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梅县·八年级期末)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2年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两会会谈协议 D.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2.(2021·广东清新·八年级期末)如下图所示内容,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1990年,“海基会”成立,次年,“海协会”成立;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A.民族区域自治 B.对外开放
C.外交事业发展 D.祖国统一
3.(2021·广东·惠东县白盆珠中学八年级期末)下图是漫画《回来吧,就缺你了!》,画中的“母亲”怀抱中有两个“孩子”,正等待另一个“孩子”回来。被等待的“孩子”是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西藏
4.(2021·广东惠城·八年级期末)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台企台商踊跃捐款,组织医护团队援助武汉。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台办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持续帮扶台资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具体措施。以上材料说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B.海峡两岸同胞的隔绝状态开始改变
C.两岸和平统一的初步实现 D.两岸同胞携手克服困难,共同发展
5.(2021·广东·惠东县白盆珠中学八年级期末)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时指出,两岸关系能够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了共同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习近平旨在强调
A.两岸在政治上完全达成共识 B.台湾可拥有高度自治权
C.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和平发展 D.一国两制方针实践成功
6.(2021·广东揭西·八年级期末)10月25日是台湾回归祖国纪念日,某校邀请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洪洞大槐树已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专题讲座。讲座中提到“台湾人大多数是明清以来的移民、人口中的78%祖籍在大陆。他们所代表的是洪洞大槐树文化所派生的中原文化……”这反映出
A.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B.两岸同胞同根同祖,有共同的文化
C.“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D.两岸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
7.(2021·广东江城·八年级期末)李克强总理在有关对台问题答记者问时指出:我们对台的大政方针是一贯的,在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我们愿意和台湾各政党、团体和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对话协商,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九二共识”是指
A.国共两党实现再次合作 B.增进经济文化密切交流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政治互信,经济互通
8.(2021·广东·雷州市第三中学八年级期末)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台企台商踊跃捐款,组织医护团队援助武汉。5月,国家发改委、国台办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持续帮扶台资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具体措施。材料说明
A.统一潮流的不可阻挡 B.改变隔绝,友好往来
C.和平统一的初步实现 D.互相援助,惟道与义
9.(2021·广东封开·八年级期末)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岸关系经历种种风云变幻,不断取得进展。下列属于两岸关系得到发展的是( )
①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开展“和平之旅”访问大陆
②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
③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
④蔡英文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2021·广东高要·八年级期末)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008年又达成“三通协议”,中央政府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目的是
A.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C.扩大对外开放领域 D.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11.(2021·广东龙华·八年级期末)表所反映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表 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
电影公司或电视台 飞腾公司 中华电视台 台湾电视台
影片或栏目 《跨过海峡》 《返乡探亲》 《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海协会”和“海基会”成立
C.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岸共识
12.(2021·广东揭西·八年级期末)2017年11月20日,台湾《联合报》发布的两岸关系年度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于大陆民众的观感首次逆转成为好评居多,岛内各界人士分析认为,中共十九大重申“两岸一家亲”,表达了对台湾同胞的尊重,愿意率先同台湾民众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在赢得台湾民众民心方面无疑是成功的。这表明( )
A.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C.海峡两岸实现了直接“三通” D.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13.(2021·广东·八年级期末)高秉涵,出生于山东菏泽,13岁跟随大批国民党官兵退居台湾,43岁收到来自大陆的第一封家书,52岁高秉涵“少小离家老大回”,至今已帮助上百名台湾老兵“回家”。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他出生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他童年离乡与国民政权垮台有关
C.他收到家书时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D.他回家源于实现了祖国统一大业
14.(2021·广东普宁·八年级期末)如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企业数量 合同金额(亿美元) 占台湾地区对外投资比例
1991 1735 13.9 9.52
1992 6430 55.43 21.78
1993 10945 99.03 65.6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15.(2021·广东揭东·八年级期末)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后,有网友题挽联曰:“汪辜两老先后去,九二共识留后世”两岸同胞皆一组,期盼同唱振兴曲。”网友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九二共识”( )
A.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新的突破 B.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D.受到了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
16.(2021·广东南海·八年级期末)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两岸关系曾有过春暖花开。春暖需有东风,花开需有雨露。东风、雨露就是‘九二共识’。”其中,“九二共识”指的是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统一祖国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一国两制政策
17.(2021·广东香洲·八年级期末)2021年3月17日,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措施”)。此举旨在( )
A.拓宽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新局面 B.打破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的局面
C.推动两岸民间团体的政治对话 D.打开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新局面
18.(2021·广东·深圳中学八年级期末)邓小平认为“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务实。”这里的“原则”和“务实”分別是指:(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两种制度、港人治港 D.一中一台、高度自治
19.(2021·广东花都·八年级期末)2019年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下列属于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出的努力是
①“一国两制”的提出 ②中英发表《联合声明》 ③“九二共识”的达成 ④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021·广东阳东·八年级期末)如图为某历史主题探究的活动记录,从中可以得出
A.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行使主权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海峡两岸人民反对“台独” D.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21.(2021·广东中山·八年级期末)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说在第6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第三次合作”是指( )
A.推进工业化建设 B.突破美国封锁
C.和平解放台湾 D.实现两岸通商
22.(2021·广东台山·八年级期末)1987年,周纯娟拿到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第一号《台湾同胞回乡探亲证》,回到阔别38年的家中,成为首位“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材料表明海峡两岸(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实现了“三通”
C.都认同“一国两制” D.打破了隔绝的状态
23.(2021·广东澄海·八年级期末)下表为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电影公司或电视台 飞腾公司 中华电视台 台湾电视台
影片或栏目 《跨过海峡》 《返乡探亲》 《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
A.台湾当局两岸政策松动 B.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C.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统一国家”已成为两岸共识
24.(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八年级期末)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诗中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
A.盼望祖国统一
B.希望和家人团聚
C.支持“台独”
D.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25.(2021·广东云浮·八年级期末)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1987年,这种隔绝状态被打破,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的人数达3万人;1988年,两岸往来人员达到40余万人次。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大背景是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海峡交流基金会的成立
C.连战率团访问中国大陆 D.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26.(2021·广东福田·八年级期末)中国自古重视法治,商鞅在《商君书 定分》中说:“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在现代运用这一传统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措施是
A.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C.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D.解放军在台湾海峡大练兵
27.(2021·广东东莞·八年级期末)2020年11月4日,第七届海峡两岸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温州举行。统计显示,近年来温州累计引进涉台项目293个,总投资25亿美元,连续举办多届浙江台湾合作周温州会场活动,共签约项目133个。材料表明
A.两岸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B.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发展
C.两岸制度差异完全消除 D.温州涉台项目数量最多
28.(2021·广东龙湖·八年级期末)为下列三张照片配上解说词,最贴切的是( )
A.春风犹化千层雪,海水流连两岸新 B.盛世莲花异样红,祖国一统记心中
C.天安门上彩旗扬,独立歌声奏凯昂 D.四海同圆中国梦,全民共建小康家
29.(2021·广东龙湖·八年级期末)1987年台湾地区热门电影电视主要有《跨过海峡》、《返乡探亲》和《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岸共识 B.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政策
C.大陆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D.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松动
30.(2021·广东汕尾·八年级期末)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945年,日本驻台湾总督签署投降书,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回归祖国;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再度隔绝。材料旨在说明
A.海峡两岸交往交流日益密切
B.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外交问题
C.台湾与大陆同根同祖同源同宗
D.海峡两岸命运与共休戚相关
31.(2021·广东·平洲二中八年级期末)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受到胡锦涛接见。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这( )
A.促使解放台湾时机成熟 B.利于实现对香港繁荣稳定
C.标志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D.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32.(2021·广东汕尾·八年级期末)2021年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提及两岸问题时表示,我们对台的大政方针是一贯的,也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坚持“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
A.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D.实行“一国两制”
33.(2021·广东大埔·八年级期末)“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和避干戈。”28年前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迈出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一步。两岸达成的这个“共识”是
A.实行“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坚持和平统一 D.发展社会主义
34.(2021·广东南山·八年级期末)在中共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关于两岸交流,习近平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这表达了大陆领导人
A.继续推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意愿 B.扩大两岸政治分歧的意愿
C.认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已没有任何障碍 D.打破两岸隔绝状态的意愿
二、综合题
35.(2021·广东大埔·八年级期末)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藏真正步入现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发展阶段,西藏不仅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西藏是哪一年获得“和平解放”?西藏步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得益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这两个地区的顺利回归得益于哪一方针政策的实行?请分别写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年月日)。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36.(2021·广东高要·八年级期末)实行改革开放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同时“一国两制”的实现促进了对外开放,两者相互相承相互促进。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表。
时间 1979—1982年 1992年 2001年 2008年
外商直接投资 17.69亿美元 110.08亿美元 488.78亿美元 1083.12亿美元
材料二(表一)《2000年以来澳门人均生产总值统计表》
时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 2018年
人均生产总值 15702 15547 16312 17809 …… 82609
(表二)《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
年份 贸易总额(亿美元) 台湾来大陆人次 大陆居民赴台湾人次
1978 0.46 —— ——
2001 323.4 3440306 122198
2004 783.3 3685250 144526
材料三 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记者陈斌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日上午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丰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概括地说,就是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坚持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坚持为两岸民众谋福祉。——2015年05月04日新华网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2)归纳材料二有关数据说明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九二共识”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巩固“一国两制”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37.(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材料二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1983年邓小平的一次谈话
材料三吴敦义5月20日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后,于晚间9时30分许在竞选总部发表当选感言表示,非常感恩能承担下一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重担,定会全力以赴。他强调,若国民党能赢回执政机会,一定会尊重1992年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确保两岸和平稳定发展,并以此作为国民党最重要的两岸政策。
——2017年中国台湾网
材料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之一
材料五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2005年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
(1)材料一反映了历史上哪两件大事?上述事件是邓小平什么构想的成功实践?
(2)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什么样的对台方针?
(3)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提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主张。请问在什么情况下党和政府可能使用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两个方面?
38.(2021·广东新丰·八年级期末)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材料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巩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祖国统一,得 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二:
澳门回归20周年数据统计表
生产总值 人均GDP 失业率 居民人均收入
1999 年 2018 年 2002 年 2017 年
+7.57 倍 +4.55 倍 6.3% 1.8% 13.4万澳门元 57.47万澳门元
表 根据澳门回归20周年数据统计整理澳门98%的淡水资源依靠珠海供应。广东对澳门的供电始于1984年,1999年回归当 年,对澳供电量为1.95亿千瓦时,2018年增至49亿千瓦时,增长约24倍。
材料三: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表示,目前两岸关系虽遭受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 谁也无法阻挡两岸深化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归于统一的历史潮流……她强调,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绝对 不能够被“搁置或抛弃”,两岸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摘自2021年4月26日“中新网”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是我国哪一基本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制度 有何优越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澳门回归后的发展有何特点?澳门地区持续繁荣的最佳制度保 障是什么?
(3)材料三中“九二共识”指的是什么共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推动海峡 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39.(2021·广东·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枚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1972年作
材料三:1993年10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剧《薪转》。1995至2000年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多亿美元,台湾同胞到大陆达1200多万次。
(1)小明在北京奥运会看到材料一中两幅美丽的旗帜,它们各自代表来自哪个地方的运动员?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这一科学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
(3)联系材料二三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三通分别是指什么?
(4)结合目前海峡两岸的形势,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前景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40.(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八年级期末)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华网北京 5月4日电(记者陈斌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4日上午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概括地说,就是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坚持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坚持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2015年05月04日新华网
(1)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这两个特别行政区是在哪一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顺利回归祖国的?这两个地区得以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当前我国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3)材料二中所提“九二共识”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当前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至少写出两点。)
(5)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我们当代中学生应当怎么做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B项符合题意;A项是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的政策,不符合题意;C项是1993年两会领导人举行的会谈,不符合题意;D项是2008年海峡两岸的变化,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
依据题干内容,结合课本所学,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基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协会”;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维护海峡两岸的统一;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由此可知,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海峡两岸的交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D正确;ABC与图片内容无关,排除;故选D。
3.C
【详解】
据题干《回来吧,就缺你了!》的漫画。画中正在朝母亲奔跑过来的小朋友代表台湾。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历经沧桑的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现在只有台湾问题尚未解决,“台湾”即是被等待的“孩子”,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4.D
【详解】
根据“台企台商踊跃捐款,组织医护团队援助武汉。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台办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持续帮扶台资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具体措施”可知,以上材料说明两岸同胞携手克服困难,共同发展,D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问题,A排除;海峡两岸同胞的隔绝状态开始改变,是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B排除;两岸和平统一的初步实现,表述与史实不符,C排除。故选择D。
5.C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两岸关系能够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了共同政治基础。没有……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可知,两岸和平的政治基础是九二共识,在这个基础上,两岸会和平发展,故C符合题意;两岸在政治上完全达成共识,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故A不符合题意;台湾可拥有高度自治权,这是一国两制的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方针没有成功推动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B
【详解】
依据题干 “《洪洞大槐树已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专题讲座”“台湾人大多数是明清以来的移民、人口中的78%祖籍在大陆。他们所代表的是洪洞大槐树文化所派生的中原文化……”反映了台湾多数移民来自大陆,故海峡两岸同胞有共同的祖先;台湾人民代表的是洪洞大槐树文化所派生的中原文化,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有共同的文化:洪洞大槐树文化。B正确;题干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台湾移民来自大陆,与大陆有共同的文化,没有体现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没涉及到“一个中国”、“三通”,ACD排除;故选B。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岸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D
【详解】
根据“台企台商踊跃捐款,组织医护团队援助武汉。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台办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持续帮扶台资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具体措施”可知,以上材料说明两岸同胞携手克服困难,互相援助,惟道与义,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统一潮流的不可阻挡,A排除;峡两岸同胞的隔绝状态开始改变,是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B排除;两岸和平统一的初步实现,表述与史实不符, C排除。故选择D。
9.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开展“和平之旅”访问大陆;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属于两岸友好发展的史实,①②③符合题意;蔡英文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阻碍了两岸关系发展,④排除。故选D项。
10.B
【详解】
材料“九二共识”“三通协议”,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是属于祖国统一问题,故B项正确;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目的是完成国家统一,不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A项错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关系不属于对外关系,故C项错误;台湾地区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台湾问题不是民族问题,故D项错误。
11.A
【详解】
根据材料“ 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因此台湾地区的人们电影与返乡有关,A项正确;海基会是在1990年成立;海协会在1991年成立,时间不符,排除B项;九二共识在1992年,排除C;材料出现的现象与“一国两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
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体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据“台湾民众对于大陆民众的观感首次逆转成为好评居多”“在赢得台湾民众民心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可知,这表明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D符合题意;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年,A排除;海峡两岸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是在1992年,B排除;海峡两岸实现 了直接“三通”是在2008年,C排除。故选择D。
13.B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信息“高秉涵13岁跟随大批国民党官兵退居台湾”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官兵退居台湾是由于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部退往台湾,因此高秉涵童年离乡与国民政权垮台有关,B项符合题意;A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1937年,他出生应该在1936年,排除;C项他43岁收到家书时应是1979年,而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是1992年,排除;D项至今台湾未回归祖国大陆,因此他回家源于实现了祖国统一大业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14.D
【详解】
由题干中的表格看,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在1992年和1993年都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九二共识的达成,故D正确;A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B项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是1987年,排除;C项第五次《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1月,排除。故选D。
15.A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二会谈”主要是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A正确;“九二共识”并没有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B说法不正确,排除;两岸“三通”于2008年实行,与九二共识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D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
16.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排除B项;“加强两岸合作交流”不是“九二共识”,排除C项;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可知,2021年3月17日,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出台此措施,是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持续出台实施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让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参与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所以此举旨在拓宽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新局面,A项符合题意;B项打破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的局面是在1987年,排除;CD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A。
18.B
【详解】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所以,“原则”指一个国家,“灵活”指一国两制。因此B项正确;和平统一是统一的理想方式,但不是原则。排除A项;台湾问题与港人治港无关。排除C项;一中一台违背了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排除D项。综上故选B项。
19.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解决台湾问题,1982年,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一国两制”,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两岸关系实现重大发展,故①③④符合题意;中英发表《联合声明》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故②不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D
【详解】
依据图片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结束了敌对关系;到1984年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体现了两岸关系的改善;到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2015年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反映了海峡两岸既有民间层面,也有政治层面的交往,体现了两岸交流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交往日益密切。D正确;对于台湾,我国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还不能对台湾行使主权,A排除;1992年海峡两岸的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图片没有体现。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海峡两岸人民反对“台独”。C排除;故选D。
21.C
【详解】
根据材料“1956年……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1956年,毛泽东强调要国共第三次合作,就是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C项正确;1956年我国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与国共合作无关,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突破美国的封锁,不符合题意,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2008年真正实现两岸通商,排除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D项正确;1992年“九二共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排除A项;2008年真正实现了“三通”,排除B项;材料中回大陆探亲,无法体现出都认同“一国两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3.A
【详解】
依据题干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影片或栏目有《跨过海峡》《返乡探亲》《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反映了海峡两岸的关系变化。结合课本所学,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格局状态终于被打破,台湾当局两岸政策松动,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A正确;2008年11月,海峡两岸举行“三通”,B排除;对外开放政策是一项经济政策,与海峡两岸关系无关。C排除;“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共识,D排除;故选A。
24.A
【详解】
据“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可知,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盼望祖国统一。海峡两岸人民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饱受分离之苦,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A符合题意。诗句的主旨是盼望祖国统一,BC不符合题意。诗句没有体现祝福祖国繁荣昌盛,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5.A
【详解】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故A项正确;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于199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率团访问中国大陆,排除C项;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择A项。
26.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14日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它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故B正确;ACD都不是根据“法”来解决问题,排除。综上答案B。
27.A
【详解】
从材料中“近年来温州累计引进涉台项目293个,总投资25亿美元,连续举办多届浙江台湾合作周温州会场活动,共签约项目133个。”可以看出,两岸交流合作比较频繁,因此本题选A,题目涉及的是温州和台湾的交流,与粤港澳大湾区无关,B排除;两岸制度差异并未完全消除,C排除;题目中涉台项目数量最多,说法过于绝对,题目中没有涉及没有对比,D排除。
28.A
【详解】
依据图片“汪辜会谈”“连战”“马英九”的信息可知,这是海峡两岸的友好会谈,故A正确;B说的是澳门回归,C说的是开国大典,D是赞诵建国70周年,故BCD错误。综上故选A。
29.D
【详解】
根据材料“1987年台湾地区热门电影电视主要有《跨过海峡》、《返乡探亲》和《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等”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松动,D项正确;一国两制的方针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提出,这时期并没有成为两岸共识,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政策是在2008年,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月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与海峡两岸关系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
30.C
【详解】
材料中谈到了台湾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几次分离与回归,意在说明台湾和大陆虽有离别,但始终同根同源,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故C正确;材料中谈到了台湾与大陆的几次分离与回归,并未谈到海峡两岸的交流问题,故A错误;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故B错误;材料并为谈到海峡两岸命运与共的问题,故D错误。
31.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在会面中,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促使解放台湾时机成熟,排除A项;“一国两制”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对香港繁荣稳定,排除B项;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排除C项;故选D。
32.B
【详解】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B符合题意;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不属于“九二共识”内容,排除A;加强两岸经济交流是汪辜会谈的内容,排除C;实行“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针,排除D。故选B。
3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故B项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是我国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伟大构想,故排除A项;大陆主张和平统一台湾,故排除C项;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故排除D项。故选B。
34.A
【分析】
【详解】
“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表达了大陆领导人继续推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意愿,两岸之间应不断加深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A项正确,排除B项;“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仍然阻扰祖国统一,排除C项;两岸长期相互隔绝状态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逐渐打破,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5.(1)1951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3)基础:一个中国原则;认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统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行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等。(写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可知西藏是1951年获得“和平解放”。西藏步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得益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依据这一构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可知这两个地区的顺利回归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实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3)根据材料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统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行为等。
36.(1)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经验;有利于培养新时期技术人才;有利于引进外资;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
(2)现象∶澳门和台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澳门人均生产总值迅速增长;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贸易量迅速增长等等。原因∶“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经济迅速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等等。
(3)基本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如何巩固∶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加强港澳台地区与国内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坚持维护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分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表格可知,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经验,有利于培养新时期技术人才,有利于引进外资,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表格一可知,它体现的现象是,澳门和台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澳门人均生产总值迅速增长;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表格二可知,这体现的现象是,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贸易量迅速增长等等。根据所学可知,表格一的原因有,“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经济迅速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表格二的原因有,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等等。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可知,这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应该这样巩固,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加强港澳台地区与国内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坚持维护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7.(1)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一国两制”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活动;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可知反映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港澳回归,是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应用。
(2)依据材料二“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知体现了党和政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是海峡两岸交往中的重大突破。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虽然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如果“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党和政府可能使用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活动;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38.(1)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管 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2)特点:经济高速发展;民生事业得到保障;离不开祖国的支持。
制度保障:一国两制。
(3)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有利因素: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统一是大势所趋,两岸融合是民心所向;两岸经 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紧密;“一国两制”构想及其成功实践。
【详解】
(1)制度:据材料“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巩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祖国统一,得 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可知,这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优越性:据所学可从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管 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等方面回答。
(2)特点:据表格信息可知,1999年澳门回归后,失业率下降,居民人均收入上升,这说明了经济高速发展;民生事业得到保障;离不开祖国的支持。
制度保障:据所学可知,澳门地区持续繁荣的最佳制度保 障是一国两制。
(3)共识:据所学可知,“九二共识”指的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有利因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统一是大势所趋,两岸融合是民心所向;两岸经 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紧密;“一国两制”构想及其成功实践等方面回答。
39.(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2)“一国两制”。台湾问题。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变化:由交往隔绝到广泛交流。三通是通商、通邮、通航。
(4)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逆转的。综合国力提高,“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国际社会的支持、全国人民的支持等。
【分析】
【详解】
(1)据图A可知,这是紫荆花图案。结合所学可知,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据图B并结合所学可知,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其中五星是代表统一的中国,三朵含苞待放的白莲花象征澳门特别行政区由三个岛组成,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绿色代表祖国大地,故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2)构想:据材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枚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并结合所学可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据所学可知,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一国两制”。
问题:据所学可知,科学构想是“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含义: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变化:据所学可知,海峡两岸由交往隔绝到广泛交流。
三通:2008年两岸实现了三通,即通商、通邮、通航。
(4)结合所学可从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逆转的;综合国力提高;“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国际社会的支持;全国人民的支持等方面回答。
40.(1)一国两制;原因:祖国的日益繁荣,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等。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等。
(5)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坚持 “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② 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③积极宣传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原则和立场,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详解】
(1)本题考查了港澳回归的相关史实。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具体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港澳回归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没变,仍然保持了原来的生机与活力,甚至更加具有竞争力,这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生命力和正确性。香港、澳门门回归的原因有: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当前实现祖国统一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等。
(2)本题考查的是海峡两岸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共识称为“九二共识”其核心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个中国的原则。
(4)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当前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等。
(5)本小题较为灵活,作为当代中学生的身份,当今社会国际统一的有利条件可根据材料可得,或者联系所学知识,答案不统一,价值观正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坚持 “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② 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③积极宣传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原则和立场,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