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8 13:0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21·黑龙江·孙吴县教师进修学校七年级期末)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党项、匈奴 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
2.(2021·黑龙江五常·七年级期末)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而设置分权的官员是
A.宰相
B.通判
C.转运使
D.枢密使
3.(2021·黑龙江·铁力市第四中学七年级期末)评价人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赵匡胤评价准确的有( )
①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建立科举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士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2021·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期末)造成“北宋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A.实行正副宰相制度
B.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
C.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D.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5.(2021·黑龙江梅里斯·七年级期末)著名学者王立群曾经这样描述一位历史人物:“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削兵权。”这位人物是( )
A.刘邦 B.李世民 C.朱温 D.赵匡胤
6.(2021·黑龙江·孙吴县教师进修学校七年级期末)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文武并重 B.重文轻武 C.尚武轻文 D.守内虚外
7.(2021·黑龙江富拉尔基·七年级期末)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8.(2021·黑龙江克山·七年级期末)据统计,998年至1126年,朝中显要官僚,武人出身仅占官僚总数百分之四点五,科举出身者则占总数百分之三十九点九。这说明宋代实行
A.休养生息政策 B.尚武轻文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重文轻武政策
9.(2021·黑龙江绥棱·七年级期末)宋太祖削弱相权,采取的办法是
A.分化事权 B.削夺兵权 C.减少事务 D.降职处理
10.(2021·黑龙江绥棱·七年级期末)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的是
A.赵匡胤 B.朱元璋 C.李渊 D.铁木真
11.(2021·黑龙江萝北·七年级期末)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这里的“他”是( )
A.赵匡胤 B.赵光义 C.赵普 D.石守信
12.(2021·黑龙江昂昂溪·七年级期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这些关键词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宋太祖 D.唐太宗
13.(2021·黑龙江·牡丹江四中七年级期末)“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唐朝的节度使 B.北宋的参知政事
C.北宋的转运使 D.北宋的通判
14.(2021·黑龙江·牡丹江四中七年级期末)造成北宋“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主要原因是北宋
A.“杯酒释兵权” B.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
C.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D.经常调换将领,士兵定期换防
15.(2021·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期末)1069年,宋神宗时期的一次改革中,遭到大地主大官僚激烈反对的改革措施有
①募役法 ②保甲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1·黑龙江讷河·七年级期末)与歇后语“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北宋的建立 B.南宋的建立 C.后周的建立 D.南唐的建立
17.(2021·黑龙江集贤·七年级期末)宋太宗时,某官职的主要职能是“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这一官职是
A.节度使 B.转运使 C.副宰相 D.通判
18.(2021·黑龙江木兰·七年级期末)“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赵匡胤
19.(2021·黑龙江萝北·七年级期末)1609年,宋神宗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此时主持变法的是
A.商鞅 B.吴起 C.王安石 D.管仲
20.(2021·黑龙江讷河·七年级期末)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C.逃避募役法的义务 D.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21.(2021·黑龙江抚远·七年级期末)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反映宋朝()
A.重视武将 B.重文轻武 C.削弱地方权力 D.重视人才
22.(2021·黑龙江讷河·七年级期末)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而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材料反映了北宋( )
A.科举制的完善 B.商品经济繁荣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分解相权
二、填空题
23.(2021·黑龙江·铁力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北宋实行( )政策抑制了武将跋扈,兵变政移现象的发生。
三、判断题
24.(2021·黑龙江绥棱·七年级期末)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______(判断对错)
25.(2021·黑龙江木兰·七年级期末)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26.(2021·黑龙江·铁力市第四中学七年级期末)北宋的建立人是赵构。
错误: 改正: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女真族建立的是金,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北宋初期的统治者派文臣做地方知州,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故B符合题意;宰相属于中央官职,与题干的地方官职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宋朝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C不符合题意;枢密使是元朝设立,和宋朝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他就是宋太祖,①符合题意;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为了避免武将跋扈,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②符合题意;宋太祖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武将,提高文人地位,从而有效的巩固了北宋政权,④符合题意;科举制度是隋炀帝建立的,不是赵匡胤建立的,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北宋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太祖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需要掌握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知识。
5.D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削兵权”可知,此内容与赵匡胤有关。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皇帝,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按宰相赵普的建议,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D符合题意;刘邦、李世民、朱温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来的宋太宗继位后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形成重文轻武的政策,B符合题意,AC不是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7.B
【详解】
根据“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逐渐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同时也使宋代的军事实力较弱,B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ACD项与材料中所强调的内容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8.D
【详解】
根据材料“武人出身仅占官僚总数百分之四点五”“科举出身者则占总数百分之三十九点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休养生息政策,A排除;宋朝没有尚武轻文,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C排除。故选择D。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这体现出,宋太祖削弱相权,采取的办法是分化事权,A项正确;材料与剥夺兵权、减少事务及降职处理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A项正确;朱元璋建立明朝,李渊建立唐朝,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1.A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960年……北周……陈桥驿”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A项正确;赵光义是北宋第二位皇帝,排除B项;赵普是北宋的宰相,排除C项;石守信是北宋开国将领,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D
【详解】
根据“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可得出是北宋的通判。北宋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项正确;节度使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排除A项;B项是是央的,排除B项;转运使与财政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
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D项正确;“杯酒释兵权”是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并不是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科举涉及的主要是文官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
根据所学,宋神宗时期的改革是王安石变法,变法措施中募役法使大地主阶级也必须服役或者交钱代役。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故遭到地主阶级的反对,①④B项正确;保甲法主要是军事方面。农田水利法,主要涉及兴修水利工程。与大地主阶级没有太大的关系,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
与歇后语“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皇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择A。
1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B项正确;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的收税的权力,排除A项;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排除C项;通判的职能是分知州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他的部下拥立他为皇帝,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为了加强统治,他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的权利,巩固了统治,D项正确;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排除A项;阿骨打建立金,排除B项;元昊建立西夏,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069 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进行变法,目的是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B项正确;商鞅、吴起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B项;管仲变法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D错误。故选C项。
2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保甲法规定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而题干中的家庭成年男子分家而过,正是为了减少家中的男丁数,逃避保甲法的义务。故D符合题意;农田水利法是北宋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也是王安石新法之一。农田水利法与题干做法无关,排除A;方田均税法的施行消除了隐田逃税现象,丈量出大量隐瞒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方田均税法与题干做法无关,排除B;募役法规定: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法与题干做法无关,排除C。故选D。
21.B
【分析】
【详解】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形成。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选B,排除A;CD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2.C
【详解】
依据材料“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而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和“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可知,材料体现了北宋录取文士名额比武士多,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反映出宋朝重视文士,轻视武士,这是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选项C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完善是在唐朝,排除A;商品经济繁荣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分解相权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C。
23.重文轻武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出现,宋太祖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抑制了武将跋扈,兵变政移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4.正确
【详解】
据所学知识,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错误。
25.正确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本题说法正确。
26.错误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赵匡胤即为宋太祖,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把赵构改成赵匡胤。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