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2021·河北辛集·七年级期末)“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2021·河北滦南·七年级期末)关于下表,填写正确的是
A.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B.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C.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D.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3.(2021·河北宽城·七年级期末)唐朝的国势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澶渊之盟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八王之乱
4.(2021·河北丰宁·七年级期末)《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置署,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据此,描述的是( )
A.推行郡县制 B.外戚宦官专权 C.藩镇割据 D.民族政权并立
5.(2021·河北宣化·七年级期末)示意图可以直观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下列示意图中空白方框处的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五代十国更迭
6.(2021·河北遵化·七年级期末)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澶渊之盟
7.(2021·河北涿鹿·七年级期末)唐朝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各地不断坐大的藩镇。于是唐德宗在无奈的情况下发布了《罪己诏》,首次明确地声明不再约束各地的藩镇,对其姑息迁就。这种举措的直接后果是( )
A.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B.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C.造成了外族的入侵 D.唐朝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各地藩镇不断发展壮大
8.(2021·河北武安·七年级期末)造成下表中人口衰亡的原因是
年份 人口
唐太宗贞观23年(649年) 1900万
唐玄宗开元14年(726年) 4141万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5291万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1690万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万
A.安史之乱 B.隋末农民起义 C.黄巾起义 D.陈胜吴广起义
9.(2021·河北怀安·七年级期末)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再次进入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以下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均为武将
C.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五代在北方,十国在南方
10.(2021·河北献县·七年级期末)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他在青年时期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参与领导了
A.秦末农民起义 B.唐末农民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明末农民起义
11.(2021·河北海港·七年级期末)“渔阳黎鼓动地来,惊破筑袭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
A.黄巢起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安史之乱
12.(2021·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材料评述了安史之乱的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13.(2021·河北·平山县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末)“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的影响是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14.(2021·河北大名·七年级期末)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武则天称帝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八王之乱
15.(2021·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史称“五代”。其中,不包括
A.后梁 B.后唐 C.后晋 D.后金
16.(2021·河北青县·七年级期末)唐朝时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历史事件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五代更迭
二、填空题
17.(2021·河北青县·七年级期末)唐朝灭亡后,我国北方和南方出现分裂割据的政权,这一时期被称为是( )
三、综合题
18.(2021·河北怀安·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二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请回答: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
19.(2021·河北唐县·七年级期末)解读唐诗,品味历史
某校七年级2班的历史老师发起了“搜集唐诗,解读历史”的系列探究活动。以下是系列活动之一,请你也积极参与吧!
【搜集唐诗】
(1)请你分享一下,搜集唐诗的途径有哪些?
【唐诗解读】以下是2班同学搜集到的两组唐诗,请你参与到对唐诗的解读过程中。
第一组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②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王建《凉州行》
③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李白《哭晁卿衡》
第二组
①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②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军州体不一,宽猛性所将。……
——杜甫《入衡州》
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2)第一组诗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3)第二组诗句中的①②两句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
(4)《不第后赋菊》的作者为了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愿望,采取了什么行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主题归纳】
(5)依据上述两组唐诗及其解读,归纳此次探究的主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正确;节度使朱温结束了唐朝的统治,B项排除;安史之乱是在黄巢起义之前爆发的,C项排除;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项排除。故选A。
2.A
【详解】
这道题考察唐朝的建立发展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唐朝。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执政时期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惜民力、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开创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唐玄宗继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民众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到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最终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了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因此A项符合题意。B项时间错位;黄巢起义发生在878-884年间,在安史之乱之后, C项时间错误;D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开元盛世后,D排除。综上,故选A。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国势由强盛转向衰落,故C正确;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之间签订的和约,故排除A项;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腐朽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故排除B项;八王之乱是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故排除D项。故选C。
4.C
【详解】
根据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置署,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后期逐漸形成了节度使制度,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项C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涉及郡县制问题,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政权后期的特征,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唐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5.A
【详解】
根据所学和示意图可知,唐玄宗后期,由于他荒废朝政,唐朝军队战斗力下降,同时,安禄山等节度使权力大增,最终导致安史之乱,故A符合题意;黄巢起义瓦解了唐朝统治,故B不符合题意;907年,唐朝灭亡,故C不符合题意;907年到960年,五代十国更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牵,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朝政日趋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故A符合题意;黄巢起义、藩镇割据、澶渊之盟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7.D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唐德宗在无奈的情况下发布了《罪己诏》,首次明确地声明不再约束各地的藩镇,对其姑息迁就,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藩镇已经无力控制,而直接后果就是唐朝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各地藩镇不断发展壮大,D正确;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A排除;朱温强迫唐哀帝退位,建立后梁,标志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B排除;唐德宗这种举措的直接后果是助长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没有造成外族入侵,C排除。故选D。
8.A
【详解】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760年唐朝人口比755年下降了近4000万,仅有755年人口总数的近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故A项正确;题干表格反映的是唐朝的人口衰亡,因此,隋末农民起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
根据所学,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故综上分析,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0.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巢领导了唐末农民起义,故B正确;陈胜、吴广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故排除A项;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故排除C项;李自成领导了明末农民大起义,故排除D项。故选B。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故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发生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藩镇割据是一种现象,不能全面概括成原因,故排除B项;宦官专权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12.A
【详解】
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而不是开元末年,故材料评述了安史之乱的背景,A正确;材料未涉及安史之乱的“经过、结果、影响”,B、C、D排除。
1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故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选项A符合题意;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平定了安史之乱,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朱温推翻了唐朝的统治,建立后梁政权,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B正确;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排除A;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沉重打击唐朝的统治,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八王之乱不是发生在唐朝时期,排除D。故选B。
15.D
【详解】
907年,节度使朱温灭亡唐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五代”不包括后金,故D符合题意;ABC属于“五代”的政权,排除ABC。故选D。
16.A
【详解】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导致北方“人烟断绝,千里萧条”,A符合题意;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B排除;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排除;唐朝灭亡后五代更迭,D排除。故选择A。
17.五代十国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故本题干填:五代十国。
18.(1)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 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
【详解】
(1) 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据材料“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的图表可知,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是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得出前期他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根据“天宝时则骄奢淫逸,……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社会危机严重。
19.(1)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历史博物馆搜集等。
(2)经济(或人口);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3)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4)发动了黄巢起义;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5)唐朝的兴衰(或者唐朝的繁盛与衰落)
【详解】
(1)根据所学可得出方法有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历史博物馆搜集等。
(2)根据“小邑犹藏万家室”可得出当时人口很多,因此是经济(或人口); 根据“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可得出是少数民族学会汉族的耕种方式,因此是民族关系; 根据“日本晁卿辞帝都”可得出与日本有关,是对外交往方面。
(3)根据“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可得出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根据“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军州体不一,宽猛性所将。”可得出是藩镇割据。
(4)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发动了黄巢起义; 唐末的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5)结合材料的主旨可得出是唐朝的兴衰(或者唐朝的繁盛与衰落)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