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67-68页)
2、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借助操作活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了直观认识,积累了由实际物体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的活动经验,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内容是在一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再认识。目的是引导学生仍然借助丰富的观察和操作活动,尝试探索、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认识的数学活动经验,加深对图形的认识。特征的理解是抽象的,所以教材重视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填一填”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从边和角两个维度,去探索、建构、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而并非在抽象层面去认识、记诵它们。
二、 教学目标
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了解猜、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激发对图形研究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观察和猜、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三、教学过程
寻找图形,导入新课。
师:(出示数学书图)从数学书上你能找到哪些图形?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书的封面中“找”到长方形、四个直角和四条边。
师:(出示邮票图)这是什么?你又找到了什么图形?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从邮票的面中“找”到正方形、四个直角和四条边。
师:今天我们继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数学书封面抽象出长方形,邮票的面抽象出正方形的过程,唤醒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感知回顾,由此,激发学生对长、正方形特征的探究欲望,充分体现出图形认识中,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化的过程。
二、“多维验证”——丰富实践性体验。
环节1:大胆猜想
师:请大家认真看一看,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做简要的记录: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以往对图形的认识,大多来自直观的观察和感受,真正从本质上探究图形特征还是第一次。猜想图形特征之后如何验证,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学习经验,是探究其它图形特征的“万能钥匙”,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中之重。
环节2:多维验证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长方形的特点,可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猜测的,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需要…
(给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片若干、格尺、三角板等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用折、比、量等方法验证上面的猜想。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所有的长方形都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所有的的长方形都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环节3:汇报交流
先在2人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然后全班汇报交流。要求:一人说验证的过程,另一人演示折、比、量的过程。
预设:
学生一般会通过用直角三角板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通过用直尺量和对折比较,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环节4:凝炼提升
师:我们是怎样研究长方形的特点的?
引导学生总结研究长方形特点的方法是:观察——猜想——验证(折、量、比)
【设计意图】用“折、比、量”等方法探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既是对前面猜想的验证,更有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深入地感受、理解特点。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体验活动,正是学生走进图形本质特征的过程,是学生积累探究图形特征的学习经验的过程。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也培养了操作、推理等多种能力。
三、“学以致用”——自主探究。
环节1:独立探索
师:你能应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吗?研究完之后把你的发现写在任务单(二)上。
根据前一个问题的研究过程,尝试独立探索正方形的特点。
环节2:交流分享
交流对正方形特点研究的结果(一边交流,一边演示折、比、量的过程)。
预设:学生一般通过用直角三角板量角,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通过用直尺量和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注意:除了横竖对折外还有沿对角线对折,才能说明临边相等。
比较长、正方形特点的异同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仔细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预设: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还有它们都有四条边。
师:再看看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预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点是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而长方形是对边相等。
五、认一认。
环节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条边都有自己的名称,打开教科书,读一读,认一认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
环节2:在自己的学具上指一指。
六、巩固拓展。
夯实基础。
教材68页——1
变式练习。
教材68页——3
提高练习。
教材68页——4、6
七、反思回顾,总结提升。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新认识?是怎样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