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往事依依[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0-04 21: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往事依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
3、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留心生活的情操美,及“往事”对作者成长的激励作用。
4、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到你们这一张张充满激情的笑脸,我就情不自禁的想到:一个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之宝。如何度过这美好的时光,如何做到无愧自己拥有的这无价之宝,是值得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在座的同学们深思的问题,因为大家正拥有着这无价之宝。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像巴金那样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像冰心那样眺望那浩淼的大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或许你也会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走进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去探究于老师是怎样度过我们这美好的中学时光的,这对她的人生,以至她成长为知名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有没有影响呢 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 作者简介
于漪,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等。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
“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三、范读课文
l、听读要求:留心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2、学习生字词
徜徉chángyáng 浩淼miǎo 水浒hǔ 梁山泊pō 水泊pō 停泊bó
绚丽xuàn 雕镂lòu 素娥é 婵娟chán juān 重读chóng 朗诵sòng 慷慨kāng kǎi 镌刻juān谆谆zhūn 雨晦huì
心旷神怡yí 眼花缭乱liáo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无边无际 茫茫荡荡 走投无路 狼狈逃窜 津津有味
气象万千 油然而生 滚瓜烂熟 鸦雀无声 谆谆教导
3讨论:这篇文章的语言如诗如画,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1)学生回答
(2)教师作结:往事——看山水画 读《千家诗》 听国文课
四、研读第1段,完成以下任务
1、学生齐读本段,注意作者所要表现的感情。
2、本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开启下文)
3、本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年华似流水,搜索枯肠,历历在目),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五、通读第2-6段,整体感知(学生默读,完成以下任务)
1、运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解扫清字词障碍,无法理解的请教老师(见教参P66-68)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文中所回忆的往事
回忆之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回忆之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
回忆之三:初中时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的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
回忆之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3.这些往事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难忘?
同学们已经学会在阅读的材料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看来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可喜可贺。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才令于漪老师至今“依依”难忘的啊!看画,引起遐想,使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读诗,陶冶情操,装点了童年生活的花环;听课,倍受感染,激发爱国情怀。这就是作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所要表达的深情。
六、研读第2—6段,讨论分析
1、作者在叙述这些往事时,有哪些语句是你最喜欢、最欣赏的 能说说原因吗
例1.第2段“一……就……”的句式表明插图富有吸引力,“好像就是”“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
例2.第3段“给我以广阔的天地”比喻形象的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例3.第4段“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等词语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地描述了出来。
2、作者回忆的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有过相似的往事吗 (结合我们的大作第二篇《我和书的故事》)
3.作者在回忆品《千家诗》的往事中时,记下了许多描写不同季节、不同色彩的诗句,要求朗读背诵;除了这些,你还能说出一些吗
4.《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附:“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 《寒食》)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夏”——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朱熹《题榴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冬景》)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4、比较第5段两个事例:
a. 同: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都诵读,都入情入心,都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b.不同:一是国文老师,一是代课国文老师;讲的内容一古一今:一个情溢于胸,头身摇晃,一个情满双眼;我爱辛词,感慨古事,我爱新文学,贴近时代。
c.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创作背景]北固亭在镇江北固山头,下临长江,形势险峻。作者晚年任镇江知府时,登北固山,感慨历史的兴衰,因写此词。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比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南乡子》。黄自选用这首著名的辛词,显然也有寄托爱国情怀的意思。
田汉的《南归》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孤独、惆怅、感伤的感情。(诗中的人如果是男的,他回来找什么?故乡、姑娘。结局会怎样?(家园破败、姑娘嫁人或是死了))
5、作者在回忆听国文老师讲课时的情形是时,描写了她入神听课的感受,还写到了她的情感受到了激发。我们一起宋背诵一下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请大家 也用心来想想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七、分析最后一段,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 ”且“一生受用不尽”?
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
2.作者回忆的往事都有与读书(画)有关,这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迪
(a.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b.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3. .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你们读过哪些书?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师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
4.这段内容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收束全文。)
八、课堂小结
1、中心:本文通过“我”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依依”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 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写作特点: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饱含深情,富有哲理。
3、结束语:
这堂课到这已接近尾声了,但这堂课于漪老师留给我们的启迪却会影响我们一生。有一首歌的歌名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想你们长大后不一定会成为像于漪老师那样的特级教师,但是,只要你从小就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像于漪老师那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能最后,我想奉送同学们两个字——把握!把握我个现在拥有的青春年华,把握我们宝贵的学习时光,这样才能把握住我们的人生,无愧于我们的人生!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