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8 17:02: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烦琐(suǒ)   震悚(shù)   猛然醒悟   深不可测
B.絮说(xù) 取缔(dì) 大庭广众 生死祸福
C.愧怍(zà) 孤孀(shuānɡ) 晴天霹雳 鸡灵狗碎
D.尴尬(gà) 门槛(jiàn) 言外之意 风尘苦旅
【答案】B
【解析】A项,“悚”应读“sǒng”;C项,“怍”应读“zuò”,“灵”应为“零”;D项,“槛”应读“k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面对这耸人听闻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的盛宴”。
B.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我们每天都会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C.“这些网络游戏就是化了妆的魔鬼,是在教唆犯罪。”一位参加过网络游戏测评的教育界人士义愤填膺地说。
D.这位老先生,无论什么疑难,有问必知,据知而答,并且乐此不疲。
【答案】A
【解析】A项,“耸人听闻”的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震惊。“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没有夸大事实,是真实情况。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B.参加这次战役的大约有5000人左右。
C.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就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有缺点。
【答案】B
【解析】B项中“大约”和“左右”意思重复,应去掉其中一个。
4.台风是怎样生成的?要说明这个,先得说明为什么会有风。 ,突然一流动,那就是风了。(3分)
①空气到达地面之后,再向稀薄的地方冲过去。
②冷的空气体积收缩,变得稠密,密度增大,就是通常说的变“重”了,因而就下沉。
③热的空气体积膨胀,变得稀薄,密度减小,就是通常说的变“轻”了,因而就上升。
④风就是贴近地面的流动的空气。
A. ④②③① B. ④③②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B
【解析】本段文字主要说明“风的形成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按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即什么是风,风是怎样形成的。据此我们可以排除CD两个选项,其次要注意语意的前勾后连,句④提到了“流动的空气”,那么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呢?根据句①“空气到达地面之后”语意可知,空气流动是自上而下,据此,中间两句排序应为③②。
5.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3分)
(1)《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全文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  )
(2)《台阶》以“台阶”为线索,通过父亲劳累大半辈子终于造起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赞美中国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  )
(3)《卖油翁》是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
【答案】(1)√ (2)× (3)×
【解析】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要求在阅读 及课文分析时识记好作品、作者、朝代 、作者的主要成就、代表作、文章线索、故事情节等等常识。
诗词默写
①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②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③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④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⑤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⑥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
⑦词中指生不逢时的句子: , 。
【答案】 ①独坐幽篁里; ②朔气传金柝;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
④惟解漫天作雪飞; ⑤此夜曲中闻折柳; ⑥闲敲棋子落灯花;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诗词鉴赏(6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7.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3分)
答:
【答案】“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群馋嘴的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一边扑打着梨枣,一边东张西望随时准备拔腿逃跑,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题的一般思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就儿童而言,则表现其顽皮、天真、可爱;就词人而言,则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3分)
答:
【答案】(1)对松竹的赞赏之情;(2)对生活的满足之情;(3)与邻里相处融洽的愉悦之情;(4)对丰收的喜悦之情;(5)对儿童的喜爱之情;(6)闲适之情。
【解析】此题是考查对古诗中作者情感的把握。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是在赞赏松竹;“东家分社肉”,则表达了作者与邻里相处融洽,对生活的满足之情;“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中的“儿童偷把长竿”“静”“闲”词语中,可以判断出对儿童的喜爱和自得其乐的闲适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9、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答案】生 不 识 水/则 虽 壮/见 舟 而 畏 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就算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因此断句为:生 不 识 水/则 虽 壮/见 舟 而 畏 之。
10、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答:
【答案】①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汝:你;吾:我;精:精湛。句意为: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②中重点词语有日:每天。句意为:(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11、【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答案】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12、【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4分)
答:
【答案】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表述完整、意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三)记叙文阅读(15分)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 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心甘情愿无半毛钱加班费),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样绿了。
② 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时间。
③ 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 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一一令人顿悟;特别精彩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一一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似乎不叫,对比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谢谢他)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绕梁一一不妥,现如今谁家房里还有房梁一一此词可休可废。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11)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04月27日,有删改)
13.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答:
【答案】四十年前向史铁生约稿,似乎没用;我去他地坛附近的家,和他谈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写法;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结果未遂;史铁生从延安回来,告诉我延安有人问我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归纳概括能力。抓住题干关键“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些事”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很容易看出④⑤⑥和最后一段写了作者与史铁生的交往。和史铁生的第一次交往是在四十年前,对应第④段,事件是约稿,结果是似乎没用;紧接着我们的第二次交往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事件是和他谈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写法,对应第⑤段,第三次交往是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插队生活的电视剧,对应第⑥段,最后一段是我们的第四次交往在他从延安回来时,他告诉我延安有人问我好。找到这些对应的段落,根据相关内容归纳概括即可。
14.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我与地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因为《我与地坛》凸显了史铁生的人格魅力,他的生命充满劫难,而苦难的人生也能够辉煌和灿烂。他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的情怀真挚动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着眼全文,然后从文章内容方面进行考虑。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感受到史铁生双腿残疾以后日日与地坛作伴的经历和母亲对他的无限关爱,抒写了他在特定遭遇,特定环境中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会和深沉思索,表现他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展现他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的情怀,这正是史铁生的人格魅力所在。
15.阅读文章第⑨⑩自然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赏析句子)
答: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字比作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写出了我对《我与地坛》译文读的久,体会深。表达了我此文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梳理赏析句子的角度(修辞、用词、表现手法、句式等)。其次细读划线句子进行辨析,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写出了我对此文经常阅读,“润泽成玉”展现我对此文体会之深。
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此句的深刻含义)
答:
【答案】好的文章常读不倦,文中所展现的作者的人格魅力也常驻人们心中;好的文章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史铁生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的情怀永记心中。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把握。把握句子的含义,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再结合文本主旨来解读。本句关键词为“在”、“活着”。“文章在,人就在”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好的文章常读不倦,文中所展现的作者的人格魅力也常驻人们心中。“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也为比喻的说法,意为文章经过长时间的流传,依然被人们所喜爱,人物品格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就是史铁生的人格魅力。
16.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
【答案】照应题目,强化作者对史铁生的怀恋。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解答时,根据题干要求,联系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文末虽然使用了省略号,但是,“晒得有点黑”“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这些对史铁生音容笑貌的描写无一不在内容上表达“我”对史铁生的怀恋。此段回忆的是史铁生从延安回来,告诉“我”延安有人问我好的事,与题目中“忆故人”相照应。
名著阅读(9分)
17.请根据《骆驼祥子》相关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这段文字描写的是______,是车厂主________的女儿,后来她成为祥子的妻子。(2分)
【答案】 虎妞 刘四爷
【解析】 结合对名著《骆驼祥子》的阅读,根据外貌描写可知写的是祥子的老婆——虎妞。她是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
(2)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3分)
答:
【答案】 ①点明小说的主人公—祥子,概括著作的一个主要情节—骆驼祥子称号的得来。②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
【解析】 这是根据小说中的内容起的名字。主人公名叫祥子,拉车被当兵的拉到了城外,还没给钱,他就偷了他们几匹骆驼回来。在当时的北平城,城里可以跑骆驼,做运输什么的,跑不动的骆驼也可以卖给做骆驼肉的食用。祥子把骆驼卖了,他给同伴讲述经历后,同伴称他为“骆驼祥子”。因此有三层含义:①点明说主公——祥子;②概括著作主要情节——骆驼祥称号;③揭示主公性格——像骆驼吃苦耐劳、沉默憨厚。
(3)《骆驼祥子》中,在曹先生家拉包月的那段生活,祥子是得到人格尊重的。他得到了哪些尊重?请简要概述。(4分)
答:
【答案】 ①曹先生夫妻非常和气,把祥子当人对待;②饭食不苦,可以消消停停吃三顿饭;③有宽敞的屋子住;④工作不累,临时工作可以得到额外报酬;⑤祥子不小心摔了曹先生,不受责骂。
【解析】 在阅读名著《骆驼样子》的基础上,概括祥子在曹先生家时的故事内容作答即可。曹先生是祥子眼中的圣人,对祥子还可以,不想前几任那么高傲、蛮横、冷酷、吝啬。曹先生夫妻对祥子很好;工作不累,做临时工作可以得到额外的报酬;祥子拉车不小心摔了曹先生,也不受责骂。
三.写作(50分)
18.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他们默默无闻/却让我们屹立世界/他们走进历史/却让我们拥抱未来/他们失去生命/却让我们生生不息/英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2018年5月21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与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同学们,你们心中一定也有自己崇敬的英雄吧。他或许名垂千古,或许默默无闻;或许伟大,或许平凡。
请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不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文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泄露本人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等。
【真题解析】
审题:该题为全命题作文。“我心中的英雄”中题目由三个关键词组成:“我”“心中”“英雄”。“我”是本文的抒情主人公,应该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心中”是指内心的感受,比如读的一本书中,有一个人物的描写,他的精神或品质让你感到他是一位值得你尊重和学习的英雄;再如你曾听过别人的讲述,讲述的故事中有让你值得尊敬和学习的英雄;当然也可以是你亲眼看到的事件,中间出现的人物的壮举,深深打动了你,你觉得他是一位英雄。 “英雄”本义有三个义项:(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结合材料,“或许名垂千古,或许默默无闻;或许伟大,或许平凡”这些都可写入文章。所以,题目既表明了选材的范围,也确立了要写作的主题:通过人物精神、品质的感触,写出“我”“心中”的“英雄”。
构思:面对该题目,我们就要想一想他是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我对他怎么看?他的哪一点让我感到他就是英雄?我是如何被感动的?理清这几个问题,基本上也就搞清楚了选材和写作思路。
选材和写作思路。“英雄”其实包含的内容很多,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范围,可写的内容很多,要采取“切中要点,一个角度”选材,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把“英雄”的行为、精神、品质以及自己的感受描写真实。
写法: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首先要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中提取材料,并进行筛选,选择具有英雄品质的人、事,让我感动佩服的人、事,融入自己的感受,书写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其次构思立意时候要能体现自己对英雄的认识和感受,一定要注意将自己被英雄感动的经历写清楚、写细致,刻画细腻。第三,叙述事件、展现人物时,应从小处着手,竭力刻画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使之鲜明而生动。还要注意文中要有一定的“情”。如果没有触动情怀的人物和事件,就不会使文章有血有肉,言之有物。
【写作思路】
思路一:
描写自己在看一本书的经历和感受,重点描述被感动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让你感动的一点来充分叙述,以此告诉读者他为什么会成为你心中的英雄。
思路二:
用并列的方式构思全文,也可以以小标题的方式行文,将自己对英雄的崇拜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思路三:
也可直接入题。主要部分描写英雄的事迹,从中发现感动自己的地方,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感动自己,也感动读者。
【范文】
我心中的英雄
说起英雄,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张张家喻户晓的面孔:董存瑞、黄继光、雷锋……还有名垂青史的岳飞、花木兰……他们顶天立地,拯救国家,拯救人民,是值得人们崇敬的大英雄。可是我总觉得,这些功名显着的英雄和我平时见过的“英雄”不一样、那些“英雄”没有丰功伟绩,他们的名字也没有流传千古,但是我真的很想称他们为英雄,因为——
一位衣着朴素的人在车站里弯腰捡起一个空饮料瓶,迈开步伐,走了几步,把瓶子扔进了垃圾桶。然后静静的等着车,似乎捡起垃圾扔入垃圾桶中的那件事不曾发生过。而那些穿的花红柳绿的人们,任脚下有着垃圾,依旧自顾自地抬首挺胸,那不是英雄的姿势,在我看来,那个弯下身子,去捡垃圾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弯腰才是英雄的姿势!
公车上挤满了人,人们唧唧喳喳说着房子、金钱、工作……这时上来了一位孕妇,售票员立即问道:“谁愿意给这位妈妈让座?”车里一下子静了,有的把头偏向一边,有的冷眼注视着孕妇。一车的人刹那间好像都成了哑巴。“让那姑娘坐我这儿吧!”一个苍老的声音。循声望去,一个年过五旬的老太太站了起来,拉着孕妇坐了下来,自己则倚在坐背上。孕妇不好意思,硬是拉着老太太和自己挤着坐,老太太坚决不同意:“你不说自己,委屈了孩子怎么办?”这位老太太头发花白,腰微微佝偻,和战场上雄姿英发的英雄扯不上半点关系,可我越看她越觉得她像英雄,不是巾帼英雄,而是爱心英雄!
地震中,一位年轻的老师用行动诠释了爱的伟大。“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这是张米亚老师钟爱的一句歌词。在地震来临之际,他展开双臂,把学生护在下面。冰冷的钢筋压在他的身上,他咬牙挺着。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名老师,自己若是先倒下了,那么身下的孩子也就垮了……我想,他也是英雄,爱永驻师魂的英雄!
还有很多人,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知道他们都是英雄。他们无力拯救国家,于是他们奉献于国家。一抹笑容、一个拥抱、一条短信、一个手势,这些都是英雄的随身携带物。他们,用一颗美好的心奉献人类、奉献社会!他们也是英雄!
愿我也可以成为那样的英雄!
【名师点评】
选材:从生活中选材。文章先写“一位衣着朴素的人在车站里弯腰捡起一个空饮料瓶,扔进垃圾桶”这一小事,来表现英雄姿态;然后举公交车上“五旬老太太”让座的举动让我感到她是爱心英雄;最后再举“地震中张米亚老师用身躯护住学生的壮举”,来体现真正的英雄行为。
立意:通过写三件事来表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英雄,都有英雄的举动,即使再小的一个举动,只要他有一颗美好的心奉献社会,他们就是英雄。
语言:简洁明了,朴素平实。本文的语言朴素平实,没有更多的修饰词语,却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小作者一直被感动着,一直在寻找着他心中的英雄,不自觉间就被吸引、感动。
结构: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作者以“我真的很想称他们为英雄”开篇,引出下文,本文结尾以“愿我也可以成为那样的英雄”照应开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烦琐(suǒ)   震悚(shù)   猛然醒悟   深不可测
B.絮说(xù) 取缔(dì) 大庭广众 生死祸福
C.愧怍(zà) 孤孀(shuānɡ) 晴天霹雳 鸡灵狗碎
D.尴尬(gà) 门槛(jiàn) 言外之意 风尘苦旅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面对这耸人听闻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的盛宴”。
B.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我们每天都会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C.“这些网络游戏就是化了妆的魔鬼,是在教唆犯罪。”一位参加过网络游戏测评的教育界人士义愤填膺地说。
D.这位老先生,无论什么疑难,有问必知,据知而答,并且乐此不疲。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B.参加这次战役的大约有5000人左右。
C.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就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有缺点。
4.台风是怎样生成的?要说明这个,先得说明为什么会有风。 ,突然一流动,那就是风了。(3分)
①空气到达地面之后,再向稀薄的地方冲过去。
②冷的空气体积收缩,变得稠密,密度增大,就是通常说的变“重”了,因而就下沉。
③热的空气体积膨胀,变得稀薄,密度减小,就是通常说的变“轻”了,因而就上升。
④风就是贴近地面的流动的空气。
A. ④②③① B. ④③②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①④
5.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3分)
(1)《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全文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  )
(2)《台阶》以“台阶”为线索,通过父亲劳累大半辈子终于造起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赞美中国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  )
(3)《卖油翁》是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
诗词默写
①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②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③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④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⑤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⑥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
⑦词中指生不逢时的句子: , 。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诗词鉴赏(6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7.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3分)
答:
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3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9、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10、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答:
11、【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2、【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4分)
答:
(三)记叙文阅读(15分)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 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心甘情愿无半毛钱加班费),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样绿了。
② 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时间。
③ 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 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一一令人顿悟;特别精彩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一一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似乎不叫,对比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谢谢他)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绕梁一一不妥,现如今谁家房里还有房梁一一此词可休可废。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11)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04月27日,有删改)
13.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4.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我与地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15.阅读文章第⑨⑩自然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赏析句子)
答:
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此句的深刻含义)
答:
16.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
名著阅读(9分)
17.请根据《骆驼祥子》相关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这段文字描写的是______,是车厂主________的女儿,后来她成为祥子的妻子。(2分)
(2)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3分)
答:
(3)《骆驼祥子》中,在曹先生家拉包月的那段生活,祥子是得到人格尊重的。他得到了哪些尊重?请简要概述。(4分)
答:
三.写作(50分)
18.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他们默默无闻/却让我们屹立世界/他们走进历史/却让我们拥抱未来/他们失去生命/却让我们生生不息/英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2018年5月21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与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同学们,你们心中一定也有自己崇敬的英雄吧。他或许名垂千古,或许默默无闻;或许伟大,或许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