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导学提纲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城市
国家
制度:________
原因、目的、时间、尝试地点、形式、影响
原因、时间、内容、中心环节、目的、影响
提出、基本特征(内涵)、影响
重点:________
目标:________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内涵
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目的: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变:生产关系 不变:社会主义制度
农民们在建国后都经历了什么?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
老李的烦恼
农村人民公社
土地归公社所有,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都是集中劳动,每天劳动后统一记工分,干多干少一个样。一天混一个杠,一个杠7分钱正好买三盒火柴,干一天活还不如抓一个母蛤蟆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统一经营
集中劳动
统一分配
吃大锅饭,收入少
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材料: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村具有决定性意义。……七亿多人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2.目的: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实行:
(1)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形式: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发展: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含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土地所有制:
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土地公有制
分户经营
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基础/前提
体现了按劳分配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卖不掉,怎么办?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意义: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农业生产的方向:
专业化 商品化 社会化
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制定农村政策时应注意什么?
探究出真知
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1953-1956年
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私有制
(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
土地公有制
(农民私有变为集体公有)
土地公有制
(公有化程度过高)
土地公有制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业政策;
②始终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④制定政策要适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启示:
1.开始: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城市改革随后全面展开。
困境1:
公私合营后,我国工商业实现了全面的公有制,所有制形式单一,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如以前的小卖部半夜12点敲门也可以卖货,实行公有制后按八小时工作制,营业员到点下班。北京的馄饨摊也没了....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管理方式
分配方式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2.内容:
困境2:
上海天气热,国有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决定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即使是这种简单的措施,企业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报批,要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盖章,等最后盖完章,夏天已经过去了。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管理方式
分配方式
“给企业松绑”
政企不分,企业
没有自主权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困境3:
在国有企业中,职工吃“大锅饭”——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在这种制度下,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工人产生了严重的惰性,丧失了生产积极性。整个社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活力。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管理方式 政企不分,企业 没有自主权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分配方式
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3.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5.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4.目的
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典型
“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人民日报》1990年12月17日
企业?
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应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1992年邓小平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提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发展: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 基本特征(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影响
①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②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③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商品缺乏、
限量消费
商品丰富、
促销打折
市场有发言权
改革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内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特点:
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2.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D
C
3.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这55人呼吁的主要内容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进行三大改造 D.结束“文化大革命”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迈出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 )
A.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C.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
C
5.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经济化 B.市场化
C.专业化 D.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6.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发展多种经营方式
B.实行政企分开
c.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D.增强企业活力
D
D
7.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机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下列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发展多种经营方式 B.实行政企分开
c.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D.实行平均分配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