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口子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局面的时间和关键人物是( )
A. 581年 杨坚 B. 589年 杨坚 C. 605年 隋文帝 D. 611年 隋文帝
“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与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所谓寒门、商人、地主等……通过科举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中来。”该材料说明科举制度( )
A. 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B.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 束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 )
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 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 改国号为周
B.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 修订法律,废除酷刑苛法
D. 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下列被称为“诗仙”的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杜牧 D. 韩愈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 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
A. 《金刚经》 B. 《大唐西域记》
C. 《西游记》 D. 《史记》
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安史之乱
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如图所示人物评价准确下的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士人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宫)通签书施行,”由此可知,通判( )
A. 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B. 是地方的知州、知县
C. 牵制地方官的权力 D. 把地方财赋转运至中央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船体基本保存完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不能从材料中推测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B. 南宋对外贸易发达
C. 宋代造船技术高超 D. 宋代纸币世界通用
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请你指出它是( )
A. 会子 B. 交子 C. 关子 D. 瓦子
岳飞在《满江红 怒发冲冠》词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 )
A. 党项族 B. 匈奴族 C. 女真族 D. 契丹族
如图是唐--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 ②③④① B. ③④①② C. ①②③④ D. ①④③②
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展现了蒙古草原的雄浑壮阔,唱出了蒙古人的情怀。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 成吉思汗 B. 忽必烈 C. 完颜阿骨打 D. 耶律阿保机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唐都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唐朝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了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后周,合称十国。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11世纪前期,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他仿效唐宋制度,并创制了契丹文字。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其主要历史功绩是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国政权。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渡尽劫波兄弟在--民族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 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材料二: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中国政治通史》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和政策是什么?举出唐朝民族交融的一个事例。
( 2)材料二中的“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盟约?
(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 4)归纳我国古代中央政权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方式。
【八千里路云和月--外交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蕃何题。
材料一: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威尔斯《世界简史》
材料二: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三:入宋以后,对外交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虽然陆上对外贸易仍在继续,但规模有限,海上贸易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对外贸易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宋代对外贸易重心之所以转向海洋,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由陆及海:宋代贸易格局的转型及衍生》材料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大会讲话
(1) 根据材料一,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唐朝“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试举两例加以说明。唐朝的这种对外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2) 材料二中,日本认为“常须达”唐朝的原因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写出两宋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并分析“宋代对外贸易重心之所以转向海洋”的原因。
(4) 综上所述,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万水千山总是春一经济卷】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下面是张老师围绕“唐-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设的复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图学史】
( 1)图一、图二是唐朝发明的生产工具,分别写出其名称,并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有何影响?
( 2)观察图三、图四,比较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任务二:【史料研读】
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东南地区的 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 3)材料一中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卷二) 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
( 4)材料二中,宋朝大都市商业的兴盛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任务三:【规律总结】
( 5)综合上述,归纳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局面的杨坚,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实现全国的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朝的统一。
理解和把握隋朝建立者和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
2.【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通过科举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中来”,由此看出,科举制度是利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不分门第高低,强调以才能作为选拔官员的原则,从而打破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故选:A。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影响。
本题以科举制度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还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用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描写的是唐太宗,故A正确。
B.此项描写的是武则天,故B错误。
C.此项描写的是唐玄宗,故C错误。
D.此项描写的是赵匡胤,故D错误。
4.【答案】D
【解析】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是因为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她也十分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武则天的统治举措。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武则天的统治举措。
5.【答案】A
【解析】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李白。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诗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代对外交流,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由于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所以唐朝的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但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对外交往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前提,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有利于促进中外交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选项错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也有利于促进中外交往,但也不是根本原因,因此排除D选项。
7.【答案】B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联系所学可知,贞观年间,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西行取经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产生活等。这部书近百年来被译成多国文字,很受研究者们的青睐。
故选:B。
本题考查《大唐西域记》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主要史实.
8.【答案】D
【解析】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安史之乱。
故选:D。
本题以“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了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9.【答案】D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可知是宋太祖。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是隋炀帝,不是宋太祖。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宋太祖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宋太祖的主要活动。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宫)通签书施行,”由此可知通判的设置是为了牵制地方官员的权力。宋初设通判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牵制地方官的权力。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船体基本保存完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表明宋代造船技术高超;“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反映了宋代商业十分繁荣和对外贸易发达;材料没有体现宋代纸币世界通用。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自北宋开始,我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主要表现有:南方都市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此基础上,到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12.【答案】B
【解析】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项会子出现在南宋;C项关子与题意无关;D项瓦子是宋代娱乐场所.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的了解情况,重点考查了纸币的出现这个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13.【答案】C
【解析】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指女真族。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他率众起兵抗辽,不断取得胜利,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解析】题目给出所有政权最早的建立的政权是辽,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①出现最早,之后的是有辽和北宋的④;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然后是有金和北宋的③;最后才是有金和南宋的②;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后,北宋皇族赵构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历史上称为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演变.
解答排序题需要准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
15.【答案】B
【解析】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元世祖就是忽必烈。于1279年灭亡南宋完成统一。
故选:B。
本题以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其建立者。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
16.【答案】×,把洛阳改为长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不是洛阳。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把洛阳改为长安。
本题考查唐都长安,知道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不是洛阳。
本题考查唐都长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不是洛阳。
17.【答案】×;后周改为北汉
【解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后周改为北汉。
本题考查的是五代十国的知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
18.【答案】×,契丹文字改为西夏文字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他仿效唐宋制度,订立管制、兵制和法律,并奖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并创制了西夏文字。所以,元昊创制的是西夏文字,“创制了契丹文字”这句话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契丹文字改为西夏文字。
本题考查西夏的建立和统治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内容较基础,识记西夏的建立和统治措施。
19.【答案】√,√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结束了蒙古长期分裂和混战的局面,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吉思汗不断向外扩张,兵力最远抵达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所以,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故此题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
本题主要考查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结束了蒙古长期分裂和混战的局面,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相关史实。
20.【答案】(1)据材料一“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 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和政策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夷制夷的政策;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等。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族和藏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据材料二“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是辽撤军,宋朝给辽岁币;澶渊之盟中宋给辽送岁币虽然增加了北宋百姓的负担;但此后,辽宋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边界贸易的往来,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好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
(3)据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可知,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元朝实现了大统一;元代疆域空前辽阔,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我国古代中央政权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方式有联姻和亲;册封;会盟;设机构;战争等。
故答案为:
(1)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夷制夷的政策;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等;事例:文成公主入藏。
(2)内容:辽撤军,宋朝给辽岁币;评价:澶渊之盟中宋给辽送岁币虽然增加了北宋百姓的负担;但此后,辽宋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边界贸易的往来,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好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
(3)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原因:元朝实现了大统一;元代疆域空前辽阔,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联姻和亲;册封;会盟;设机构;战争等。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和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和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
【小题1】(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我国对外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玄奘西游(天竺)并取回大量佛经潜心研究。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2)由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可知,日本认为唐朝是一个法度完善、文明发达,是值得珍视的国家。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那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市舶司。宋代对外贸易重心之所以转向海洋的因素有:经济重心南移;造船业发达;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阻碍及战乱;两宋政府采取积极鼓励的贸易政策。
(4)启示类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积极增强国力、坚持对外开放,国家保持稳定局面,传播与引进相结合等。
故答案为:
(1)事例:唐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新罗(朝鲜)派遣唐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天竺,并取回大量佛经潜心研究;《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等。影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2)唐朝是一个法度完善、文明发达,是值得珍视的国家。
(3)市舶司。原因:农业、手工业进步为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经济重心南移;造船业发达;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阻碍;陆地丝绸之路受阻;两宋政府采取积极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
(4)积极增强国力、坚持对外开放,国家保持稳定局面,传播与引进相结合等。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以【八千里路云和月--外交卷】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22.【答案】(1)依据所学,图一是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图二是用于灌溉的筒车。生产工具的创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由图三、图四,可以看出,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相同之处是:南北起止点没变;都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不同之处是元朝大运河不经过洛阳;缩短了航程。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江南自然资源丰富和自然条件优越。由“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向南方转移。
(4)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等。
(5)由材料可知,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发达的交通路线;充足的劳动力;政府重视经济政策等。
故答案为:
( 1)曲辕犁;筒车;影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2)相同点:南北起止点没变;都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不同点:元朝大运河不经过洛阳;缩短了航程。
( 3)原因: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江南自然资源丰富和自然条件优越;变化: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向南方转移。
( 4)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等。
( 5)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发达的交通路线;充足的劳动力;政府重视经济政策等。
【解析】本题以张老师围绕“唐-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设计的复习任务单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唐朝、宋朝的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本题以隋朝大运河、唐朝、宋朝的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