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专项~写人记事类10篇(含答案)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合计
得分
1. 每题15分,合计150分。
2. 知识点涵盖四字词、多音字、关联词、人物描写、概括短文内容、拟标题、标点符号的作用等。
一、阅读短文《绝盗》,完成练习。(15分)
①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②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③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④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⑤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 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⑥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⑦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⑧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⑨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⑩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_________________。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1. 照样子写词语:(2分)
千奇百怪: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真切切: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④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描写,刻画了老头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3分)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第一段句子“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为下文房子财物被盗做了铺垫。 ( )
<2>文章的主人公是新婚的小两口。 ( )
<3>本文的语言风趣幽默,故事生动有趣。 ( )
4.请在最后一段的横线里,将歇后语补充完整。(2分)
4.本文的题目是“绝盗”,试分析“绝”字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5分)
①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地笼罩着椅子,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②用女孩的逻辑来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外,最大的偏好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③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④读着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⑤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女孩心里高兴。
⑥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
⑦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到家的温暖。
⑧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⑨每天晚上,抱着有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睡,已经成了女孩离家后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⑩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里默念了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泪流满面,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同期总算满了,女孩风尘仆仆地赶回a市,近家情怯,女孩颤抖着手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陌生人。
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卖掉房子,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母,速归。
1. 请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2分)
2. 女儿从离家出走后,她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你用词语概括出来(4分):
( ) ( ) ( ) ( )
3. 当拨通母亲的电话无人接听时,女儿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补充在第 自然段的横线上。(3分)
4. 你觉得文中的女儿和母亲各是怎样的人?请写下你的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有自己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则短文,完成练习。(15分)
①前面的人,互相攀援着肩头,抓住石壁上的岩棱,困难地攀上去了,最先爬上悬岩的战友,站到悬岩边,抛出长长的布绳,拽拉着岩下的成群战友。
②探照灯突然亮了。罪恶的子弹随着光柱的指引,朝悬岩倾泻而去…
③岩下的人影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了。胡浩忽然问道:“老齐,刘思扬呢?”齐晓轩没有回答,脸上毫无表情,身体在弹火中忽然晃动了一下……
④布绳冒着弹雨,从岩上垂下,焦急的声音正在催促。齐晓轩挥手叫胡浩上去。但是两眼凝泪的胡浩,(顽固 固执)地说:“你受了伤,你先上!”弹流不断嘘嘘地射在身边,石屑溅在齐晓轩脸上,血流出来了。他无言地抓住布绳,奋力攀上悬岩。
⑤布绳再次垂下,胡浩抓住布绳,蹬着岩石,跳离了地面,正在这时候,袭来一阵(猛烈 剧烈)的弹雨,胡浩两手一松,便从岩上拌下。他挣扎(zhā zhá)着又站起来,重新伸手去抓布绳。他的手尚未触及布绳。便听见背后几声嘶吼。回头看时,一头凶恶的狼犬,从黑暗中冲出,尖锐的牙齿,闪着死亡的光,对准他的咽(yān yàn)喉,猛扑过来。胡浩不敢迟疑,马上举起手上的匕首,略微蹲下,雪亮的刀刃,迎面插进了扑上前来的狼犬的胸部,狼犬号叫一声,带着嵌在肋骨里的匕首,翻滚下深谷去了。(短文节选自长篇革命小说《红岩》)
1. 在文中选择恰当的读音或词语,打“√”。(4分)
2. 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试猜测他们在做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3分)
①布绳冒着弹雨,从岩上垂下,焦急的声音正在催促。( )
②胡浩忽然问道:“老齐,刘思扬呢?”( )
③最先爬上悬岩的战友,站到悬岩边,抛出长长的布绳。( )
4. “罪恶的子弹随着光柱的指引,朝悬岩倾泻而去……”,“倾泻”这个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两处画线的地方都对胡浩进行了描写,试根据上下文分析他的人物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普通人》节选,完成练习。(15分)
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谁见了都对我说:“梁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导演是李文化。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断他到底能不能胜任。我替父亲拒绝了。那时群众演员的酬金才2元。我(① )拒绝(②)因为酬金低,(③)(④)我不愿我的老父亲在摄影机前被人呼来挥去的。
李文化亲自来找我——说他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中,少了一位长胡子老头儿。“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 ”——他这么保证。无奈,我只好违心同意。
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在他74岁的时候……
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 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 我每每地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父亲,内心里总是高兴的。
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就是那条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 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 我问:“为什么?” 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 ”父亲的语调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
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1. 联系上下文,解释“正襟危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句子“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 文中第二自然段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4分)
A.①因为 ②所以 ③不仅 ④还
B.①如果 ②之所以 ③就是 ④因为
C.①之所以 ②不是 ③而是 ④因为
D.①不但 ②不是 ③而是 ④还
4. 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段_________描写,突出了父亲____________的品质。(2分)
5.标题的“普通人”指的是( )。(2分)
A.“我” B.李文化 C.父亲 D.导演
五、阅读短文《不用搀扶》,回答问题。(15分)
①伊扎克·帕尔曼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他在4岁曾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因而无法站立演奏,但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
②10月23日晚,我带着好奇走进人民大会堂,和朋友一起一睹小提琴家的风采。当帕尔曼出现时,我怦然心动。他拄着双拐,艰难而又自信地走上了台。拐杖加上小提琴,这就是帕尔曼的形象吗?从他出现的那一刻起,我的视线就像被磁铁吸引,再也没有离开过他。
③没过多久,座无虚席的万人大会堂里便响起了帕尔曼那无与伦比的小提琴声,时而舒缓轻吟,时而高昂跳跃,时而悠扬婉转……
④一曲终了,一个感人的镜头在舞台上出现了:只见帕尔曼用拐杖支撑着身体试图站起来向观众致谢,可是不管他如何使劲儿向上支撑,都没有成功。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一次、两次、三次,整个身体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离开座椅。帕尔曼笑了笑,平静坚毅,甚至带一丝歉意。他的同伴,他的观众,热切地望着他,大会堂里静极了。当他第四次挣扎着站起来的时候,全场先是寂静,继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⑤乐队里的百双眼睛,大会堂里的万双眼睛,都默默地注视着帕尔曼不用搀扶站起来的全过程。这位音乐家的感人之处,不仅是他的时琴声,更是他的人格力量。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更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
⑥望着舞台上的帕尔曼,我万分感慨。在漫漫岁月中,我们也许都会遇到跌倒的时候,但愿那时,帕尔曼会给我们力量,使我们有勇气说“不用搀扶”。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分)
座无虚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与伦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 ”画出文中的排比句。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由场内气氛的变化,可以体会到此时观众的心情变化是: 。(4分)
4.第④段中“一个感人的镜头”指的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段和第④段运用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帕尔曼 的特点。(3分)
6.第⑤段的“不用搀扶”有两层意思,联系上下文,写出自己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完成练习。(15分)
①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拖着浪花越来越远……
②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
③船越来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对自己说。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
④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便下令返航。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
⑤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又有人说:“为一个黑奴孩子,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
⑥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⑦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⑧孩子回答:“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
⑨“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
⑩“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1.短文第一自然段有两个四字词描写了海洋环境的险恶,这两个词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3分)
2.短文第⑤自然段“船长犹豫了一下”,如果你是船长,你会犹豫什么呢?试写一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什么孩子坚信船长会返航救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船长这一席话的意思是( )。(多选)(2分)
A.是孩子对船长的信任让船长感到耻辱的。
B.实际上并不是船长救的这个孩子。
C.如果当时船长毫不犹豫地去拯救小男孩,他就不会感到耻辱。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来。(2分)
七、阅读下面这则短文,完成练习。(15分)
____________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跟别人吵架以后,就到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男孩钉了37个钉子。以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学着控制脾气,每天钉的钉子慢慢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
有一天,他连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了,他便( )地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后来,篱笆上的钉子全部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 )地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孔吧,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这钉子洞一样。”
插一把刀在一个人的身体里,拔出来后,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存在。我们要明白,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2.把下面两个词语填写在恰当的括号里。(2分)
语重心长 兴高采烈
3.小男孩为什么要把钉子钉在篱笆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来小男孩又为什么要拔钉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篱笆上留下的许多疤痕告诉我们: 。(2分)
6.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短文《成功的起点》,回答问题。(15分)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 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zhuǎn zhuàn]。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然而,在肯 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他们不是不想离开那儿,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肯 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太习[贯 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lüè nüè]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重要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1.用“\”划去短文[ ]里不正确字、音。(2分)
2.根据意思选摘文中词语。(3分)
①经得起人们仔细体会。( )
②精神、力气消耗已尽。( )
③表示另开一条路或另创一种方法。( )
3.用“波浪线 ”画出解释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原因的语句。(2分)
4.下面与原文意思一致的语句是( )。(3分)
A.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其次选准方向,关键是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B.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关键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C.人能走多远关键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有时也考虑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5.选用一个词语概括“毛毛虫”、比塞尔人和肯 莱文的行走特点。(2分)
①“毛毛虫”、比塞尔人:_________________
②肯 莱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成功的起点是什么 请联系短文和自身实际,简要写出自己的看法。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读这篇短文,回答问题。(15分)
_________的草莓
父亲住在城北,女儿住在城南。
退休了好几年的父亲一时兴起,在窗外一块巴掌大的地方种上草莓。从此,父亲便时常往女儿家跑——送草莓。草莓并不多,哪一回也满不了一大碗,可父亲送草莓的积极性,却非常高涨。女儿看着一碗碗草莓,心里热乎乎的,都给自己的女儿吃了。但父亲却不依,非要女儿尝尝不可,而且,只有亲眼看见女儿吃下了草莓,才会满意地离去。
谁知几次过后,女儿就不再那么感动了。草莓满大街都是,并且很便宜,何苦大老远的送个没完。女儿告诉父亲,别再来送了,好好呆在家里养病吧!父亲嘴里应着,可过后一切照旧。
这一天,父亲又送来了,女儿故意生气地说:“若再送,我就回去把草莓拔了。”父亲只是嘿嘿一笑。
送父亲出门的时候,女儿发现父亲的右腿一拐一拐的,忙叫住了父亲,问是怎么回事。父亲摇摇手,说,碰破点皮儿,没事的。女儿非要看看不可,父亲极不情愿地挽起裤管,打开了简单的包扎,小腿上有一个很大的创面,已经溃烂了。女儿的眼泪刷地一下就流出来了。怎么弄的 去郊区驮牛粪摔的。驮牛粪干什么 给草莓施肥。
女儿忍不住责怪了父亲一顿,这草莓种着玩倒行,怎么下这么大力气啊。父亲一声不吭,由着女儿的性子。父亲有糖尿病,当医生的女儿深知其中的厉害,不容分说拉着父亲去了医院。
果然,父亲住进了医院,病情日趋严重。去世之前,父亲含笑喃喃地说:“你小时候,有一回,看见卖草莓的,吵着要买……那会儿,草莓是个稀罕物,贵得很……我到底没给你买……”
1.根据短文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2分)
2.“父亲住在城北,女儿住在城南”这句话在文中起( )作用。(2分)
A.点明中心 B.总起全文 C.铺垫 D.承上启下
3.在第二自然段中,用“ ”画出与“女儿就不再那么感动了”相照应的句子。(2分)
4.“这一天,父亲又来了,女儿故意生气地说”,女儿为什么要生气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段中第一句,父亲真的是一时兴起吗 他为什么种草莓,送草莓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2分)
A.表引文的省略 B.表说话断断续续 C.表列举的省略
7.请从父亲、女儿两方面理解“愧疚”的含义。(2分)
(1)父亲愧疚的是 。
(2)女儿愧疚的是 。
十、阅读短文《瞄准》,回答问题。(15分)
①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②除了轻微的声音,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百发百中的猎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团黑影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③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滩,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理羽毛。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鹳嘴鸭……但是,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④他继续在江滩上搜寻。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是它们。它们埋头在江滩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颧,整个地球上不足三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⑤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 )猎枪,( )枪管,( )子弹,然后,( )消音器。他端起猎枪,瞄准。十字准星,从江滩上划过,枪口在那群东方白颧的身上停了下来。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最后,他的目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颧身上,它一会低头觅食,一会警觉地抬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颧显得紧张。
⑥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这也是他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做完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滩扔去。
⑦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颧,也拼命地扇动翅膀,向前奔跑,企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也很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铁夹夹上后,它竟然能拖着鸟夹逃开了。
⑧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扣动扳机。
⑨“砰——”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⑩打中了!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颧的脚的连线,击断了。东方白颧,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
1.文章在第②段交代“他”神准的枪法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动词填入第⑤自然段对应的括号内。(4分)
卸下 推上 装上 擦拭
3.猎人为捕杀东方白鹳做了周密准备,但“他”最后为什么又放走已经瞄准的这只东方白鹳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③段用拟人手法描写野鸭、大雁和黄鹂鸟,虽然语言极为精彩,却与本文主旨无关。
B.“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颧,整个地球上不足三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此处破折号的用法是解释说明。
C.第⑩段划线句改为“却是那只金属鸟夹”更为合理。
D.文章反复描写主人公“瞄准”,是为了说明沉着、冷静的“瞄准”是他枪法“百发百中”的原因。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表达了什么主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阅读短文《绝盗》,回答问题。(15分)
1.照样子写词语:(2分)(答案不唯一)
千奇百怪:万紫千红、七上八下。(含数字的四字词)
真真切切:整整齐齐、隐隐约约。(叠词)
2.本文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外貌和_语言_描写,刻画了老头子凶狠和演技高超的形象。(3分)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第一段句子“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为下文房子财物被盗做了铺垫。 (√)
<2>文章的主人公是新婚的小两口。 (×)
<3>本文的语言风趣幽默,故事生动有趣。 (√)
4.请在最后一段的横线里,将歇后语补充完整。(2分)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5.本文的题目是“绝盗”,试分析“绝”字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答(1)设计的“局”绝。 (2)偷盗的人演技绝。 (3)案件始终未破,成为绝案。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答:本文主要写了一群小偷冒出亲戚,堂而皇之的偷走了新婚两口的财物。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5分)
1.请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寻人启事》或《寻母》(2分)
2.女儿从离家出走后,她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你用词语概括出来(4分):
(快意) (高兴 ) (惭愧 ) (失落/不安 )
3.当拨通母亲的电话无人接听时,女儿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补充在第 自然段的横线上。(3分)(此题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4.你觉得文中的女儿和母亲各是怎样的人?请写下你的观点。(3分)
答:文中的女儿很倔强,有报复心,但也很爱母亲。文中的母亲对女儿要求严格、很执着,是一个可以为女儿放弃一切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5.请有自己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答:本文主要写了母女之间发生矛盾,女儿负气出走,报复母亲。母亲变卖家产寻女,之后女儿回心转意寻母。(意思相近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则短文,完成练习。(15分)
1.在文中选择恰当的读音或词语,打“√”。(4分)
固执 猛烈 zhá yān
2.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试猜测他们在做什么?(2分)
答:文中的人物有胡浩、齐晓轩、老齐,刘思扬。他们在越狱。
3.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3分)
①布绳冒着弹雨,从岩上垂下,焦急的声音正在催促。(环境描写)
②胡浩忽然问道:“老齐,刘思扬呢?”(语言描写)
③最先爬上悬岩的战友,站到悬岩边,抛出长长的布绳。(动作描写)
4.“罪恶的子弹随着光柱的指引,朝悬岩倾泻而去……”,“倾泻”这个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这个词用的很好。“倾泻”一次很形象地描绘了枪林弹雨的场面,说明主人公所遇到的情况非常危险。(言之有理即可)
5.文中两处画线的地方都对胡浩进行了描写,试根据上下文分析他的人物形象。(3分)
答:第一处,在紧急时刻胡浩劝别人先走,说明他有舍己为人的精神;第二处,当狼狗扑来,他能镇定自若,从容应对。(言之有理即可)
四、阅读短文《普通人》节选,完成练习。(15分)
1.联系上下文,解释“正襟危坐”的意思: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2分)
2.句子“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中省略号的作用是列举省略,父亲演了很多角色。(3分)
3.文中第二自然段应填入的关联词是(C)。(4分)
A.①因为 ②所以 ③不仅 ④还
B.①如果 ②之所以 ③就是 ④因为
C.①之所以 ②不是 ③而是 ④因为
D.①不但 ②不是 ③而是 ④还
4.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因为父亲的胡子很特别。
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段_语言描写,突出了父亲认真负责的品质。(2分)
6.标题的“普通人”指的是( C)。(2分)
A.“我” B.李文化 C.父亲 D.导演
五、阅读短文《不用搀扶》,回答问题。(15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分)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听众很多。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文中指帕尔曼的琴声非常动听。
2.请用“ ”画出文中的排比句。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时而舒缓轻吟,时而高昂跳跃,时而悠扬婉转……
我能感受到小提琴声非常优美。
3.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掌声比作雷鸣。由场内气氛的变化,可以体会到此时观众的心情变化是:紧张 敬佩 。(4分)
4.第④段中“一个感人的镜头”指的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
答:帕尔曼试图站起来向观众致谢,试了四次才成功。
5.第②段和第④段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帕尔曼坚强不屈、乐观自信 的特点。(3分)
6.第⑤段的“不用搀扶”有两层意思,联系上下文,写出自己的理解。(2分)
答:我的理解是,“不用搀扶”表面指帕尔曼不用搀扶,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站了起来,实际上指他虽有残疾,却依然自信独立的精神态度。
六、阅读短文《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完成练习。(15分)
1.短文第一自然段有两个四字词描写了海洋环境的险恶,这两个词分别是烟波浩渺和波涛滚滚。(3分)
2.短文第⑤自然段“船长犹豫了一下”,如果你是船长,你会犹豫什么呢?试写一写。(3分)
答:船长当时可能会想,如果返航不一定会救到人,但如果不返航,小孩必死无疑。还是去找一找吧。
3.为什么孩子坚信船长会返航救他?(2分)
答:小孩坚信船长是一个友善而有责任心的人。
4.“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船长这一席话的意思是(AC)。(多选)(2分)
A.是孩子对船长的信任让船长感到耻辱的。
B.实际上并不是船长救的这个孩子。
C.如果当时船长毫不犹豫地去拯救小男孩,他就不会感到耻辱。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答:本文主要写了一个黑人小孩不慎从船上跌入大西洋,小孩坚持游泳,等到了船长的救援。
6.这篇文章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来。(2分)
画最后一段: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篱笆上的钉子。(2分)(文前拟标题不加书名号)
2.把下面两个词语填写在恰当的括号里。(2分)
兴高采烈 语重心长
3.小男孩为什么要把钉子钉在篱笆上?(3分)
答:他按照爸爸的吩咐,每次发脾气或者跟别人吵架以后就钉一根钉子。
4.后来小男孩又为什么要拔钉子?(3分)
答:男孩按照爸爸的吩咐,一天都没发脾气,就从篱笆上拔掉一根钉子。
5.篱笆上留下的许多疤痕告诉我们: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2分)
6.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答:本文主要讲述了父亲通过让小男孩在篱笆上钉钉子的举动来调节小男孩的情绪。
八、阅读短文《成功的起点》,回答问题。(15分)
1. 用“\”划去短文[ ]里不正确字、音。(2分)
洒 zhuǎn 贯 nüè
2.根据意思选摘文中词语。(3分)
①经得起人们仔细体会。(耐人寻味)
②精神、力气消耗已尽。(精疲力竭)
③表示另开一条路或另创一种方法。(另辟蹊径)
3.用“波浪线 ”画出解释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原因的语句。(2分)
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4.下面与原文意思一致的语句是(B)。(3分)
A.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其次选准方向,关键是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B.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关键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C.人能走多远关键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有时也考虑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5.选用一个词语概括“毛毛虫”、比塞尔人和肯 莱文的行走特点。(2分)
①“毛毛虫”、比塞尔人:保守、故步自封
②肯 莱文:_灵活、另辟蹊径______ (此题答案不唯一)
6.成功的起点是什么 请联系短文和自身实际,简要写出自己的看法。 (3分)
例如:我认为成功的起点是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坚持到底。就好像骑自行车一样,开始我们可能会摔倒,但是当我们掌握了技巧,就会骑了。
九、阅读下面这则短文,完成练习。(15分)
1.根据短文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2分)愧疚的草莓
2.“父亲住在城北,女儿住在城南”这句话在文中起(C)作用。(2分)
A.点明中心 B.总起全文 C.铺垫 D.承上启下
3.在第二自然段中,用“ ”画出与“女儿就不再那么感动了”相照应的句子。(2分)
画:女儿看着一碗碗草莓,心里热乎乎的
4.“这一天,父亲又来了,女儿故意生气地说”,女儿为什么要生气 (2分)
答:女儿心疼父亲,希望借此阻止父亲继续送草莓。
5.第②段中第一句,父亲真的是一时兴起吗 他为什么种草莓,送草莓 (3分)
答:不是“一时兴起”,因为没有满足女儿小时候要吃草莓的要求,现在给予补偿。
6.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B )。(2分)
A.表引文的省略 B.表说话断断续续 C.表列举的省略
7.请从父亲、女儿两方面理解“愧疚”的含义。(2分)
(1)父亲愧疚的是 为女儿小时候无法吃到草莓而愧疚。
(2)女儿愧疚的是 为自己没有理解父亲送草莓的心意而愧疚 。
十、阅读短文《瞄准》,回答问题。(15分)
1.文章在第②段交代“他”神准的枪法有何作用?(2分)
答:①为下文作铺垫。②正是猎人百发百中的枪法,使人对他准确打中鸟夹
而不伤东方白颧不感到意外。
2.将下列动词填入第⑤自然段对应的括号内。(4分)
依次是:卸下 擦拭 推上 装上
3.猎人为捕杀东方白鹳做了周密准备,但“他”最后为什么又放走已经瞄准的这只东方白鹳呢?(2分)
答:是因为这只东方白鹳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震撼和征服了他,最终他爱的灵魂被唤醒而击落金属鸟夹,放走东方白鹳。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文章第③段用拟人手法描写野鸭、大雁和黄鹂鸟,虽然语言极为精彩,却与本文主旨无关。
B.“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颧,整个地球上不足三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此处破折号的用法是解释说明。
C.第⑩段划线句改为“却是那只金属鸟夹”更为合理。(击中鸟夹不是意外,不能用“却”)
D.文章反复描写主人公“瞄准”,是为了说明沉着、冷静的“瞄准”是他枪法“百发百中”的原因。(这主要说明猎人很好的心理素质,要达到百发百中还得要苦练基本功)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2分)
答:这是一处环境描写,衬托出当时猎人因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自由而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达出这只重获自由的东方白鹳在蓝天下飞翔的轻松快活。
6.文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表达了什么主旨?(3分)
答:“他”是个优秀的猎手,不乏自私和贪婪;但“他”喜爱鸟儿,珍爱动物。表达了作者尊重动物,关爱动物的情感;呼吁我们与动物和谐共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