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9 06:4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宋朝城镇的娱乐场所,出现了很多切合市民阶层口味的表演艺术,比如说书、戏曲等,以通俗直白的话语写成,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在《清明上河图》里,就描绘了一个说书的场景。听书人中,男女老少都有,有小孩骑在大人肩上,还有僧人和道士,听得津津有味。宋朝市民生活丰富的根本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商业活动时空限制被打破
C.城市经济的繁荣 D.表演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
2.(2021·河北景县·七年级期末)电视剧《清平乐》演绎了北宋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ル女情长的故事,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剧中的宋仁宗带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人们争相抢购新书《天工开物》 B.瓦子勾栏内表演着蹴鞠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着《牡丹亭》 D.路边店兜售煮熟的玉米
3.(2021·河北丰宁·七年级期末)“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层正式产生的时代……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下列能够体现宋朝市民阶层生活情趣的是
A.重文轻武的国策 B.瓦子盛行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京剧形成
4.(2021·河北桥西·七年级期末)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770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摊贩,提篮挑担的小贩,船夫,脚夫,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的大小商人,骆驼队的贩运商人,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者占了半数以上,生动再现了汴京的繁荣风貌。该材料直接说明北宋时期( )
A.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 B.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C.手工业超过前代水平 D.绘画水平不断提高
5.(2021·河北宣化·七年级期末)《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李達和燕青逛东京大街,一个有说书、唱曲、杂剧、猜谜、相朴、踢球等娱乐活动的场所,让两人流连忘返。这一场所在当时被称为
A.皇官 B.都市 C.瓦子 D.乡村
6.(2021·河北·平山县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末)《东京梦华录》记载:“瓦子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面、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A.社会分工明确 B.海外贸易繁荣 C.市民生活丰富 D.开封城经济落后
7.(2021·河北卢龙·七年级期末)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子”,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
A.隋唐科举制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元代工商业繁荣
8.(2021·河北雄县·七年级期末)走进《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城市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下面哪些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 )
①可以去夜市买东西②在“瓦子”里看杂技表演
③人们饭后谈论关汉卿的《窦娥冤》④大街上店铺林立,你可以随意吃到各种风味小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21·河北遵化·七年级期末)今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人们争相抢购热门新书《西游记》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牡丹亭》
D.路边摊点兜售热气腾腾的水煮玉米
10.(2021·河北大名·七年级期末)梁山好汉黑旋风李连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作什么的地方呢
A.娱乐兼营商业的瓦舍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D.好汉比武的擂台
11.(2021·河北路北·七年级期末)近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女儿微袋公主到系菜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人们争相抢购热门新书《西游记》
C.城中东、西两市商铺林立
D.马致远在大相国寺门前吟诵杂剧
12.(2021·河北辛集·七年级期末)“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A.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说明了皇帝踢球水平很高 D.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13.(2021·河北武安·七年级期末)某影视剧组请你当历史顾问,参加审核剧组提交的南宋临安城场景布置计划,你会指出下列哪一计划是不可行的
A.春节时燃放鞭炮、相互拜年 B.勾栏内正上演着精彩的节目
C.城中、城外均有多处瓦子 D.晋商在此地开设“票号”
14.(2021·河北曲阳·七年级期末)生活在两宋之交,其词具有:“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清新自然”特点的是
A.苏轼
B.关汉卿
C.辛弃疾
D.李清照
15.(2021·河北围场·七年级期末)李清照在文学批评文章《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强调词应合于音律,高雅,讲究情致,如柔情离怀之类。以这样的标准衡量,下列词中李清照创作的作品应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6.(2021·河北涿鹿·七年级期末)“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秀淡雅。据此推断该词作者是
A.苏轼 B.关汉卿 C.李清照 D.辛弃疾
17.(2021·河北大名·七年级期末)词风委婉、细腻、清秀的宋代女词人是
A.蔡文姬 B.徐灿 C.李清照 D.花木兰
18.(2021·河北香河·七年级期末)人们常用“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人的悲惨遗遇。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一艺术形象的是
A.马致远
B.关汉卿
C.王实甫
D.郑光祖
19.(2021·河北定州·七年级期末)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创作各领风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李白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固有“史诗”之称
B.辛弃疾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C.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用浪漫主义手法愤怒鞭挞了黑暗势力
D.罗贯中的《水浒传》描写了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20.(2021·河北宽城·七年级期末)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其代表作是
A.《牡丹亭》
B.《桃花扇》
C.《长生殿》
D.《窦娥冤》
21.(2021·河北宣化·七年级期末)《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22.(2021·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应是
A.司马光 B.辛弃疾 C.关汉卿 D.罗贯中
23.(2021·河北香河·七年级期末)《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他们所去的场所在当时被称作
A.瓦子 B.邸店 C.坊 D.榷场
24.(2021·河北遵化·七年级期末)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元旦,这天人们要燃放鞭炮、拜年等,据此判断元旦是今天的
A.端午节
B.春节
C.中秋节
D.元宵节
25.(2021·河北雄县·七年级期末)谚语“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中“春分”“谷雨”都出自于
A.炎黄传说 B.道教教义 C.墨家学说 D.农历节气
26.(2021·河北定州·七年级期末)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现在都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下列节日与其习俗对应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春节﹣﹣贴春联 B.元宵节﹣﹣拜年
C.端午节﹣﹣包粽子 D.中秋节﹣﹣吃月饼
27.(2021·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如下知识示意图反映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
A.主要来源 B.丰富内涵 C.广泛领域 D.发展历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民阶层生活丰富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样,C正确;市民阶层壮大、表演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是市民生活丰富的直接原因,AD错误;商业活动时空限制被打破是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意不符,B错误。综上故选C。
2.B
【详解】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肆、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瓦子勾栏内表演着蹴鞠在北宋可能看到,B符合题意;明朝宋应星写《天工开物》,A排除;《牡丹亭》是明代昆曲的代表作,C排除;玉米在明朝时期引进中国,D排除。故选择B。
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由于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市民生活的丰富与发达。瓦子是宋朝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B正确;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反映为重视文官限制武官的地位与权力。A错误;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市民文化发达的原因。C错误;京剧产生于清朝。D错误。综上故选B。
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摊贩、贩运商人、各种手工业者的各类商业活动,生动反映出宋代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宋代大城市商业活动的繁荣,故B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开始,到南宋完成,故A描述错误,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手工业的水平,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绘画水平不断提高,故D错误。综上答案B。
5.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被称为“瓦子”,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6.C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瓦子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宋代东京城内瓦子里的热闹景象。瓦子是两宋时期,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瓦子的出现体现了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表述不正确,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7.C
【详解】
北宋时期由于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顺应市民娱乐文化需求的娱乐场所瓦子兴起,之所以叫“瓦子”,是因为当时古人发现这类玩闹之徒忽聚忽散,犹如砖瓦之属,便将其聚会玩闹的场所称作“瓦舍”、“瓦子”,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已经有了夜市,人们可以去夜市买东西;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出现了瓦子,可以在瓦子里面看杂技表演;北宋时期,大街上店铺林立,可以随意吃到各种风味小吃,B项正确;关汉卿是元朝时期著名剧作家,北宋时期不可能看到《窦娥冤》,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A项正确;《西游记》为明代时期吴承恩创作的古代长篇小说;《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明朝中后期,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因此人们抢购《西游记》、上演《牡丹亭》和兜售玉米都是不可能看到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
北宋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舍。瓦舍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勾栏”内各种艺人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等。瓦舍里面还有很多摊位,有卖饮食、卖药材的,还有相面、算卦等,十分热闹。故A符合题意;食客盈门的酒楼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与题干的“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无关,排除C;好汉比武的擂台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故选A。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所以“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北宋的公主有可能看到,A正确;《西游记》是出现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排除B;北宋都城汴京内外遍布商店铺席,而不是“城中东、西两市商铺林立”,排除C;马致远是元朝的杂剧家,排除D。故选A。
12.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可以看出这句诗讽刺的是北宋政治的黑暗,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能够踢球的市民生活,因此本题选A;东京城是宋朝的都城,因此体现不出乡村生活,B项错误;材料中球技水平很高的是高球,C项错误;高球并不是知识分子,没有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因此D项错误。
1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票号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因此D错误,符合题意;宋朝时期已经出现春节时燃放鞭炮、相互拜年的习俗,A正确,不符合题意;勾栏瓦肆是宋朝城市经济繁荣的产物,AB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D
【分析】
【详解】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清新自然”特点的是,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15.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AB项是苏轼的作品;D项是辛弃疾的作品。故选C。
16.C
【详解】
据题干信息:“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知,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是婉约派此人李清照的作品,C项正确;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排除AD项;关汉卿是元曲奠基人,排除B项。故选C项。
17.C
【详解】
据材料可知,“词风委婉、细腻、清秀”是婉约派的特点,李清照是宋朝时期婉约派的代表,C政权;蔡文姬是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A错误;我国目前唯一的现役世界拳王是徐灿,B错误;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事迹流传至今,D与题意无关。
1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很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十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B符合题意,与关汉卿齐名的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明代以后他们被誉为“元曲四大家”A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19.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固有“史诗”之称,故A表述错误,不合题意;《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词作,故B表述错误,不合题意;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用浪漫主义手法愤怒鞭挞了黑暗势力,故C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施耐庵的《水浒传》描写了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故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0.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代文化特征是元曲,关汉卿是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流传至今的有十多种,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D项符合题意;A项《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B项《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C项《西厢记》为元代王实甫代表作。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1.A
【详解】
依据材料“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才对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下工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元代戏曲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统治者终止科举考试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专心于戏曲创作,由此可见这是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由于元朝中止了科举制,使学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从事元曲创作,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兴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元朝的高压统治的信息,排除C项;元曲兴盛不是因为科考功名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 项。
22.C
【详解】
根据题干的图片人物以及“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汉卿是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是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故选C项;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故排除A项;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辛弃疾,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23.A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时期兴起的瓦子又称“瓦市”、“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所以他们所去的场所在当时被称作瓦子。邸店是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旧称;原长安城内市和坊的界限十分分明,市是繁华的商业区,坊是普通的居民区,宋朝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2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元旦前几日,人们就洒扫庭院,准备过节,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称为“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故B符合题意;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5.D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地区谷雨前后适宜种瓜种豆,主要的有利条件是地温升高且土壤墒情较好;因此,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春分麦动根,一刻值千金”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与地理间的关系。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2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宵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不少人都会和家人一起吃元宵,逛灯会;拜年是春节的活动。因此节日与其习俗对应不准确的是“元宵节﹣﹣拜年”。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节日与其习俗对应是准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B。
27.D
【详解】
根据材料“上升为礼俗”、“基本定型”、“不断充实完善”、“礼仪性、娱乐性”可得,中国传统节日从商周到宋元时期的发展历程,故选D项;材料没有具体说某个节日从某个朝代开始的,故A不正确,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节日众多或节日内容丰富多样,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涉及的领域广泛,故排除C项。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