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盛唐气象
一、选择题
1.(2021·河北大名·七年级期末)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2.(2021·河北围场·七年级期末)小明在学习古代都市时,收集到下边方框内的资料。与资料相关的都市是( )
A.长安城 B.东京城
C.临安城 D.大都城
3.(2021·河北·平山县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末)诗歌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中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 B.
C. D.
4.(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 隋唐时期与其它封建历史时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民族融合 B.繁荣开放
C.君主专权 D.重心南移
5.(2021·河北沧县·七年级期末)隋唐时期与其他封建历史时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民族交融 B.繁荣开放 C.君主专权 D.重心转移
6.(2021·河北宣化·七年级期末)唐朝时期某一农业生产工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这一农业灌溉工具是
A.曲辕犁 B.翻车 C.筒车 D.桔槔
7.(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如下图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A. B.
C. D.
8.(2021·河北遵化·七年级期末)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下列各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B.
C. D.
9.(2021·河北·平山县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末)据史书对下图工具的记载:“如纺车,以细珠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结合图文信息,判断此工具的作用是
A.利用水力,变革纺织技术 B.用于清淤,保证河道畅通
C.利用水力,保证农田灌溉 D.用于农业,提高耕作效率
10.(2021·河北桥西·七年级期末)“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生产工具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11.(2021·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2.(2021·河北雄县·七年级期末)“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搏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所述的农业工具(如下图)是
A.翻车 B.筒车 C.耧车 D.水碓磨
13.(2021·河北青龙·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据史料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它是什么工具( )
A.曲辕犁 B.翻车 C.筒车 D.水排
14.(2021·河北栾城·七年级期末)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农民使用曲辕犁耕地 B.蜀锦色泽艳丽
C.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 D.长安城的市场彻夜营业
15.(2021·河北青县·七年级期末)下侧所示两件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
A.社会政治状况 B.科举选才标准
C.思想开放程度 D.手工制作水平
16.(2021·河北迁安·七年级期末)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联,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D.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17.(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下面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它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汉藏民族友好情谊的见证。它的内容能够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玄奘西行 B.金城公主入藏 C.文成公主入藏 D.张骞出使西域
18.(2021·河北任丘·七年级期末)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珍宝、经典、金鞍玉辔、绸帛、种子、营造与工技著作、医学论著等。文成公主入藏说明
A.唐朝与吐蕃民族关系融洽 B.是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的原因
C.唐朝对外交往广泛 D.开元盛世,经济繁荣富庶
19.(2021·河北临漳·七年级期末)唐朝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A.民族之间的交融 B.商业贸易的繁荣 C.对外交往的频繁 D.农业技术的发达
20.(2021·河北安新·七年级期末)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东渡日本
C.文成公主入藏 D.驻藏大臣设置
21.(2021·河北青龙·七年级期末)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强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中国梦”,历史上具有“繁荣与开放社会”特征的是
A.汉朝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22.(2021·河北宽城·七年级期末)学习唐朝历史后,有同学认为唐朝的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如下图所示文物能支撑这位同学观点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2021·河北滦南·七年级期末)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
C.控制了少数民族 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
24.(2021·河北玉田·七年级期末)某学者说:“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爱戴”是因为
A.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 B.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25.(2021·河北临西·七年级期末)唐太宗宣称:“自占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此思想指导下, 唐太祖实行了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轻刑的政策 C.轻徭薄赋的举措 D.重文轻武的国策
26.(2021·河北玉田·七年级期末)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认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对外开放,兼容并包 D.诗人辈出,才华横溢
27.(2021·河北辛集·七年级期末)唐诗中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对祖国的山河感受不同
28.(2021·河北海港·七年级期末)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A.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经济 B.可以阅读到《资治通鉴》
C.唐玄宗面试科举考试应试者 D.李白吟诗《蜀道难》
29.(2021·河北曲阳·七年级期末)在郭沫若题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中所称颂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A.李白
B.李商隐
C.白居易
D.杜甫
30.(2021·河北任丘·七年级期末)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 第五季”节目。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风淳朴厚重,能反映历史的真情实况,被称为“诗圣”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31.(2021·河北·平山县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末)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32.(2021·河北怀安·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通常被称为“圣人”。“诗圣”诗作的特点是( )
A.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B.平易近人,直面社会现实
C.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D.豪迈而飘逸,引人入胜
33.(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不仅是文学的结晶,也是我们研究唐史的重要资料,下列诗人的作品中最能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苏轼 D.李清照
34.(2021·河北沧县·七年级期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语言精练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
A.诗仙 B.诗史 C.诗圣 D.诗神
35.(2021·河北临西·七年级期末)区分史实和结论是初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如下有关唐朝的各项表述中,属于结论的是
A.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B.邢窑出产白瓷
C.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D.都城长安城内居住人口达百万
(2021·河北临西·七年级期末)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主要是因为他的诗
A.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B.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
C.描写了真挚的夫妇感情 D.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37.诗中的“世乱”指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金兵南扰 D.倭寇侵袭
38.(2021·河北青龙·七年级期末)"世上疮痍,诗中哲圣;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为一位诗人写的对联。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孟浩然 D.王安石
39.(2021·河北曲阳·七年级期末)某地要举行唐朝书画展,可以选择下列哪些人的作品
①颜真卿 ②柳公权 ③张择端 ④赵孟頫 ⑤吴道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
40.(2021·河北栾城·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名画《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的场景,其作者是
A.吴道子 B.顾恺之 C.张择端 D.阎立本
41.(2021·河北曲阳·七年级期末)暑假期间王丽要去参观艺术宝库莫高窟,你能告诉她应该去哪儿
A.山西大同 B.甘肃敦煌 C.河南洛阳 D.山西西安
二、综合题
42.(2021·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这位吐蕃赞普十分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这位吐蕃赞普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这位赞普”是谁。
(2)据材料归纳“这位赞普"仰慕和学习中原文化的表现。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位赞普”的努力对吐蕃产生的影响。
43.(2021·河北丰宁·七年级期末)(民族团结与统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典型事例。
西汉 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唐朝 唐太宗把②嫁给松赞干布。
③ 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管西藏。
(1)请在材料一②、③的横线处填写恰当人名与朝代。材料二: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他们残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归纳乾隆帝能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主要原因。平定叛乱后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3)我国历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为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你打算怎样做?
44.(2021·河北安新·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材料二 “女为胡妇学胡妆,彼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以上诗歌均创作于哪一朝代。
(2)以上诗歌中的“蕃”“胡”,泛指的是什么?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哪一现象?
(3)给以上材料和问题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
45.(2021·河北武安·七年级期末)下面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哪两个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简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作用。
《旧唐书》记载:"……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松赞干布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
46.(2021·河北临西·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765年—830年)《凉州行》
材料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二”
——元稹(779年—831年)《法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以上诗歌均创作于哪一朝代?
(2)以上诗歌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哪一现象?
(3)以上材料和问题反映了这一时期怎样的社会风气。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秧马”、②为“筒车”、③为“耧车”、④为“曲辕犁”。唐朝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因此,②④是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C项正确;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耧车是西汉出现的新型播种工具,均与题干“唐朝”不符,因此,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
根据题干内容“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可知,该城应为宋朝以前的城市,因为宋朝都城东京称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都已打破市坊界限,故B、C两项排除。大都城为元朝都城,也是著名的大都市,但也没有严格市坊限制。唐都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由于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城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云集于此。故选A。
3.C
【详解】
材料“连筒灌小园”是对灌溉工具筒车的描述,C正确;A是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A排除;B是曲辕犁,排除;D是耧车,排除。故选C。
4.B
【详解】
本小题考查的是隋唐时期的历史特征。可用排除法。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鼎盛繁荣时期,隋朝虽短暂而亡,但可开创一系列的制度的先河,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国力强盛,四方来朝,中外交往频繁,唐文化魅力四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在唐朝形成。可见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最突出的是繁荣与开放。B符合题意;民族融合虽然也有,但在北魏时期和元朝时也很突出。君主专权更多是体现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安史之乱后开始的,不能反映该阶段的特点。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为B。
5.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鼎盛繁荣时期,隋朝虽短暂而亡,但开创了系列的制度的先河,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国力强盛,四方来朝,中外交往频繁,唐文化魅力四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在唐朝形成。可见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最突出的是繁荣与开放,B项正确;民族融合虽然也有,但在北魏时期和元朝时也很突出,排除A项;君主专权更多是体现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安史之乱后开始的,不能反映该阶段的特点,排除 D项。故选B项。
6.C
【详解】
根据“如纺车……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描述的是高转筒车,故选C;曲辕犁是耕地工具,而非灌溉工具,排除A;翻车和桔槔都是靠人力驱动,而且与“如纺车”不符,排除BD。故选C。
7.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手工业发达,著名的瓷器有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著名的瓷器,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同时体现了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C项正确;人面鱼纹盆是新石器时代前期(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排除A项,兵马俑出土于秦始皇陵墓,排除B项;渔樵耕读是明清和民国瓷器上常见纹饰,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
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C符合题意;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的农业工具,AB排除;《雨中耕作图》是农业方面的,D排除。故选择C。
9.C
【详解】
根据题干“如纺车,以细珠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水力进行灌溉,省时省力,C正确;筒车不是纺织工具,排除A;筒车没有保证河道畅通的功能,排除B;筒车是灌溉工具,与“提高耕作效率”不符,排除D。故选C。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材料描述的是筒车,故C选项符合题意;筒车不是交通运输,故排除A项;筒车跟纸张印刷没有关系,故排除B项;筒车跟陶器制作没有关系,故排除D项。
11.B
【详解】
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融、对外交往、社会习俗各方面都体现了繁荣和开放的特点,B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导致经济被破坏,故A与题意不符;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民族政权并立,如出现了宋、辽、西夏、金等并立的政权,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比较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如回族的出现等.因此说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基本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错误;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是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D错误。
12.B
【详解】
根据“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搏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及图片可得出这是唐朝的筒车,它是一种灌溉工具,提高了水利灌溉效率,节省了人力。B项正确;翻车的样貌与图片不符合,排除A项;C项是播种工具,排除C项;水碓是利用水流力量来自动舂米的机具,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指筒车。唐朝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其中,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故C项正确;曲辕犁是耕作工具,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均与题干“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不符,排除AD项;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与题干“缚以竹筒”,排除B项。故选C项。
1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的是宋朝,因此本题选D;曲辕犁出现的唐朝,A排除;蜀锦是唐朝手工业中丝织业发展的代表,B排除;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是唐朝手工业中制瓷业发展的表现,C排除。
15.D
【分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似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所以所示两件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手工制作水平,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文物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
1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贞观年间,而不是唐玄宗时期,因此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选项A;而其他选项BCD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是正确的;故选A。
17.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步辇图》反映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故C符合题意。玄奘西行求取佛经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史实,故A不符合题意。金城公主入藏发生于唐中宗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丝绸之路的基础,故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A
【详解】
由题干中的“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珍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所以A项符合题意;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的原因,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对外交往,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盛世局面叫开元盛世,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19.A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蕃指的是吐蕃,吐蕃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他们学习唐朝文化。“洛阳家家学胡乐”体现了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体现了民族融合更进一步,故选A;B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20.C
【详解】
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文成公主进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这是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的表现,C正确;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故A与题意不符;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是中外交往的表现,而不是民族交往,B排除;清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D与题意不符。
21.B
【详解】
A项汉朝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繁荣与开放”时代,故B符合题意;C项秦朝是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期;D项西晋是我国短暂统一的朝代;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2.A
【详解】
契丹鸡冠壶是辽政权时期的,②排除;《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风俗画,④排除;唐三彩骆驼乐舞俑和骑马戴帷帽仕女泥俑反映了西域服饰文化的源流以及与中原服饰文化相互影响、交流融汇的轨迹,显示了唐朝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①③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BCD项排除。故选择A。
【点睛】
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3.A
【详解】
题干反映了唐朝宰相中少数民族人士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由此可见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允许少数民族人士在朝中担任要职,A正确;唐朝虽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但是民族之间的战争也发生,B排除;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并不是要控制少数民族,C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商业贸易发展的信息,而是反映唐朝的民族关系,D排除。故选A。
24.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C正确;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是唐朝与少数民族往来的表现,A排除;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反映的是科举制的作用,B排除;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D排除;故选C。
25.A
【详解】
题干“自占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意思是自古以来帝国都以中原民族为贵,而轻视周边少数民族,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A正确;轻刑的政策、轻徭薄赋的举措与题干思想不符,排除BC;重文轻武的国策是宋朝的,排除 D。故选A。
26.B
【详解】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B符合题意;AC项与唐朝的史实相关,但不是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是唐诗繁荣的表现,排除。故选择B。
27.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诗中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李白生活中盛唐时期,山河无恙,气象万千,李白的诗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山河破碎,民生疾苦,杜甫的诗忧国忧民,A项正确;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所受的教育无关,排除B项;仕途不同不是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对祖国的山河感受不同”无法反映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排除D项。故选A项。
2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所以唐朝时期不可能阅读到《资治通鉴》。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都发生在唐朝时期,都会出现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中,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B。
29.D
【详解】
根据所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指的是杜甫,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情况,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被称为“诗圣”。故选D。
30.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故选项B符合题意;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D项正确;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儒家思想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项;中央集权,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
32.C
【详解】
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故C符合题意;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排除A;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排除B;豪迈而飘逸,引人入胜不是杜甫诗歌的特色,排除D。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区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33.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杜甫亲身经历了这一变故,他的诗忠实地反映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B项正确;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排除A项;苏轼和李清照都是宋代词人,排除C、D项。故项B项。
34.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B项正确;排除C项;诗仙是李白,排除A项;诗神是苏轼,排除D项。故选B项。
35.C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做出的一种主观性总结性认识,包括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地位、影响等的认识。“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这是对唐朝诗歌的认识和评价,属于历史结论,故选C项;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选项A、B、D均属于历史史实,故排除。
36.D
37.B
【分析】
36.
由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故选D项;A、C两项分别是杜甫某一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不能体现“诗史”之称的特征,故排除A项、C项;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反映了杜甫的诗流传甚广,也不能体现“诗史”之称的特征,故排除B项。
37.
由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它的《无家别》正是体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故选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与杜甫生活年代不符,故排除A项;金兵南扰发生在宋朝,与杜甫生活年代不符,故排除C项;倭寇侵袭主要发生在明朝,与杜甫生活年代不符,故排除D项。
38.B
【详解】
根据题干“诗中哲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故B项符合题意;李白被誉为“诗仙”,孟浩然和王维并称“王孟”,王安石被誉为“11世纪最著名的改革家”,均与题干“诗中哲圣”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颜真卿、柳公权是唐朝的书法家,①②符合题意;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③排除;赵孟頫是元朝人,④排除;吴道子是唐朝的画家,⑤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
40.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材料中的《步辇图》出现在唐朝,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人物画形态各异,形神兼备,著名代表作有《步辇图》,因此本题选D;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A排除;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B排除;张择端是宋朝的画家,C排除。
41.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故选B;莫高窟与山西大同、河南洛阳和陕西西安不符,排除ACD。
42.(1)人物:松赞干布。
(2)表现;向唐朝求婚;派人到长安学习;请求唐朝派工匠援藏。(大意相同即可)
(3)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这位吐蕃赞普……。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位赞普”是指松赞干布。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根据材料“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可知,向唐朝求婚;根据材料“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可知,派人到长安学习;根据材料“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可知,请求唐朝派工匠援藏。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积极学习中原文化,给西藏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带来极大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43.(1)文成公主;清朝。
(2)维吾尔族人民的支持,伊犁将军
(3)学习民族知识,宣传民族团结,多做有益民族团结的事(言之有理皆可)
【详解】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唐太宗把②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据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管西藏。
(2)原因:据材料“……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可知,维吾尔族人民的支持,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机构:据所学可知,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3)据所学可从学习民族知识,宣传民族团结,多做有益民族团结的事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皆可)
44.(1)唐朝。
(2)少数民族或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民族交往与交融或民族交融。
(3)盛唐气象等均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王建《凉州行》”和材料二的“元稹《法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建是唐朝诗人。元稹是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故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诗歌均创作于唐朝。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的“蕃”和材料二“女为胡妇学胡妆,彼进胡音务胡乐。”的“胡”,泛指的是少数民族。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可在,唐朝的诗歌创作和唐朝的民族交往、交融体现的是盛唐气象。
45.唐朝与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详解】
根据材料松赞干布和尺带珠丹的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共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46.(1)唐朝。
(2)少数民族或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民族交往与交融或民族交融。
(3)开放的社会风气或兼容并包。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王建《凉州行》”和材料二的“元稹《法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建是唐朝诗人。元稹是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故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诗歌均创作于唐朝。
(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的“蕃”和材料二“女为胡妇学胡妆,彼进胡音务胡乐。”的“胡”,泛指的是少数民族。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现象。
(3)根据材料反诗歌创作与唐朝的民族交往、交融有关,可知反映了盛唐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