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变:生产关系 不变: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
开放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八课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原因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统一经营
集体劳动
平均分配
人民公社社员列队下地生产
农民们在建国后都经历了什么?
公共食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1:“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晃。”“男的上工在打牌,女的上工在纳鞋”
--人民公社时期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1、改革的原因
材料2: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20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公社
所有制 集体所有(公有)
职权划分 统一经营
共同劳动
分配制度 平均分配
缺乏生产自主权
缺乏生产积极性
材料3:(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最好的年景每天9斤粮食,收入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每天2.8斤粮食,收入0.04元。小岗村当时一共20户人家,115人,除了1户外,其他户每年都要外出讨饭。 ——摘自赵海均《30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村改革的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8年前)
安徽:“乞丐大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红手印》载文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
——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 小岗村
所有制 集体所有 集体所有
职权划分 统一经营 共同劳动
分配制度 平均分配
分户经营
按劳分配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改革以后的小岗村面貌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1月2日,党中央“一号文件”把各地实行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正式统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开放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邓小平指出:“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4、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
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人民公社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所有制 集体所有
职权划分 统一经营
分配制度 平均分配
集体所有
分散经营
按劳分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水果生产基地
绿色蔬菜基地
花卉生产基地
茶叶生产基地
乡镇企业
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1956年三大改造之一
农业合作化
1952年
土地改革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地主私有
↓
农民私有
土地私有制
↓
土地公有制
土地公有制
土地公有
(土地的使用权)
消极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结合教材及以下材料,诊断:国有企业生产遇到了什么问题?
材料2:因为天气很热,上海某工厂为采取降温的措施,打算买风扇、鼓风机,但是工厂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十一个政府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1:公私合营后,我国工商业实现了全面的公有制,所有制形式单一,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如以前的小卖部半夜12点敲门也可以卖货,实行公有制后按八小时工作制,营业员到点下班。北京的馄饨摊也没了......
单一的公有制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结合教材及以下材料,诊断:国有企业生产出现了什么问题?
材料3:(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吃“大锅饭”,职工没有积极性
亏空147万元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原有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表现为:1.政企不分;2.计划过多;3.平均主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方式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分配方式 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外资企业
合资企业
私营企业
个体企业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198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依据苏联的经验采用了计划经济模式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单一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性计划,通常指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
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又称自由市场经济,通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
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确立过程:
提出目标
建立
框架
初步确立
特点: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92年十四大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活动一:下列各项中,哪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特点?
政企职责不分
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
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
企业没有自主权
分配制度“大锅饭”
经营承包责任制
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中
经济体制改革
课堂小结
起点
(1978)
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重点
(1984)
城市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改革
特点:
改革
启示:
农村-城市
试点-推广
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要依据国情
改革要循序渐进
改革要关注民生...
“始终牢记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