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
C.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下表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
时期 政治措施
唐太宗时期 完善三省六部制
武则天时期 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时期 改革税制和兵制
A. 皇权的平稳更替 B. 选官方式的调整 C. 制度的创新发展 D. 开放的社会风气
如图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A. 兴盛的原因 B. 农业的发展 C. 衰落的过程 D. 割据的结果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也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们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重用人才 ②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重视发展经济 ④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与以下示意图中相关的史实是( )
A. 北魏改革, 民族交融 B. 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 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D.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下列言论不属于他的治国智慧的是( )
A.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C.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D.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 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在上有”的制度是指( )
A. 三公九卿制 B. 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这些现象表明( )
A. 唐太宗比较重视发展生产 B. 唐太宗比较注重整顿吏治
C. 唐太宗比较注重任用贤才和纳谏 D. 唐太宗比较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历史时间的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下列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表述,采用了“年号纪年法”的是( )
选项 时间 事件
A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B 贞观十九年 玄奘结束西行回到长安
C 庚子年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 民国十五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A. A B. B C. C D. D
唐玄宗在位前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一位同学以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为主题整理课堂笔记,做了如下表格,表中应依次填写( )
朝代 在位皇帝 盛世名称
文帝、景帝 文景之治
东汉 光武帝
唐朝 开元盛世
A. 东汉、唐太宗、光武中兴 B. 西汉、唐高宗、光武中兴
C. 东汉、唐玄宗、王莽政权 D. 西汉、唐玄宗、光武中兴
某历史学习小组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史事整合成一个学习单元,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唐朝的( )
A. 建立与统一 B. 巩固与发展 C. 繁荣与开放 D. 兴盛与衰亡
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 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 擅王者之威力”。郭沫若则称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郭沫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她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 她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 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二
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他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的一系列为政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三位皇帝治国策略的相似之处(写出两点)。他们的治国方略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
【古代中国的盛世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府库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统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二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声名显赫。……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统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世局面的出现与汉文帝、汉景帝推行的哪些治国措施有关?(答两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位时期开创了哪一盛世局面?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来?(答两点)
(3)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盛世局面给你的启示。
制度的探索与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世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抑制了世家大族的势力。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
——摘自王家范编著《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依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取士的主要依据。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完善。试举唐太宗、武则天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阶段特征,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因此说隋唐时期我国历史最主要的特点是繁荣与开放。故A正确。
B.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故B错误。
C.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故C错误。
D.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玄宗改革税制和兵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军事力量。故表格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制度的创新发展,故C正确。
A.本项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A。
B.本想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
D。本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选C。
3.【答案】A
【解析】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他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宣布贤才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亲自选拔地方官员,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知道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解析】略
5.【答案】D
【解析】 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故本题答案为D。A属于北朝史实,B属于南朝史实,C属于隋朝史实,均排除。
6.【答案】C
【解析】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的是唐太宗对待边疆地区民族的政策。
B.“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体现了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的执政理念。
C.“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的是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唐太宗对于君民关系的经典论述。
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知识点,注意把握唐太宗时期的治国策略。
7.【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三省六部制、明朝的政治制度,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约,保证了皇帝的权力与威严;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符合题意。
本题以二幅国家机构设置图示为背景依托,考查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考查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故材料中“在上有”的制度是指三省六部制。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注重审题和分析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重点识记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
9.【答案】C
【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于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亲眼看到庞大的隋帝国在农民战争的风暴中迅速崩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为政期间,吸收隋亡教训,勤政爱民;唐太宗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国家灭亡。所以他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把魏征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题干信息“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表明唐太宗比较注重任用贤才和纳谏。C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唐太宗比较注重任用贤才和纳谏。题干关键信息“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解答本题要把握唐太宗注重任用贤才和纳谏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0.【答案】B
【解析】用我国古代帝王年号纪年的纪年法称为年号纪年法。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法。
本题考查纪年法。用我国古代帝王年号纪年的纪年法称为年号纪年法。
本题以纪年法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时,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故D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唐玄宗重视民生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1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兴盛与衰亡是该单元的学习主题,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关键词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兴盛与衰亡的相关史实。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兴盛与衰亡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解析】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从善如流; 广纳贤才, 知人善任; 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史称“贞观之治”。他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5.【答案】B
【解析】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人才选拔,发展农业,社会生产持续发展,有“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的美誉。武则天在历史上受到肯定, 主要是因为她统治期间, 唐朝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故选B。
16.【答案】(1)答:盛世局面:贞观之治。
(2)答:影响: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答:“他”:唐玄宗。
盛世局面:开元盛世。
(4)答:相似之处:发展科举;重视人才;发展生产。
启示: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解析】(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本题考查武则天的一系列为政举措产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材料以及所学可知,武则天的统治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本题考查唐玄宗和开元盛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材料以及所学可知,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4)本题考查三位皇帝治国策略的相似之处以及他们的治国方略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启示,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都重视发展科举,重视人才,重点发展生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17.【答案】【小题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小题2】贞观之治。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法律上,制定法律,减轻刑罚;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选官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小题3】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足,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小题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基础;统治者重视吏治,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
【解析】1. 本题考查汉文帝、汉景帝推行的治国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府库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汉文帝、汉景帝推行的治国措施是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 本题考查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在位 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主要体现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法律上,制定法律,减轻刑罚;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选官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3. 本题考查开元时期的情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元时期的情景是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足,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4.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要求运用所学归纳总结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古代中国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基础;统治者重视吏治,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
18.【答案】(1)主要依据:考试成绩。 标志: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设了殿试和武举。
(3)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创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一“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世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抑制了世家大族的势力。”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取士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科举制的诞生的标志是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
(2)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对科举制的完善,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期创设了殿试和武举。
(3)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结合所学可知,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第2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