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蜀 相
杜甫
咏史诗
咏史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①弄清史实:作者“咏”什么史,“怀”什么“古”
②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咏史怀古”
③领悟感情:作者在咏史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分析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化用典故、对比衬托
鉴赏要点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主要作品:
“律诗中登峰造极之作”
“杜集七言律第一”
诗史 “三吏”
“三别”
《秋兴八首》
《登高》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题 解
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题目不仅引出写作对象,更能突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诗人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因为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写人,“诸葛祠”比较冷静客观,而“蜀相”带有深沉的敬佩之情与真诚的缅怀之意。更有温度,更易拉近诗人与蜀相的时空距离。
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
《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阅读诗歌 把握基调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伤、叹惋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寻:①“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②“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③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森森:①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②“柏森森”一词,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③“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与崇敬。
设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由远而近,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
10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并分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释字意:“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徒自”、“空空的”的意思;
2.绘形象:碧草春色,无人欣赏;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进一步说明到这里的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
3.点作用: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
不能。
①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
②“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
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①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手法。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黄鹂之声,本是婉转动听,却空荡荡无人欣赏。阶草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③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中兴的希望感到渺茫的忧伤之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概括出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诸葛亮形象特点:
雄才大略、忠心报国
诗人感情:
对诸葛亮才德的仰慕称颂;对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际会的羡慕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诗人以诸葛亮自比
诸 葛 亮 杜 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战争频频 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孙吴,北拒曹魏。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仕途屡遭贬谪,
失意难耐。
你认为“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 “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观点一:“英雄”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观点二: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观点三:指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的流露。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①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之情。定夺天下的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②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可惜出师伐魏取得胜利而病死于五丈原中,使历代英雄们一直对此涕泪满裳!
③对国家对百姓的忧虑之情。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以及自身处境发出了英雄泪满衣襟的浩叹,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
中心思想
这首诗借游览武侯祠,称颂诸葛亮辅佐两朝的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艺术特色
①营造典型氛围。诗人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此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仰慕英雄的特定心境。
②借物(古)抒怀。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③以议论入诗。颈联以议论评价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报国忠心和生平业绩,不仅没有冲淡诗歌的抒情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歌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表现诸葛亮忠贞不渝的精神品格的同时,郑重地道出诗人之所以敬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1、《蜀相》的主旨句是哪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主旨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论事。尾联这两句承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合作探究
(1)以“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2)由武侯祠引入,因武侯祠而思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3)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对武侯被人遗忘的感慨和惋惜;
(4)人物已逝,祠堂长存,写祠堂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诗歌题目是“蜀相”,但是诗歌前半部分却都在写景写环境,这样写是否违背了主旨?
3、盛唐诗歌气象你了解多少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
盛唐诗歌界成就最高的是李白和杜甫。
经典咏流传
理解性默写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的气氛。
2、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3、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4、杜甫《蜀相》中
“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以诸葛之伟才,得先主托孤之重,后主言听计从,本可以一统河山,建千秋伟业。无奈天不从人愿,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即在五丈原病逝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确实让人痛惜不已。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5、《蜀相》中,“ , ”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6、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杜甫在《蜀相》中水到渠成的写下了千古名句:
“ , 。”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7、杜甫《蜀相》中的“ , ”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8、杜甫《蜀相》中“ , ”两句说诸葛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9、《蜀相》中,“ ,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10、《蜀相》中,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 。”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11、《蜀相》中,“ , ”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12、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蜀相》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的句子是“ , 。”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