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45分钟课堂达标测试(始得西山宴游记)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 45分钟课堂达标测试(始得西山宴游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15 08: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筑基达标
1.填空。
《始得西山宴游记》选自     ,作者     ,字     ,世称     ,他与     倡导古文运动,并称     。他的散文创作以山水游记最为著名,本文是     的第一篇。
《柳河东集》 柳宗元 子厚 柳河东 韩愈 韩柳 “永州八记”
2.解释“而”的用法及意义。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3)卧而梦
(4)觉而起,起而归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6)穷山之高而止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8)而莫得其涯
(9)而不知其所穷
(10)自远而至
(11)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提示:本题积累虚词“而”的用法。
参考答案:(1)连词,表修饰 (2)连词,表承接 (3)连词,表承接 (4)连词,表承接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条件 (7)连词,表修饰 (8)连词,表转折 (9)连词,表转折 (10)连词,表承接 (11)连词,表转折
3.解释“之”的用法及意义。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2)始指异之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5)不知日之入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7)故为之文以志
提示:本题积累虚词“之”的用法。
参考答案:(1)助词,的 (2)代词,它,指西山 (3)助词,的 (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4.解释“为”的用法及意义。
(1)自余为僇人
(2)不与培?NF18A?为类
(3)故为之文以志
提示:本题积累“为”的用法。
参考答案:(1)动词,成为 
(2)动词,成为 
(3)介词,为了
5.本文题目不称“西山宴游记”,而称“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什么?
提示:理解题目要结合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始得”意为“开始发现、得知”,作者这样拟题,是为了突出西山之美、西山宴游之乐。因为游了西山,以往的登山临水之游不值一提,只有游了西山,才算真正开始了山水之游,而这一次才算开始认识了西山真面目,领略了西山的佳处。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日与其徒上高山
C.卧而梦 D.顺流而东下也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B
7.“惴栗”怎样解释?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联系写作背景答题。作为下层官吏,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明白他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作为“僇人”,他随时可能再遭厄运;作为失败者,面对当权的对手,他不能直言自己的不满、郁闷,只能常常以诚惶诚恐来自我掩饰,自我排遣。文章起首“恒惴栗”三个字足以概括他此时的心情。
参考答案:“惴栗”意为忧惧不安。此词反映了作者压抑、黯淡的心情。
8.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在写法上有代表性。细读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
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各种方式,并在叙述中夹有描写,叙述描写之后进行适当的议论、抒情。
二、语言运用
9.把下面的一则新闻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字。)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布什政府去年3月决定大幅度提高进口钢材的关税,对部分钢材征收8%到30%的进口税,期限为3年,以保护美国钢铁工业的利益。这一举措遭到了包括欧盟在内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对。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世贸组织裁定美国败诉。为了避免贸易战,美国总统布什12月?4日?中午宣布取消进口钢材关税,但同时,他还宣布将继续实行监督计划,这项计划将通过进口许可证和反倾销等措施来防止钢材进口猛增。此间媒体认为,美国的这一监督计划将会有所加强,美国有可能采取更强硬的反倾销措施。
提示:信息筛选准确即可得满分,但包括“将继续实行监督计划”内容,就会扣分。
参考答案:美国宣布取消进口钢材关税。
10.下面是王春瑜从北京寄给复旦大学蔡尚思老师的祝寿诗,顺序已被打乱,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桑榆号晚峥嵘在 ②扬帆经史任驰骋 ③百年学海一舟轻 ④拔地苍松有远声
A.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提示:解答此类试题须有一定的韵律常识,即律诗都逢双押韵,有的首句入韵,有的首句不入韵。本诗首句入韵。根据前后语意,结合诗歌押韵基本常识,其正确顺序应为:③→②→①→④,即首句“轻”与第二句“骋”及第四句“声”押“eng”韵。故答案为A。
答案:A
三、写作训练
11.作文。
那年,一场变故悄悄潜入我家。先是母亲生病住院,体质本就羸弱的父亲,因为焦虑过度,也随即病倒,父母双双住进了医院。
太阳从西边落山,恐惧却从我的心头升起,那年我才十三岁。山村的夜色中,黑黢黢的远山像一幅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哀嗥,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
“孩子,你睡吧!这一夜我们不走了。”一位大爷说。他们在墙根靠下了锄头,坐着,蹲着,吸着旱烟,大声地呱白……我渐渐地睡着了。直到天亮,他们才扛起锄头离开。
从此,每天夜里,围绕这屋子的前后,会约定似的响起来来回回的脚步声、锄头的丁当声。脚步声断断续续要响一整夜,他们不是要赶路或者侍弄庄稼,而是要用声音给我们驱赶恐惧,要用声音告诉我们:我们都在窗外!
——自此之后,我开始相信,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请以“声音的温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略)
回顾展望
2010湖北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提示:A项,鄙:边邑,郊野之处。
答案:A
1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提示:A项“以”分别为“把”和“因为”;B项“所”均为“所”和动词构成“所”字结构;C项“而”分别表修饰关系和转折关系;D项“之”分别为代词“她”和结构助词?“的”。
答案:B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提示:②句“李已仰跌丈余”直接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⑤句“僧笑,命李试其技”表明不相信,⑥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实际上是尼僧怕伤着李超。
答案: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提示:A项,憨和尚不是为了惩罚李超;B项,“尼僧争强好胜”错;D项,“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错。
答案:C
2010广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提示:C项,谢:谢绝,推辞。
答案:C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提示:A项都是介词,用、拿。C项都是副词,才。D项都是介词,替、给。
答案:B
18.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提示:“何为而至于此”中的“何为”是介词短语中宾语前置,A项中的“何以”与此句式相同。
答案:A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提示:D项“感动”一词无从说起,作者写本文目的在于通过讲述杜环的事迹来借古讽今。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