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
(1) 学习目标
1、 体会小说中感人的情境和人物形象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2、 学习小说中场面描写和人物刻画的方法。
3、 初步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2) 教法探究
1、 学生自我认识作者,自己确定知识重点。
1、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另有重要作品《九三年》《海上劳工》《笑面人》等。
2、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早期作品《短歌集》中流露出保皇思想,后受进步思想的启发,逐步摆脱了保皇党的观点。1827年发表的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中有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成为积极浪漫主义的宣言。1830年他又据那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的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3、《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于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而献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和舍己为人,发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的思想。这部作品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和艺术创作的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然而,雨果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2、 游戏导入课文
1 道具:矿泉水瓶一只,系着细线的刚好能通过瓶口的小球三只。
1、 参与游戏的人员:一位女生,一大一小两位男生。
2、 游戏过程:
(1) 创设情境:暑假你随旅游团到普陀山游玩。一日,你和两个人结伴来到了普陀山的潮音洞游玩。正玩得起劲时,突然海水涨潮了,而且涨得很快,三秒钟后就会淹没潮音洞。如果谁在三秒钟内没有逃出,谁就会被淹死在洞里。所以,你们必须赶快逃命。
(2) 游戏规则:现在,这个小瓶就代表是即将涨潮的潮音洞,你们每人手中都有一条细绳子,绳的另一端的三个小球就分别代表你们自己。当我发出“开始”的命令,就表明海水涨潮了,你们必须在命令发出后的三秒钟内将自己的小球从瓶中拉出,才能获得还生的机会。
注:生还者中的优胜者还可以获得一份奖品。
(3) 进行游戏。
3、 导入课文
游戏可能产生两种结果:成功和失败。
失败了的导入语:怎样才能圆满地完成这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信下面我们要学的这篇小说能够带给大家启示。(在第三部教学环节完成后,再次实践游戏,结束新授课)
成功了的导入法:把奖品发给最后一个拉出小球的同学,询问他为什么不抢先拉,突出他的忘我无畏的精神,导入课文。
3、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
初步赏析,师生互动
一读,发现问题,掌握基础
自由朗读,提示从生字词的音、形、义,成语的积累与运用,文句的含义,小说的情节安排等方面,去发现问题,并在有疑问处标出问题。同桌可以在自己确定后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讨论解决。
二读,辨明结构,分析场面
默读,带三个问题去读:小说安排了哪些情节?
你认为哪个情节写得最好,为什么?
你认为哪个情节最震撼人心,为什么?
重点分析哈尔威船长组织救援这一个情节
1 海难发生后,起初“诺曼底”号上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1) 先用自己的话概括
(2) 文中是怎样写的?(读,进行语言的赏析)
2 面对这危急的形势,哈尔威船长做了哪些事情?
3 小说在描写船长的言行举止时,有一段精彩的对话,那就是他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请三位同学为大家表演这段对话。表演小组可以自由组合,表演前要商量好说话的语气语调和表情、动作。
4 在船长的沉着指挥下,船上后来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5 总结:场面描写(点面结合和对比)的写法。
三读,诵读片段,配背景音乐
创设性阅读小说的结局部分
1 这部分四小节内容概括:前两节刻画了船长随船沉没的画面;后两节用精辟的议论赞美英雄的形象,画龙点睛。
2 朗读,让学生自己确定朗诵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 如果把小说改编拍成电影,结局部分的情景被设计成特写镜头,给它配上什么样的背景音乐比较适合?
4 即兴构思:这时,船上的人们会怎么说?
此时,船长会怎么想?
4、 学生自主交流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1 设身处地构想:
如果你就是这艘遇难船上的乘客,看见大家为逃生抢着上救生艇,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船长,你会选择像哈尔威船长那样与船共存亡,还是选择自救?
2 探讨:哈尔威船长是否就不能两全其美,既组织救了船上的其他人又自救?
5、 拓展训练
小说欣赏: 月光如水
枪刺在月光下闪烁出一道寒光。士兵威严地站在哨位上。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身后跟着一大帮陪同和随从人员。哨兵以规整的姿势迎接将军的到来。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想不想家呀?”
“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放屁!”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就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保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
人们被震住了。在这突出政治的年代,谁敢说这样的话?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还稚嫩的肩,“记住,要想着家里的父老,才对得起肩上的钢枪。”
将军说完,走了。
思考:人物形象的特点(将军、哨兵)
刻画人物的方法
6、 课外迁移训练
1 阅读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记叙文或小说)
2 试运用本课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段,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