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苟得(gǒu) 所恶(wù)
B.蹴尔(cù) 弗得(fé) 富贵不能淫(yín)
C.一豆羹(gēng) 不辟(bì) 贫贱不能移(jiān)
D.不屑(xiāo) 得兼(jiān) 威武不能屈(qū)
4.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二、情景默写
5.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剪纸,也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历史悠久,是在中国农村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蕴含着许多美好的寓意。现代剪纸内容更加丰富,高楼、立交桥、工作、舞蹈、娇花戏蝶、猛浪清涟,自然与生活种种皆能化入纸中,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和寓意。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20字。
(2)请根据对联常识,将以下词语组合成一幅对联为剪纸做宣传。
神桥飞架 百花开 心中 民生乐 纸上 戏蝶轻舞 奇思妙想 精剪细裁
四、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是义贵于其身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 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予观夫巴陵胜状
8.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醉翁之意不在酒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B.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C.【乙】文中墨子认为,大义,正义比生命还可贵。为了捍卫正义,也可以去厮杀,去战斗,去牺牲。“万事莫贵于义”表达了他的观点。
D.【甲】文运用了举例、对比、设喻的方式,做到了通俗易懂,以理服人;【乙】文虽没有运用,但同样表达了他的观点。
11.【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现在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共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注释】①弘范:即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宋军将领。
1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____
(2)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
(3)泫然出涕 涕:____________
(4)弘范义之 义:____________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15.【甲】【乙】两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16.【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现印证了【甲】文中孟子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辟:
(2)是贵义于其身也 贵: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C.所恶有甚于死者 受地于先王
D.争一言以相杀 徒以有先生也
19.下列对文字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甲】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C.墨子完全赞同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的行为,他认为为了捍卫正义,可以去厮杀,去战斗,去牺牲。
D.墨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一个“义”字,士的根本当然也就在于“义”,义甚至重于士的生命。在这一点上,与孟子所讲的“舍生取义”是一致的。
20.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21.【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_______的观点,【甲】文则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________的观点。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
孔子谓颜回①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②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
【注释】①颜回:孔子的学生。②仕:做官。
22.解释下列加点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
(3)胡不仕乎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愀然变容__________________
23.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垄上 C.学而时习之 D.宋何罪之有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5.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
(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骤、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梅花岭记》(清·全祖望)
【注】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史忠烈公,即史可法,为明朝内阁大学士,故称督相。
2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实是欲界之仙都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变本加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27.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就像有的人,他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能用的呢?
理解: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但也认为求生是人的本能,所以有时候为了生命采取一些求生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
【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理解:孟子认为饥民和乞丐也会为了尊严而舍弃生命,充分证明了不是贤者才能有“是心”,而是人人都有“是心”。
28.乙文中史忠烈公身上是如何表现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请据此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①,放②其心而不知求③,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 告子上》)
【注】①由:经过通过。②放:舍弃。③求:寻找寻求。
29.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学问之道无他
30.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亦不可以已乎?
31.孟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气势磅礴,这缘于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甲】【乙】两个语段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说理。请结合其内容简要分析。
32.孟子擅长对同一论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这两个语段也论证了同一观点。你能说出这个观点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A
4.A
5.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2)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3)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6.(1)示例:剪纸是具有丰富想象和美好寓意的古老民间艺术。
(2)示例:奇思妙想,心中神桥飞架民生乐,精剪细裁,纸上戏蝶轻舞百花开。
7.B
8.D
9.(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2)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了。
10.D
11.示例:“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答到“正义、大义”即可)。示例:有必要,因为任何时候,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都是高于一切的,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这种大义。
12.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13. 同“避”,躲避 停止 眼泪 认为……仁义(或:以……为义)
14.(1)踩踏着给他吃,乞讨的人也认为不值得(或:不肯接受)。
(2)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父母,这可能吗?
15.【甲】文侧重议论,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乙】文侧重记叙,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16.①见元军将领不叩拜;②拒绝招降张世杰;③拒绝到元朝为官;④从容赴死。
17.(1)“辟”同“避”,“躲避”的意思。(2)贵,以……为贵
18.A
19.C
20.(1)不只贤明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明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这件事吗?
21. 万事莫贵于义 舍生取义
22. 通“向”,先前、从前 停止,放弃 为什么 ……的样子
23.C
24.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25.(1)示例: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对比。
(2)示例:【甲】文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高官厚禄)所动。【乙】文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贫穷而改变。
26.D
27.乙
28.城池沦陷,史忠烈公宁死不肯苟且偷生;落入敌手,不屈服,不卑躬屈膝,最终大骂敌军而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
29.①同“德”,感恩,感激;②道理。
30.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31.甲文将“乡”与“今”对万钟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突出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将“人”丢失鸡犬后懂得找回来,但丢失了本心却不知找回来的行为进行了对比,突出地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
32.时刻保持本心,不可丢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