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下学期八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下学期八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8 13:5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2民族大团结
1.(2021·广东·惠东县白盆珠中学八年级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宪法的规定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 B.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
C.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2.(2021·广东揭西·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体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重要内容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2021·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八年级期末)《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4.(2021·广东天河·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时,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此举体现了
A.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得以实现 B.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C.少数民族落后面貌得到改变 D.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
5.(2021·广东江城·八年级期末)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6.(2021·广东南海·八年级期末)据统计,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7.8%,并且建立了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8万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数2015个。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C.推动西部地区大开发 D.保留少数民族生活方式
7.(2021·广东·雷州市第三中学八年级期末)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2021·广东·八年级期末)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各民族建立加盟国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9.(2021·广东高明·八年级期末)《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独特的中国经验》:“在充分考虑历史渊源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道路。”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
A.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B.民族共同繁荣政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2021·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八年级期末)在每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身着特色服装的少数民族代表总是能吸引众多目光。这说明我国在民族关系上坚持的原则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团结
C.共同繁荣
D.民族平等
11.(2021·广东·八年级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实行了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个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制度
12.(2021·广东怀集·八年级期末)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其图案变化反映了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如图是1956年版五元人民币的背面,主题是“各民族大团结”,我国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西部大开发 D.兴边富民行动
13.(2021·广东云浮·八年级期末)学者汪晖在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一地方关系”。这一制度
A.有利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B.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繁荣 D.建立了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
14.(2021·广东台山·八年级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些规定( )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 B.促进了西部大开发的法律依据
C.加快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体现少数民族具有优先发展权
15.(2021·广东·平洲二中八年级期末)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16.(2021·广东高要·八年级期末)“……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的政策
17.(2021·广东·八年级期末)目前云南全省共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共37个民族自治地方,这表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18.(2021·广东龙湖·八年级期末)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19.(2021·广东东莞·八年级期末)《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该“道路”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特别行政区制度
20.(2021·广东澄海·八年级期末)如图表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了
A.民族区域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团结制度 D.民族区域合作制度
21.(2021·广东惠城·八年级期末)它构筑了现代中国既大又强的国家结构特征,符合我国国情,有力维护了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制度遗产,在理论上至少具备“大一统”、“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三个源流。它是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特别行政区的设想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改革开放国策
22.(2021·广东汕尾·八年级期末)下列政策措施有利于民族大团结的有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③帮助部分少数民族创制文字④进行西部大开发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2021·广东新丰·八年级期末)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这说明
A.我国依法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力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
D.法制建设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推行
24.(2021·广东高州·八年级期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B.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C.现在我国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25.(2021·广东普宁·八年级期末)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到了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这个制度是指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26.(2021·广东南山·八年级期末)“……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A.民族区域优惠政策 B.西部大开发政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的政策
27.(2021·广东广宁·八年级期末)一五期间,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有40个项目安排在少数民族地区,如内蒙古包头钢铁基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等,并配套建设了一批能源和交通项目。这说明我国
A.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 B.促进民族平等
C.重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加强民族团结
28.(2021·广东梅县·八年级期末)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卓有成效,并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据此可知( )
A.少数民族古籍是出版业重点 B.民族英雄史诗得到广泛传播
C.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D.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
29.(2021·广东大埔·八年级期末)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新版100元人民币的背面右上角印有汉语拼音、蒙古族文字、藏族文字和维吾尔族文字等字样。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②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 ③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④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30.(2021·广东福田·八年级期末)有人根据某铁路和沿线旅游景观,绘制了下图。关于这条铁路描述正确的是
A.修建于“一五计划”时期 B.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C.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D.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权利
31.(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游学的过程中分别去了内蒙古、新疆和西藏这三个民族自治区,并在当地的图书馆分别看到了由国家出版的民族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材料表明
A.国家对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优惠政策
C.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D.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2.(2021·广东龙华·八年级期末)广东省内3个民族自治县,2019年开始“粤省事”平台新增少数民族特色服务和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专区,提供旅游信息查询、多个民生事项便捷办理等服务。这一举措旨在促进( )
A.人民当家作主 B.民族共同繁荣 C.加强民族融合 D.实行多党合作
33.(2021·广东龙华·八年级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规定,少数民族应选全国人大代表,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参照各少数民族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分配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特别少的少数民族至少应有代表1人。这一规定
A.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贯彻 B.凸显政府对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重视
C.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广泛性 D.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素质
34.(2021·广东龙岗·八年级期末)1951年5月16日,政务院(今国务院)发出处理有关少数民族称谓、地名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归绥(意为归顺、绥靖)”更名为“呼和浩特 (意为青城)”,新疆省的省会“迪化(意为开导教化)更名为“乌鲁木齐(意为优 美的牧场)”。这一指示的直接目的是
A.维护少数民族平等权利 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C.推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5.(2021·广东东莞·八年级期末)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向西藏投入了400多亿元。195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这体现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秉承
A.民族平等原则 B.共同繁荣原则
C.民族团结原则 D.互惠互利原则
36.(2021·广东香洲·八年级期末)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体现了(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37.(2021·广东清新·八年级期末)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社区,曾经吃不饱、穿不暖、被肆意打骂的“农奴”,过上了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的好日子。这得益于( )
①汉藏两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 ②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④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部的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由此可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保证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故选项A符合题意;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结果,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故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C
【详解】
依据题干“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充分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是侧重于解决民族问题,A排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B排除;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D排除。故选C。
3.B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融合成了中华民族,通过题干“……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分析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4.B
【详解】
根据材料“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所述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体现了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代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得以实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强大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少数民族落后面貌得以改变,排除C项;材料所述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体现了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而不是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A
【详解】
由图中所示分析,从1965年开始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西藏取得的发展依赖于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所以A项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的时候首次提出的,后来成为国与国处理关系的基本准则,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6.A
【详解】
根据材料“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7.8%,并且建立了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8万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数2015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表明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排除B项;材料未表明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西部地区大开发,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保留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7.A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解决民族问题”,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解决民族问题采用的措施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民族政策,故选A;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B错误;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与题意不符,C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不符合题意,D错误。
8.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选项C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信息不符。故选C。
9.C
【详解】
根据“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可知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经验”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项正确;AD项的内容都和解决民族问题不符,排除;民族共同繁荣政策是后来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实行的政策,虽然是民族政策,但是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
10.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在每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身着特色服装的少数民族代表总是能吸引众多目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有人大代表,体现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这也这说明我国在民族关系上坚持的原则是民族平等。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因此,为保证少数民族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根据我国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而制定的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ACD均不是与民族问题有关的政策,排除。
12.B
【详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不只是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故A不符合题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主要措施,故C项不符合题意;兴边富民行动的宗旨就是振兴边境、富裕边民,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项。
13.C
【详解】
根据材料“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一地方关系”可知,这一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国后,我国根据历史传统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繁荣,故C项正确;一国两制有利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B项错误;我国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D项错误;故选C。
14.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可知,我国《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提供了法律保障,保障了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A项正确;西部大开发是20世纪末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加快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少数民族具有优先发展权,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的民族交融源远流长,形成大杂居、小聚集的局面,这决定了必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实现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故C符合题意;材料是为了说明民族分布特点和各民族互相影响又各具特点,不是说政治传统、经济发展、抵御侵略,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B
【详解】
据材料可知,“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这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是强调“……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民族自治机关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党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共37个民族自治地方”可知,在这些地方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实现当家做主的权利,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A正确;BCD中的制度与“共37个民族自治地方”不符,故排除BCD。故选A。
18.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故D正确;由“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可知,这不能说明民族团结,故A错误;BC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错误。综上故选D。
19.C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体现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故选C;A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排除;B是监督作用,排除;D是针对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排除。故选C。
20.B
【详解】
依据图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可知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自治区。结合课本所学,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集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B正确;ACD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
21.C
【详解】
依据“大一统”、“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等信息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下,我国在民族关系方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尊重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C正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关于政党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A排除;特别行政区是针对港澳台回归问题,B排除;改革开放是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D排除。故选C。
2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关系方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尊重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帮助部分少数民族创制文字,还进行西部大开发,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民族大团结,①②③④正确。D正确,ABC排除。故选D。
23.A
【详解】
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保障了各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力,A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B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是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过程,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而不是全面实行,D说法错误。
2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于1947年4月,是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建立于1955年10月。因此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C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到了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C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不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族地区发展无关,排除B项;基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与民族地区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6.C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可知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因此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项正确;民族区域优惠政策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部大开发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7.C
【详解】
依据题干“一五期间,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有40个项目安排在少数民族地区……”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也比较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由此可见我国重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C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关注,没有体现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A排除;促进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符合我国的民族政策,但是题干的主旨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关注,主要说明我国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BD排除。故选C。
28.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卓有成效,并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可知,材料表明国家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所以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C。
2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城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因此新版100元人民币的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②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③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④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条铁路是青藏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加强了内地与西藏的联系,故C正确;一五计划期间没有修建通往拉萨的铁路,修建了公路,故A错误;材料是铁路的修建,不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不能体现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权利,故排除BD项。故选C。
31.C
【详解】
由题干中的“国家出版的民族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并且采取系列措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C项符合题意;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对少数民族采取优惠政策,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信息没有涉及西部大开发,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32.B
【详解】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材料体现了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实现民族共同繁荣,实现共同富裕,B项正确;材料与人民当家作主、民族融合及多党合作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33.B
【详解】
依据题干“少数民族应选全国人大代表,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参照各少数民族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分配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特别少的少数民族至少应有代表1人”,结合所学知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因此这一规定凸显政府对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政事的政治权利的重视,B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少数民族的相关规定,并没有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贯彻,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少数民族的相关规定,并没有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范围,无从得出其具有广泛性,C排除 ;题干反映的是国家政府对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重视,并没有体现出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素质,D排除。故选B。
34.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归绥(意为归顺、绥靖)”更名为“呼和浩特 (意为青城)”,新疆省的省会“迪化(意为开导教化)更名为“乌鲁木齐(意为优 美的牧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绥、迪化等少数民族名称体现了旧中国对这些地区的蔑视,这是大汉族主义的色彩,而建国之后名称的变化则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所以A符合题意;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所以B不符合题意;推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名称变化的直接目的,所以C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中未体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以D不符合题意。
35.B
【详解】
依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向西藏投入了400多亿元。195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可知新中国政府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体现了共同繁荣的原则,B正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AC排除;互惠互利是我国倡导的外交原则,不属于民族关系范畴,D排除。故选B。
36.C
【详解】
根据材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可知,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故C项正确;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是祖国统一的基础,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项。
37.A
【分析】
【详解】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艰苦斗的结果,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①③④符合题意。不能说因为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藏人民就过上好日子,②错误。故选A;BCD不符题意,排除。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