了牢。她儿子姓敏绍夫。您就行行好,帮她操操心吧。”她说着,一会儿看看他,一会儿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去办,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儿。”聂赫留朵夫接着说,“不过我想和您谈谈自己的事。您记得上次我对您说的话吧?”
“您说了很多呀。上次您说什么来着?”她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笑,转悠着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请求您饶怒我。”他说。
“怎么啦,老是饶怒呀饶怒,一点儿也用不着……”
“我说过我要弥补我的过错。”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来弥补。我决定和您结婚。”
她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气。她那斜视的眼睛呆住了,像是在看他,又像不是在看他。
“又是为什么呀?”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才对得起上帝。”
“怎么又把什么上帝搬出来啦?什么上帝?当初您要是记着上帝就好啦。”她说完这话,就张大了嘴,不说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才闻到她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于是明白了她兴奋的原因。
“您安静一点儿。”他说。
“我没有什么安静不安静的。你以为我醉了吗?我就是醉了,也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她忽然很快地说起来,脸涨得通红:“我是苦役犯,您是老爷,是公爵,用不着来沾我,弄一身脏。你去找你们那些公爵小姐好啦,我的身价是一张十卢布的红票子。”
“不论你说得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着,小声说,“你想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
“‘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知道,可是现在究竟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现在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又说了一遍:“我说到做到。”
“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着,大声笑了起来。
“卡秋莎!”他说着,就去摸她的手。
“你走开,别挨我。”她气得一张脸变了颜色,叫了起来,一面把手从他手里往外抽。“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你走开,走开!”她腾地站起来,嚷道。
“请您再等一下。”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又坐了下来,垂下眼睛,两只小手交叉着手指头紧紧攥在一起。
“你不相信我。”聂赫留朵夫说。
“您说要和我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就这样。”
“我反正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就是您的事了。不过我一点儿也用不着您。我这是对您说老实话。”她说,“可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死掉呀?”她又说了一句,并且像诉苦似的哭了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来了,因为她的泪水挑动了他的泪水。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他,就好像感到吃惊似的,并且用头巾擦起脸上流着的泪水。
这时看守走过来,提醒说分手的时间到了。玛丝洛娃站起身来。
“您现在很激动。要是能行的话,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看他,就跟着看守走出去了。
“哈,好闺女,你现在时来运转了。”等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科拉布列娃对她说,“看样子,他可是真迷上你了;趁他常常来找你,你可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的人什么事都能办得到。”
“怎么样,我的事你说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道。
可是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牢房女犯们的话,她躺到床上,一双斜视的眼睛凝望着角落里,就这样躺到天黑。她心里激烈地翻腾着。聂赫留朵夫对她说的一番话,又使她回到她又恨又不理解、受尽折磨之后离开的那个世界。现在她已经脱离以往浑浑噩雷过日子的那种状态,而要带着清醒的记忆生活下去又太苦恼。晚上,她又买了酒,和同牢房的女犯痛饮一场。
(节选自《复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凸显了玛丝洛娃经常熬夜,导致状态欠佳。
B.从聂赫留朵夫第一句话中的“咱们”,可以看出他心里与玛丝洛娃十分亲近。
C.聂赫留朵夫闻到酒气,才明白玛丝洛娃听完自己的话为什么恶狠狠地皱眉头。
D.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流泪似乎吃惊,是因为她原以为恶毒的人没有真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玛丝洛娃“垂下眼睛笑笑”“不停地笑”与后文“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等描写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聂赫留朵夫的话对她产生的刺激之大。
B.“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这表明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请求结婚的目的不纯,这能引发读者对聂赫留朵夫行为的思考。
C.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开始时都是用“您”称呼对方,中间则都用了“你”,显示出这时候二人因为有分歧而相互间产生了疏离感,少了尊敬的成分。
D.玛丝洛娃回到牢房后,老婆子问“我的事你说了没有”,这个情节照应了前文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老婆子的内容,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8.小说结尾玛丝洛娃为什么又买了酒和同牢房的女犯痛饮?请简述原因。(4分)
9.作者写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老婆子一事,有怎样的写作意图?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4.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宜阳张使君①
戎昱
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
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
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
倘令黄霸②在,今日耻同年。
【注】①使君:汉代称呼刺史,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②黄霸:西汉名臣,做太守时政绩斐然,天下闻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宜阳”照应了题目,“暂”字表现了诗人在宜阳作客时间之短。
B.第三句写张使君通过施政在辖境内移风易俗,“千里”表现他的教化之广。
C.“人戴两重天”指宜阳生活安定,与别处截然不同,人们对张使君很感激。
D.第六句中的“尽”字表明宜阳这里的闲坡都开辟成了田地,有夸张的成分。
16.诗人是怎样赞颂张使君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贡希望孔子告诉他一个可以终身按其去做的字,孔子提供了“恕”字,随后作了进一步的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记》阐述了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认为其终极目标除了使人彰明其美好德行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告诫人们,一个人要想长久、长寿,必须不丧失立身根基,要自身有道。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冰雪旅游休闲观的“第一要义”,是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品供给体系。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冰雪旅游产品面窄,容易陷入滑雪、溜冰、赏冰雕等几大件的窠臼,导致同质化产品__________,“游客”难以成为“留客”。怎样才能留客?要为其安装“魅力引擎”,即为冰雪旅游注入文化底蕴。冰雪是大自然馈赠的资源,冰雪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华,我国地域辽阔,冰雪文化__________,“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笔上风光,“卧冰求鲤”“程门立雪”的民间传说,抽冰尜、打爬犁、推冰磨等民俗活动__________。在旅游这个大流量平台上,深度挖掘提炼冰雪文化要素,__________地建设冰雪大讲堂、非遗展示馆等,创新开展冬俗、冬赏、冬读等活动。这样,游客既能深度感悟冰雪文化,将文化的内容把它做实,又能增加冰雪旅游品牌的韵味,提高冰雪的“热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出一辙 源远流长 不胜枚举 量体裁衣
B.供过于求 根深叶茂 数不胜数 量体裁衣
C.供过于求 源远流长 数不胜数 因地制宜
D.如出一辙 根深叶茂 不胜枚举 因地制宜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样,既能使游客深度感悟冰雪文化,将文化的内容把它做实,又能增加冰雪旅游品牌的韵味,提高冰雪的“热度”。
B.这样,游客既能深度感悟冰雪文化,将文化的内容做实,又能增加冰雪旅游品牌的韵味,提高冰雪的“热度”。
C.这样,游客既能深度感悟冰雪文化,又能增加冰雪旅游品牌的韵味,将文化的内容做实,提高冰雪的“热度”。
D.这样,既能使游客深度感悟冰雪文化,将文化的内容做实,又能增加冰雪旅游品牌的韵味,提高冰雪的“热度”。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气温的降低会刺激机体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 ① 。但在保暖的同时,血管的收缩又导致血压升高, ② ,如果心脏负担太重,就加大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研究表明,气温降低10摄氏度,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7%。 ③ ?方法是及时根据气温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注意做好保暖很重要。
在寒冷季节,为了抵御寒冷,大家更愿意喝酒及摄入高热量食物,这必然导致血脂升高,疾病发生。针对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只吃低盐低脂清淡的食物,减少饮酒,适度运动。这样,我们就既能抵御寒冷、保持健康体魄,还能让身材越来越优美。
21.下列对材料第二段的逻辑错误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抵御寒冷,大家更愿意喝酒”因果关系不恰当,喝酒未必是这个原因。
B.“这必然导致……疾病发生”绝对化,前文提到的做法不一定导致这个结果。
C.“只吃低盐低脂清淡的食物”不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前文的说法相矛盾。
D.“还能让身材越来越优美”的推断没有确切的依据,“越来越”的说法不准确,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背诵,而且语文、历史等学科考试中也有理解文言文的相关试题。有些学生对此颇有微词,有的说:“文言文是古代的东西,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平时交际根本用不着,学它干什么?删掉多好!”有的说:“现代精品佳作不计其数,这些就足够我们学了,何必学文言文?”有的说:“一个世纪之前,陈独秀《新青年》就已经倡导白话,反对文言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
这些看法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但显然它们是较为偏颇的。请你针对以上看法写一篇驳论文,阐述你对学习文言文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邯郸市2021~2022学年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C【解析】错在“最重要”,于文无据。
2.(3分)A【解析】B项错在“强调我们党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以“永远走在赶考路上”修饰“中国共产党人”是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C项错在“不仅要从过去的成功中寻求慰藉”,原文是“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D项错在“嫉妒”,表现的不是嫉妒,而是幸灾乐祸。
3.(3分)D【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A项毛泽东的话表明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B项习近平的话表明了要牢记历史文化,这两项都与材料一观点无关。C项洪应明的话有反对骄傲的意思,但最终强调的是君子要居安思危、坚忍。D项曾国藩的话有两个重点:不要怠惰、反对骄傲,比C项更能支持材料一观点。
4.①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引用论证。②第二段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了论点;第三段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不要骄傲;第四段引用邓小平的话,强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第四段引用习近平的话,强调要重视谦虚谨慎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第五段引用习近平的话,强调了回顾历史的意义。(方法2分,分析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语体风格:材料一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书面色彩,语调庄重严肃;材料二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口语色彩,情绪饱满,铿锵有力。②原因: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材料一是政论性质的文章,是报刊发表的;材料二是发言稿,是口头表达的。(第一点4分,第二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3分)B【解析】A项错在“凸显了玛丝洛娃经常熬夜,导致状态欠佳”,小说写玛丝洛娃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其实是表现她整体生活状况不好。C项错在“才明白玛丝洛娃听完自己的话为什么恶狠狠地皱眉头”,他明白的是玛丝洛娃兴奋的原因。D项错在“原以为恶毒的人没有真情”,没有内容表明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恶毒的人。
7.(3分)C【解析】聂赫留朵夫并没有对玛丝洛娃产生疏离感,他用“你”实际是想拉近与玛丝洛娃的距离。
8.①玛丝洛娃已有酗酒的习惯。②聂赫留朵夫把玛丝洛娃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唤醒了,而她又无法摆脱困境,因而要借酒浇愁。(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①情节上,避免呆板,丰富中有变化有波澜。在聂赫留朵夫想要说心里话时,插进玛丝洛娃的请求,情节一下子就有了顿挫感。②人物形象更丰满,体现了多面性。玛丝洛娃的请求,表现了她乐于助人,使其形象中增加了善良的特点。③从主旨上讲,这一情节暗示着玛丝洛娃并非麻木不仁、无可救药,而是预示着她有“复活”的可能性。④反映社会黑暗,激发读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被迫害者的同情。(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10.(3分)A【解析】“南面”的意思是面向南,“临官”的意思是做官,这两个词是状语与谓语的关系,中间不宜断开,由此排除B、D项。“末”与前面的“本”是相对的词语,且是“图”的宾语,不能在“末”前断开,而应在它后面断开,由此排除C、D项。“察”是“一物”的谓语部分,不宜在“察”后断开,而应在它前面断开,由此排除B、C项。
11.(3分)C【解析】错在“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应是第一个。
12.(3分)C【解析】错在“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
13.(1)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重要词语“莅”(统治、管理、治理)、“责”(要求)、“为”(做)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重要词语“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事”(侍奉)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15.(3分)C【解析】“与别处截然不同”错,诗中并没有相关比较。
16.①直抒胸臆。诗人在首联中直接点出自己了解张使君的贤能。②叙其政绩。中间两联指出当地风俗改变、户口增加、闲坡开辟。③运用典故(或答“衬托”)。以黄霸来衬托张使君政绩斐然。(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3)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每句1分,共6分。错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18.(3分)C【解析】第一处,如出一辙:(车子)好像从同一个车辙出来,形容事情非常相像。供过于求: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如出一辙”与前文的“同质化”重复,不可用。第二处,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根深叶茂:比喻事物根基深厚,就能兴旺发达。从后文看,语境强调的是历史悠久,所以用“源远流长”。第三处,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语境只是在说数量多,不侧重于举例子,所以不用“不胜枚举”。第四处,量体裁衣: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比喻办事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地制宜”有“地”字,更合乎各地方的意思。
19.(3分)D【解析】原句有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游客”不能用在开头;二是成分赘余,应删掉“把它”。把两种语病都修改了的是D项。
20.①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先问后答,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化底蕴比作引擎,生动地表达了文化底蕴是冰雪旅游发展的动力的意思。(设问2分,比喻3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1.(3分)A【解析】错在“喝酒未必是这个原因”。抵御寒冷确实是喝酒的一个原因,原文这样说并没有错。
22.示例:起到保暖的作用 ②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③那该如何应对呢(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23.【写作指导】
材料是有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容,这既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紧紧相连,同时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紧紧相连。材料提供了三种较为偏颇的看法:一、现代生活交际用不着文言文,不必学;二、现代精品佳作太多,用不着学文言文;三、一个世纪前就已经有人反对文言了,所以更不必学习文言文。写作时应针对这三种看法进行批驳,第一种看法的错误之处在于违背了联系的观点,割裂了历史,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第二种看法的错误之处在于忽视了文言文对现代人的重要作用;第三种看法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仅从表面看待历史现象。写作要求是写驳论文,所以在写作中要针对上述三种看法作深人分析,揭示其错误之处,同时要提出正确的看法。
【参考立意】
①学习文言文,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③我们应该接受古代文言精华的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