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博豪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的皇帝是( )
A. 秦始皇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明太祖
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这反映了( )
A. 农业发达 B. 手工业发达 C. 商业发达 D. 对外贸易繁荣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下列有关唐太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唐太宗善于用人 B. 唐太宗时,魏征敢于直言
C. 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D. 唐太宗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比较有争议的女皇帝,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①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②她称帝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③她晚年称帝,建国号为周
④她继承并发扬了贞观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政策。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句,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歌手河图在《不见长安》中唱到:“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的“悲”的是( )
A. 盘庚迁殷 B. 开元盛世 C. 安史之乱 D. 澶渊之盟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 知州 B. 通判 C. 转运使 D. 宰相
1141年后,我国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 南宋与金订立了和约 B. 宋辽议和
C. 北宋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下列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创的盛世局面之一,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唐玄宗。______(判断对错)
玄奘和鉴真相同之处的是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______(判断对错)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重武轻文政策。______(判断对错)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 以上材料与哪位皇帝有关?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又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 历史上这位皇帝的统治被称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称这个时期的统治?
(4) 从他的统治思想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军,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 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材料二(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 地理志》材料三 2014年3月1日21时许,昆明火车站广场发生蒙面暴徒砍人事件,截至2日6时,已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民警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据相关部门调查证实,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回答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与金“绍兴和议”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2) 据材料二,元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怎样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又设置了什么机构专门管理藏族和台湾地区?
(3) 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
材料中“长策”指什么制度?它于什么朝代创立和完善的?由谁正式确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反映的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历史。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答案】C
【解析】由题干“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南宋都城商业发达的景像。
故选:C。
本题以南宋临安为切入点,考查宋朝的经济。
本题以宋朝的经济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答案】C
【解析】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他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法律上,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这个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唐太宗。626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与贞观之治。
4.【答案】B
【解析】武则天晚年称帝,建国号为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题目给出的叙述都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对武则天的地位与统治评价。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武则天的地位与统治评价。
5.【答案】B
【解析】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增加了宰相人数,这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6.【答案】C
【解析】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所以有人写诗描述其统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解答这一题首先要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景象被人们称为什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联系教材所学作答。
7.【答案】D
【解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两个繁荣治世局面出现在唐朝,“玄奘西游”也出现在唐朝,反映了当时对外开放,唐朝的突出特点是繁荣与开放。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繁荣与开放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与长安无关;B开元盛世虽然与长安有关,但不属于“悲”,应属于“欢”;D澶渊之盟发生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故ABD与题意不符。安史之乱发生在长安,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长安历史的掌握情况.
本题略有难度,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与古代都城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9.【答案】A
【解析】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本题考查了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起义的结果与影响。
10.【答案】C
【解析】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转运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转运使的职责。
11.【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141年后,我国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宋金议和后,双方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宋金议和的知识点,应把握宋金议和的影响。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西夏和辽,西夏在北宋西北,辽在北宋东北,因此C是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
本题以宋辽西夏的并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3.【答案】×
【解析】626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了贞观之治的史实。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4.【答案】√
【解析】根据题干玄奘和鉴真相同之处的是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表述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故答案为:√。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重点掌握玄奘西游天竺和鉴真东渡日本,注意二者之间异同点的比较。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重点掌握玄奘西游天竺和鉴真东渡日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
【解析】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重文轻武政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
16.【答案】
【小题1】(1)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贞观政要》,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就像水,水可以载着小船,也可以将船掀翻。由材料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人民百姓是王朝兴亡的决定性力量。
(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是唐太宗针对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作出的评价,他不同意“贵中华,贱夷狄”这种观点,认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没有区别,体现了唐太宗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也因此被少数民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依据课本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反映了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由材料“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知材料三反映的唐太宗重用贤才,重视纳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由于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出现了政治清明,国力增强,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被称之为“贞观之治”。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围绕“我们要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用人才,善于听取各方面建议;维护民族团结,坚持和平外交等等”作答。
故答案为:
(1)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开明;开放。
(3)贞观之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
(4)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自我完善;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爱惜百姓。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统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材料,注意准确识记唐朝统治的有关内容。
17.【答案】
【小题1】(1)据材料一“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军,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 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与金“绍兴和议”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边疆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据材料二“(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行省制度,设置了宣政院专门管理藏族事务,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分)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为了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坚决与国家分裂分子作斗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权;保持政局稳定,增强国力等.
故答案为:
(1)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边疆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坚决与国家分裂分子作斗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权;保持政局稳定,增强国力等.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元朝行省制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元朝行省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依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结合所学知识,”长策“指科举制度。隋朝时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创立殿试制度,唐朝科举制得到完善。
故答案为:
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隋炀帝。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史实。掌握科举制由隋朝隋炀帝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的创立及完善的相关史实。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