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2.如图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100元人民币的背面,在钱币的右上角印有汉语拼音、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维吾尔族文字等字样。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②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
③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当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能出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局面,主要得益于( )
A.民主改革 B.民族区域自治
C.一国两制 D.西部大开发
4.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曾经的内蒙古“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如今的内 蒙古“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高铁一通,转换时空。”内蒙古自治区的巨变得益于( )
A.计划经济体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2017年8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实施65周年,这个纲要是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第一项重大立法,对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普遍推行起了重要作用。下列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享有独立主权
③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④民族区域自治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歌曲《爱我中华》谱写了56个民族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所有事务都完全由本民族做主
C.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D.民族自治区域是我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8.央视《开讲啦》邀请驻港部队某教导团参谋长潘峰少校。节目中潘峰少校用一个个小故事揭开了驻港部队神秘的面纱。驻港部队首次进驻香港是在( )
A.1996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
9.一名警察对记者说:“几个小时前我还是一个皇家警察,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香港警察。”他说这番话的背景是( )
A.香港经济特区的设立 B.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C.澳门经济特区的设立 D.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10.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紫荆绽后白莲开,喜事蹁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添新彩。”诗中的“喜事”是指( )
A.香港回归 B.澳门回归
C.香港、澳门回归 D.台湾和大陆联系加强
12.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其得以实现的原因有( )
①综合国力的体现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③既尊重了历史,又尊重了现实 ④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
A.主权归属不同 B.外交政策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经济政策不同
14.“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下列选项中,与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无关的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D.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15.“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 两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行使主权
②“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③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④“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一国两制”构想出台的历史背景包括( )
①历史原因造成了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存在
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③不断发展的中国已经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实力
④由于历史原因,三地的情况比较复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它是特别行政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保证,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这里的“它”指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 D.政治协商制度
1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
C.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D.军事力量强大
19.2015年5月,某旅游公司设计了多条“走进台湾”系列产品线路,包括美食之旅﹣﹣“吃”遍宝岛;花博之旅﹣﹣“花”现宝岛;婚纱蜜月之旅﹣﹣钟爱一生宝岛演艺等。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B.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C.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20.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不包括( )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1.下列属于海峡两岸关系可喜的变化的有( )
①两岸已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②两岸经济已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
③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举行会晤
④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A.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国共合作 D.民族区域自治
23.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主权,这主要是指(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4.“一国两制”构想中最重要的前提是( )
A.武力统一 B.统一为社会主义制度
C.一个国家 D.两种社会制度并存
25.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以下历史事件属于促进祖国统一的是( )
①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②1971年10月,重返联合国
③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④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
⑤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⑥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1月11日,国民党政府照会英国,声明九龙问题暂时搁置,同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明确指出,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它的收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冯仲平《论战后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即表明了对香港问题的严正立场: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主张在适当的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在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唐文贵等《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历届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一致观点。
材料二:二战后,由于英国千方百计地恢复和维持它在香港的统治,加之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香港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经过22轮艰苦曲折的谈判,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摘编自肖元恺《中英关系与香港问题》
(2)综合香港回归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五条,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3)材料三的规定,体现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据材料指出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权力关系。
材料四: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至2.49万亿港元,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由4575亿港元增至9083亿港元。香港已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营商环境和竞争力长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宋哲
(4)材料四反映了香港回归后怎样的经济现象?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如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83岁高龄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绝命诗《国殇》
材料四:图片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依据是什么?“一国两制”构想在我国已取得的成功实践范例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台湾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当前,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分析】本题以民族的区域自治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解答】据“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知,这一过程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力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答】据“100元人民币的背面,在钱币的右上角印有汉语拼音、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维吾尔族文字等字样。”可知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①②③④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能力。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故选:B。
【点评】本小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
4.【分析】本题以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答】曾经的内蒙古“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如今的内蒙古“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高铁一通,转换时空。”内蒙古自治区的巨变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对内蒙古自治区予以确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解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保障了少数民族真正实现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但不是享有独立主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①④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6.【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民族政策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团结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故选:D。
【点评】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题明确告诉了学生,要选择一项维护民族大团结,处理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知识点。题干关键信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并结合所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所有事务都完全由本民族做主”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内容以及意义的相关史实。
8.【分析】该题考查一国两制;“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
【解答】据所学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进驻香港。
故选:B。
【点评】解答该题需要识记并理解“一国两制”的方针。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题干内容“几个小时前我还是一个皇家警察,现在我是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香港警察。”是对香港回归的描述。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解答】题干材料中这位香港警察说自己“几个小时前还是皇家警察,现在我已是一名香港警察”的直接背景是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皇家警察是香港回归前香港警队的名称,于1969年4月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赐封皇家头衔。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10.【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个国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11.【分析】本题考查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解答】通过题干这首诗中的“紫荆、白莲和一国两制”这三个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诗歌中的“喜事”是香港、澳门回归。紫荆、白莲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的图案;AB答案不全面,D与诗无关。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灵活理解运用“一国两制”构想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标志。
12.【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能收回香港、澳门主权原因。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原因。在题目给出的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既尊重了历史,又尊重了现实这四条都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
13.【分析】本题以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
【解答】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我国分别是从英国、葡萄牙的手中收回香港和澳门的。香港回归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的时间是1999年12月20日,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中国在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在我国的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制度不同。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经济特区的设立的相关史实。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澳门回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答】题目给出的“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1999年的澳门回归。由于“一国两制”的提出、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是澳门回归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澳门回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15.【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据所学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即在中华人民共和法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但是特别行政区不能享有完全的自治,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
故选:C。
【点评】“一国两制”是考查重点,注意识记它的提出、含义及成功实践。
16.【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构想出台的历史背景包括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由于历史原因,三地的情况比较复杂,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一国两制”,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17.【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据材料“良政善治的根本保证,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可知,这里的“它”指的是“一国两制”。据所学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即在中华人民共和法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但是特别行政区不能享有完全的自治,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
故选:C。
【点评】“一国两制”是考查重点,注意识记它的提出、含义及成功实践。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个中国的原则。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怎么统一都可以考虑,但是这个前提不得改变,这个原则不得破坏。
【解答】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故“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19.【分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B选项对题文材料理解不准确,ACD理解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注意吃透提干材料的深层含义。
20.【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九二共识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第二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③是达成共识所起的作用,不属于共识的具体内容;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可知,④也不属于共识的内容。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关史实.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知识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自1978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已展开多次会晤;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问题进行商谈,两会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表达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史称九二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已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早在2008年就已实现,故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22.【分析】本题考查台湾问题。识记我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解答】“乡愁”是指海峡两岸尚未统一。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后,又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故选:B。
【点评】掌握海峡两岸基本方针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23.【分析】本题以台湾问题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一国两制思想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特殊性,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一国两制”政策在台湾的执行上与香港、澳门的差别。问题很清楚,香港、澳门是从殖民者手中收回,自然应派出自己的军队来行使主权,而台湾只是祖国统一问题,不分你我,自然也就可以保留军队了。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台湾比香港、澳门的更大自主权体现在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4.【分析】本题以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一国两制构想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识记。
【解答】由课本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一国两制”构想中最重要的前提。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一国两制”中一国是前提与基础。
25.【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据所学知,①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是国内民族问题,②1971年10月,重返联合国是外交问题,④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是外交问题,可排除。③⑤⑥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注意识记我国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解答题
26.【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中国历届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一致观点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将适时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2)本题考查香港回归的内容;理解香港回归的道路充满曲折;香港问题的解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等史实。
(3)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
(4)本题考查香港回归后的经济现象;识记香港回归后的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局面。
(5)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知道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举措。
【解答】(1)据“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它的收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可知,中国历届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一致观点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将适时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2)据“由于英国千方百计地恢复和维持它在香港的统治,加之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香港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可知,香港回归的道路充满曲折;香港问题的解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3)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澳门、台湾回归祖国开辟了重要途径,并且这一伟大构想已经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实践。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中央和特别行政区之间是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来源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
(4)据“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 万亿港元增至2.49 万亿港元,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由 4575亿港元增至9083亿港元”可知,香港回归后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5)据所学可知,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需要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坚持“九二共识”; 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观点: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将适时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2)说明:香港回归的道路充满曲折;香港问题的解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3)方针:“一国两制”。权力关系:授权与被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来源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
(4)现象: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5)做法: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坚持“九二共识”; 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识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及香港回归的相关内容。
27.【分析】本题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国家的神圣权利。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行动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解答】(1)根据材料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可知,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依据是“一国两制”构想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一国两制”构想在我国已取得的成功实践范例有:1997年7月1日香港的回归和1999年12月20日澳门的回归。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台湾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是国共内战,1949年4月,南京解放,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海峡两岸分离至今;台湾问题至今任未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岛内“台独”和分裂势力的煽动,美国等国际反动势力的影响和干预;目前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主要障碍是障碍是“台独”分裂势力活动频繁。
(3)材料二、三反映了思念故土,期盼国家统一的心情和深沉、悲凉哀伤的思想感情。说明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故答案为:
(1)依据:“一国两制”构想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成功实践范例:香港、澳门的回归。
(2)原因: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因素: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煽动;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的影响和干预。障碍:“台独”分裂势力活动频繁。
(3)反映了思念故土,期盼国家统一的心情和深沉、悲凉、哀伤的思想感情。说明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点评】解答时注意认真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是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思维发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