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启下,引出下文的对比。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四支僵劲不能动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其真无马邪 D.腰白玉之环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下面加点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砚冰(yàn) 耄老(mào) 嗜学(shì) 俟其欣悦(sì)
B.硕师(shuò) 裘葛(qiú) 逾约(yú) 既加冠(guān)
C.皲裂(jūn) 叱咄(duō) 冻馁(něi) 负箧曳屣(qiè xǐ)
D.媵人(yǐng) 容臭(chòu) 为贽(zhì) 以衾拥覆(qīn)
5.下列句子中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二、句子默写
6.按要求默写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
(4)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雷海为从7万多名报名者中,一路过关斩将,用十三年的坚持和努力夺得了总冠军。“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他那上千首的诗词没有白背,诗词影响和改变着他的人生。
材料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雷海为成名后,有网友嘲讽他:“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赚钱,背那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背诗歌又不能当卡刷,不还得去送外卖?”
材料三 教育部日前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各校要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积极建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各地各校要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乙]要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的生活,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消费。
(1)以一句诗作为材料一的开头,下面哪项最合适(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你同意材料二中网友的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画线句存在语病,请你帮忙修改。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______”后加“______”。
四、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①宋本,字诚夫,大都人。自幼颖拔异群儿,既成童,聚经史穷日夜读之,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尝从父祯官江陵,江陵王奎文明性命义理之学,本往质,所得造诣日深。善为古文,辞必己出,峻洁刻厉①,多微辞②。
②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③,不可干以私④;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尤以植立斯文⑤自任。居官清慎自持,饘粥⑥至不给。本未弱冠,聚徒⑦以养亲,殆二十年;历仕通显,犹赁屋以居。及卒,非膊赠⑧几不能给棺敛,执绋⑨者近二千人,皆缙绅大夫门生故吏及国子诸生,未尝有一杂宾,时人荣之。本所著有《至治集》四十卷,行于世,谥正献。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峻洁刻厉:形容文章刚劲凝练而深刻。②微辞:委婉而隐含讽谕的语言。③制行纯白:行为纯洁。④不可干以私:不掺杂私心。⑤斯文:这里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⑥饘(zhān)粥:稠粥。⑦聚徒:招收学生。⑧赙(fù)赠:官府赠送的钱物。⑨执绋(fú)者:指前往送葬的人。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计日以还/所得造诣日深 B.卒获有所闻/及卒,非赙赠几不能给棺敛
C.善为古文/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D.本往质,所得造诣日深/援疑质理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尤以植立斯文自任 B.益慕圣贤之道/时人荣之
C.必通贯乃已/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行于世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本未弱冠,聚徒以养亲,殆二十年。
11.【甲】文段和【乙】文第①段主要表现了宋濂和宋本共同具有的_____________特点;由【乙】文第②段可知,宋本为官清廉,表现在稠粥都吃不上、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主人日再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烨然若神人____________
③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____________ ④余服官二十年____________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可以处乐 以衾拥覆
B.太丰则吾不敢也 余则缰袍敝衣处其间
C.余为少慰 余不愿为大官
D.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戴朱缨宝饰之帽
1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1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16.【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________。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官。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⑩。”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 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宫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间所享之福。 慎:人名,指宋慎。
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主人日再食 食:粮食,食物
B.犹幸预君子之列 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C.上感悟,遽起 遽:立即,匆忙
D.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 左右:侍从,近旁的人
1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B.以中有足乐者 以资冥福
C.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命即其家斩之
D.其有疾乎 其真无马邪
19.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和“笔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甲文中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乙文中的“笔记”则是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
B.甲文宋濂详细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借书求师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目的是勉励后辈要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专心治学。
C.乙文朱元璋在孝慈皇后的劝谏下,两次免了宋濂的死罪。孝慈皇后前后两次劝谏的方式如出一辙。
D.甲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乙文主要通过对朱元璋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他复杂的性格。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2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俟其欣悦(shì) B.烨然若神人(yè)
C.貌寝陋(qīn) D.或当食忘匕箸(zhù)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礼愈至(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人咸易之( )
(4)由迩达远( )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25.甲乙两文的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释】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匕箸:调勺和筷子。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3)人咸易之( )
2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 四时之景不同 B.无从致书以观 以头抢地耳
C.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真无马邪 D.足肤皲裂而不知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的主旨。
B.【甲】“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学馆条件之差,反衬“我”学习的刻苦。
C.【乙】段中“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写出了郑板桥读书的入迷。
D.【甲】【乙】两文揭示出一个共同的道理:求学者定要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化不利之客观为我所用,即使“天质之卑”亦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30.【甲】【乙】两文末尾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C
4.D
5.C
6. (1)余幼时即嗜学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1)A
(2)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人除了追求物质的享受之外,更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雷海为在送外卖之余刻苦背诵古诗词,他所获得的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无法替代的。
(3)①建设 营造
②消费 的行为
8.D
9.C
10.(1)抄写完毕后,马上跑着去还书,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期限。
(2)宋本尚未成年,就招收门生来奉养双亲,时达(差不多)二十年。
11. 嗜爱读书(刻苦勤奋,谦虚求教) 租房子居住 去世后没有足够的钱财下葬
12. 供养,给……吃 光彩鲜明的样子 当,成为 做,当
13.D
14.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15.(1)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2)勤俭自持,习惯劳苦,既能身处安乐之中,又可身处俭省之中。
16.勤奋,自持,能吃苦(刻苦)(意思对即可)
17.A
18.A
19.C
20.如果他们学业还有不精通的,品德还有没有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会是别人的过失呢?
21.田 舍 翁 请 一 先 生 尚 有 终 始 /濂 教 太 子 诸 王 /可 无 师 傅 之 恩?
22.A
23. 周到 通“披” ,穿着 都 近
24.(1)(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像这样诵读默记,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25.示例: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条件,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
26. (1)同“披”,穿 (2)给予,赠送 (3)都,全
27.D
28.B
29.(1)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2)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
30.都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能警示读者并引起读者思索;都总结了上文,都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甲】文强调专心是业精德成的重要条件,【乙】文肯定默诵是熟记书本内容的有效手段。(意近即可)
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乙: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然而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像这样默默地诵读,书还有不被记住的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