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单元主题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单元主题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22 18:2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时间
4课时(每周 2课时,共 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二战前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本单元由四课时组成,介绍了世界工业革命之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在必修二经济史中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可划分为两个大专题: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二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通过学习,了解生产关系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战前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正确认识它所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及文字材料②经济政策比较③历史现象联想④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充满艰难和曲折。②经济建设要符合生产力水平。③以史为镜,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对应课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4、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5、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6、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苏联的经济体制是如何演变的?
2、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效果如何?
3、如何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
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带来哪些影响?
专题划分
专题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 2课时)
专题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课时)
专题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所需课时
2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阐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改革的成就与经验教训,勾画了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轨迹。通过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程,理解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的必然性、进步性、复杂性、曲折性。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出于国内外斗争形势的需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形势好转后,他依据现实的需要,代以新经济政策,希望通过减轻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小农经济负担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随着列宁的逝世,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后来在东欧推行,对东欧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战前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正确认识它所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及文字材料②经济政策比较③历史现象联想④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充满艰难和曲折。②经济建设要符合生产力水平。③以史为镜,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苏联的经济体制是如何演变的?
2、如何认识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3、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效果如何?
4、如何正确认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历史课程网? 历史风云网?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常规资源
多媒体播放课件、历史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班班通软件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苏联战后的情形、列宁、斯大林等
(2)问题导入: 苏联是人类社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新政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出示课标要求.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目的:⑴战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胜利。
⑵战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强制劳动、取消贸易、集中分配等
评价:⑴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大作用。
⑵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
课堂探究
问题1 分析P110《内战时期的苏俄形势》图和中间的小字,从哪些方面体现实行战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过程: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归纳提炼主要内容。
提示:①从地图看:外有英、法、美、日,从东西两面进攻苏联国土,内有捷克军团和白军发动叛乱。②从文字看:红军只控制全国的1/4,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缺,人民忍饥挨饿,反革命活动猖獗,列宁被刺。
结论: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只能采取非常措施。
联想: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采取的“恐怖政策”。说明: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政策是必要的。
第二目 放映幻灯片,让学生围绕要点阅读课文,勾划要点。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后,经济严重破坏,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不满。
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内容:固定粮食税政策、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允许自由买卖等
评价: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⑵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课堂探究
问题3 阅读材料
……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请问:喀琅施塔得事件反映了1921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
过程: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
提示:喀琅施塔得事件集中反映了当时苏俄国内危机的严重程度,它以最尖锐的形式向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提出改变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联想:法国大革命时雅各宾派没有及时改变恐怖政策,结果出现“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下台。苏俄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新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得到了恢复,政权更加巩固。由此可以体现无产阶级领袖和政党的英明。
说明:所谓“新经济政策”,是在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以后出现的新名词。那么,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引入下面的问题)
问题4 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过程:放映幻灯片,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完成表格。
提示:答案基本上没有难度,大都能从课本找到,但要注意语言精炼准确。如果学生不能分析特点,教师应当启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则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用幻灯片打出材料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此转入第三目。
第三目 放映幻灯片,先引导让学生阅读课文。这是本课的难点,老师随堂走动,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体制)
1、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就和弊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客观评价:取得过巨大成就,但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二战后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为日后苏联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放映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相关图片:《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宣传画》、《第聂伯河发电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共青团城的建设者们》。
适当补充:⑴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建设意义很大: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扫除了大量文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消极影响也同样是巨大的。⑵斯大林模式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如高度的权力集中,民主集中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个人崇拜盛行,等等。⑶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客观原因有俄国专制主义传统、落后的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的恶劣等;主观原因如斯大林的个人因素、错误的理论指导等。
课堂探究
问题5 回到上一张幻灯片,并阅读P113“阅读与思考”题: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过程:随意抽查,提问学生。
提示:思考角度:⑴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⑵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⑶根本问题是斯大林体制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最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引伸:新中国经济建设应该从苏联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总结
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对本课涉及的许多经济政策,学术界讨论十分热烈,观点颇多,因此,在讲课时要尽量按教科书讲解,避免得出与教科书相反的结论。教师不必讲得太多,应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讨论的氛围。同时,本课与第18课是一脉相承的,教师要把握住这个大方向,以便学生形成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填表,作为最基本要求,依据学生掌握熟练程度进行评价.
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概括,有一定难度,是对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评价.
课堂讨论:联系现实, 进一步深化主题. 学习效果描述
优点:通过学习,学生大部分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习题完成的较好.
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课下能主动阅读相关著作和查找资料.
不足:部分学生对课本内容不熟,答题技巧掌握不够,以致出现失误,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专题二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所需课时
2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概述了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稳定。本专题的立意在于,认识经济体制要不断创新和调整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理解这一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正确地认识这些新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时代“改革”这一主题和特征,具有积极意义。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悉“大萧条“的有关情况,记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理解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认识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从实践和理论上印证了政府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景再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及协调发展等特点,初步理解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
2、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哪些调整?
4、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借鉴?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历史课程网? 历史风云网?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常规资源
多媒体播放课件、历史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班班通软件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阅读与思考:
一 第一目(p76)的资料,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一方面经济___,财富集中在___的手中;另一方面,广大工人农民实际收入____。这种状况势必造成___与___的脱节,这一矛盾最终会导致怎样的恶果?
请概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根本原因:
具体原因:
直接原因:
 第一目(p77)讲述经济危机的什么内容,请表述出来:
二 阅读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一目,请完成以下任务:
1经济危机的特点(请根据史实填写特点)
?
特点
?
史??????????? 实
?
?
?
席卷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农业,商业和货币金融部门的危
?
?
从1929年___1933年前后5个年头
?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 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  。
2面对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何种办法摆脱危机,结果怎样?
(1)?????? 办法:
      经济:
(2)危机的影响: 政治:
          国际局势:
  面对危机,1933年,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出现了——富兰克林·罗斯福。他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措施,使美国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三 罗斯福改革:
胡佛主张及结果:
1改革背景 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2理解内容
(1)?新政首先开始于哪个部门,为什么?有何作用?
(2)?中心措施是什么?着力消除哪种状态?
(3)?调整农业政策的做法及目的是什么?
3特点及实质:
 具有国家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的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
 实质:
4评价:
?四 危机时期产生的新理论__凯恩斯主义
这一理论是_________的产物
这一理论对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有何影响?
?讨论:罗斯福新政中,有些政策是对工人的?因此有人认为新政具有社会主义色彩,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背景
(1)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2)罗斯福新政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实践经验;
(3)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迫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英法德)
(2)制定经济计划。(日本)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整社会生产。(美国)
?思考:
概括一下,各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重点有何不同?
分析P83的图表,回答旁边的问题。
制定经济计划有何好处?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有何区别?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但其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侧重对经济的规划和指导,所以戴高乐说过 “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他们之间具有一种互补性。
?3、国家干预经济的评价和影响?????
利:避免盲目生产,保证生产社会性。
弊:经营不善,效率低下。
阅读思考:
1、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企业规模扩大,什么组织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股份公司
2、什么是人民资本主义?有何影响?
3、经营者革命是什么?有何影响?
4、找出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的关键词?股票分散化、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二、企业的微观调整
1、“人民资本主义”
背景:股份公司在二战后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含义:股票分散化
一些大企业通常把股票划分数百万份上市销售,同时鼓励公司职工个人购买。如20世纪末,美国约有70%的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票。1986年,日本持股人数为221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0%,日本东芝公司每个工人都拥有公司的股票。
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惊呼“工人持有股票,意味着从被雇用者变为了公司的主人!”结合课本知识,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德国的西门子公司,1996年营业额达118亿马克,但西门子家族只拥有公司股票的4%左右就控制了西门子公司。 美国的股票总值中,占90%的居民只有11%的股票,而10%的最富有者占了63%的股票。小股东虽有权参加股东大会,但不能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
实质: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影响:(即:股票分散化的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大量吸收社会资金,有利企业的发展。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2、“经营者革命” —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评价: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增加,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
知识链接: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被称为“看得见的手”。?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所以两手兼用,即两者都有合理的地方。
阅读思考:
1、什么是“福利国家”?(概念)
2、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社会福利的资金由哪三部分组成的?
4、社会福利的种类?特点?最早的福利国家是哪国?
5、福利制度的利与弊?
6、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两次)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1、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是指私人企业生产物质产品,而政府则提供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准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包括社会保险、卫生保健、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动等内容的国家。?????? 一般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成了“福利国家”。
2、福利制度的特点
3、福利制度的影响
基本结论和规律: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人类社会发展有多样性和统一性,要吸收学习各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学生能熟练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
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概括,有一定难度,是对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评价。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能力的评价。
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