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8 12:5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5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2021·黑龙江·农垦佳木斯学校七年级期末)“忆往昔,郑和壮举,美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下列关于“郑和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B.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C.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D.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
2.(2021·黑龙江木兰·七年级期末)印尼有个港口城市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印度有三宝石像在每年特定的日子里,当地居民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这种文化现象与哪一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岳飞抗金
3.(2021·黑龙江林口·七年级期末)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远航的目的是( )
①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②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③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④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4.(2021·黑龙江绥棱·七年级期末)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是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宪宗 D.明成祖
5.(201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红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地中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6.(2021·黑龙江五常·七年级期末)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B.增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往来
C.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D.打破了世界各国的隔绝状态
7.(2021·黑龙江通河·七年级期末)明朝中期,平息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 )
A.林则徐 B.戚继光 C.郑和 D.邓世昌
8.(2021·黑龙江·孙吴县教师进修学校七年级期末)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 )
A.抗元的决心 B.抗倭的决心 C.抗清的决心 D.收复台湾的决心
9.(2021·黑龙江巴彦·七年级期末)明朝中期,平息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戚继光 C.郑和 D.邓世昌
10.(2021·黑龙江克山·七年级期末)“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下列哪项不属于清朝前期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
A.派戚继光等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进行雅克萨反击战
C.册封达赖、班禅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1.(2021·黑龙江富拉尔基·七年级期末)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作为诗人,他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这个人物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左宝贵
12.(2021·黑龙江讷河·七年级期末)“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军歌反映了( )
A.戚继光抗倭 B.雅克萨之战 C.澶州之战 D.岳飞抗金
13.(2021·黑龙江·农垦佳木斯学校七年级期末)明朝时期在台州打败倭寇的将领是谁
A.文天祥 B.岳飞 C.戚继光 D.郑和
二、填空题
14.(2021·黑龙江·铁力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1405年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 )。
15.(2021·黑龙江勃利·七年级期末)1405—1433年________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
三、判断题
16.(2021·黑龙江木兰·七年级期末)明清两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都采取了闭关政策。
17.(2021·黑龙江绥棱·七年级期末)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______(判断对错)
18.(2021·黑龙江·铁力市第四中学七年级期末)明朝著名抗倭英雄是郑成功。
错误; 改正:
四、简答题
19.(2021·黑龙江·孙吴县教师进修学校七年级期末)根据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是哪年?他先后共几次下西洋?
(2)郑和远航的出发地点是哪里?最远抵达哪里?
(3)当时你若是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你认为销路好的商品?(举两例)
(4)郑和作为“世界海洋第一人”,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的?
(5)请说说纪念郑和远航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五、综合题
20.(2021·黑龙江绥棱·七年级期末)读图回答问题
(1)如图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年?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2)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
21.(2021·黑龙江木兰·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家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新加坡】李光耀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哪里?
(2)郑和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有什么特点?
(3)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2.(2021·黑龙江·农垦佳木斯学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外国),示中国富强。”
(1)根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那里
(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
材料二:
(4)材料二中图一与图二的人物分别是谁
(5)材料二中的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故选项B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挂帅"而忽视经济实利,引发财政危机。选项AC不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B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三宝垄”,印尼、马来西亚、“印度三宝石像”,由此判断与郑和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宝是郑和的小名,明成祖时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曾到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B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排除A项;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排除C项;岳飞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是中外交往的和平使者,②③正确,D正确;西方新航路开辟目的是探寻新路,寻找黄金,①错误,郑和船队远航并没有引起中国对外殖民,更不是海盗,④错误,其他三项均包含①或④,排除ABC项。故选D项。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威望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明太祖建立明朝,建文帝因削藩而失去帝位,明宪宗平反于谦的冤屈,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A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故选A。
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因此增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往来,B正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明朝的官方外交活动,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统治者采取不计成本、“厚往薄来”的政策,因此并没有增强明朝综合国力或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AC排除;打破世界各国隔绝状态是新航路开辟的作用,D排除。故选B。
7.B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戚家军”。戚家军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与当地一名军并肩作战脚面那里的倭寇。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8.B
【分析】
【详解】
戚继光, 1528年出生于山东微山鲁桥镇,明朝杰出的军事家。1548年从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戚家军。自戚家军成立开始,他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故选B。
9.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戚家军”。戚家军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与当地一名军并肩作战脚面那里的倭寇,B项正确;林则徐是清朝的人物,排除A项;郑和七下西洋,排除C项;邓世昌是清朝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东南倭寇入侵,朝廷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A不属于清朝,符合题意,故选A;BCD都属于清朝前期巩固国家的统一措施,不符题意,排除。
1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明朝抗倭名将,故C项正确;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故A项错误;文天祥是南宋末大臣,坚持抗元的民族英雄,故B项错误;左宝贵是清朝著名爱国将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左宝贵入驻平壤率部拼死抗敌,壮烈牺牲,故D项错误。故选C项。
12.A
【详解】
根据军歌中“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倭患”,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击并肃清了日本倭寇,故选A;雅克萨之战是康熙时期抗击沙俄侵略的战争、澶州之战是北宋与契丹之间的战争、岳飞抗金是南宋与金国的战争,三者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CD。
13.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倭寇猖獗,戚继光在台州打败倭寇,故C符合题意;文天祥抗元,岳飞抗金,郑和下西洋,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明成祖(朱棣)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宣扬大明的国威,派郑和远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15.郑和
【详解】
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大明船队访问了南亚的占城、爪哇等国家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加深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16.错误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因此“明清两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都采取了闭关政策”是错误的。
17.正确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故正确。
18.错误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中后期,倭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的著名抗倭英雄是戚继光,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把郑成功改成戚继光。
19.(1)1405年;七次
(2)刘家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写出两个即可)
(4)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气概,吃苦耐劳和百折不饶的精神等。
(5)能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东南亚的和谐稳定等。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出使西洋。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世纪。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大都受到了欢迎。船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瓷器、茶叶、漆器最受欢迎。因此作为一名商人,携带丝绸、瓷器、茶叶、漆器这些销路好的商品。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郑和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气概,吃苦耐劳和百折不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对我们今天仍然有这重大意义,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东南亚的和谐稳定。
20.(1)郑和下西洋;1405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刘家港”“明”“古里”“红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即位后,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依据所学分析概括可知,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21.(1)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特点:公平贸易。
(3)影响:郑和航海远、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挙。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与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同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因此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根据材料二“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与海外各国的交往的特点是公平交易,互通有无。
(3)根据材料三“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家留下了持久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2.(1)宣扬国威。
(2)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开辟了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4)鉴真;玄奘。
(5)百折不挠;促进文化交流。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耀兵异域”可知,这是为了宣扬国威。
(2)根据所学可知,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根据所学可知,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开辟了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4)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前者是鉴真;后者是玄奘。
(5)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我们也应该百折不挠,促进文化交流。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