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页,《分桃子》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能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学生对除法竖式(商是一位数)有了初步认识,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知识和思维基础,是学习除法竖式承上启下的关键一课。
本课在“分桃子”的情境下,解决“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的问题,首先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通过口算和分小棒活动进行分步计算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每一步的联系,体会除法竖式能记录平均分的过程,最后能用竖式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理解余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桃子”故事情境,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的操作活动,能说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结合平均分小棒过程,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能说出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体会平均分过程与除法竖式过程的联系。
3.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释竖式中余数的含义。
4.通过观察、对比除法竖式,发现算法共同点,初步体会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能用竖式进行商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过程及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
怎么列式?68÷2
2、合作探究 领悟算理
(1)借助几何直观,通过“形”的活动体验除法算理
1.独立探究,初步体验算理
要解决把68平均分成2份,结果是多少
请你想办法表示出来?完成学习任务一。
2.全班展示,质疑补充。
学生展示分的结果
预设一:用小棒分一分(可能有先分整捆的,也会出现先分单根的)
预设二:在主题图上圈一圈
预设三:用口算思路
预设四:竖式计算
【课前随机问过几个同学,实际上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口算结果,这个题目的口算难度不大,在这里我打算顺应孩子思维,先介绍口算的思考过程,然后再借助小棒帮助理解。】
刚才同学们不管是用小棒分一分,实物图圈一圈,还是口算,都能得到结果,那么我们总结一下,有什么共同点?
发现都是分两次分的,最后把两次结果相加。
3.结合操作,认识竖式
教师演示平均分小棒过程,同时书写小棒竖式(用小棒代替数字表示竖式),最后把小棒变成数字。
这时,你还知道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吗?
(2)交流竖式含义, 体会“数”与“形”的联系
1.交流竖式、体会联系
(出示活动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任务二要求:
(1)结合分小棒过程,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小组汇报、质疑补充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竖式,在全班交流、反驳中得到最能清楚的记录平均分过程的竖式。
教师范写、理解算理
结合分小棒过程,完整的书写一遍除法竖式,并说出每个数表示的含义,体会竖式是分物过程的一种简洁记录方式。
把竖式变成小棒(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先分哪部分?(6个十)每人得到多少?(30个)这3个十在竖式中写在哪呢?(板书:十位)两只共分掉多少呢?(60)就是两个30.这时还剩多少根小棒呢?怎么算出来的?(68减60)这个8就是第一次分完剩余的小棒,第二次每只小猴又得到多少呢?(4个)这个4写在哪呢?(板书:个位)这一次两只小猴共分掉多少?(8个)还有剩余吗?(没有了)怎么算出来的?(8减8等于0)
2.轻松游戏、加深理解
同学们帮小猴子分完桃子,小猴子想送一些桃子给最善于观察的孩子,不是轻易能得到的,给竖式中的数字宝宝在小棒图中找到对应的好朋友,才能得够小猴子的桃子。
分别问竖式中每个数字对应的是图中的哪部分,最后问谁能指着竖式把分桃子的过程讲出来。
(3)实际应用 利用“数”的符号体现“形”的过程
1.迁移类推、独立计算
这两只猴子很满意公平的分到了桃子,这时又吸引来了一只小猴,也想分到桃子。
这些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怎样列式?68÷3
如果不用小棒,你还能用竖式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吗
(独立完成并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明确算理
对竖式中的每个数说出表示的是什么?怎样得到的?
3.在图上圈一圈验证一下。
3、总结提升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对比一下这两个除法竖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相同:都是分两次除的,先除被除数的十位,再除个位。
不同:一个有余数,一个没有。
什么时候有余数?什么时候没有余数?
实际上,竖式还有很多口算除法不能达到的优势,在我们后面的学习内容中同学们会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