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初三语文 2012年11月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30分。
注意事项:
1.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 答主观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拾(shí)级而上 焚膏继晷 B.浮想连翩(piān) 融汇贯通
C.拗(niù)不过 千峰竞秀 D.消声匿(nì)迹 鞭辟入里
2.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一场车祸突如其来,张丽莉奋不顾身,勇救学生,赢得了“最美女教师”称号。
B.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简直是妙手回春。
C.做学问一定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即对每个问题都追根究底,吹毛求疵。
D.上下班高峰时,拥挤的车辆常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A.涕:眼泪。 B.生:活下去。
C.向:从前。 D.病:困苦不堪。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目前我国开放了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而旅行社真正投放市场供游客选择的不到30个左右。
B.李老师的课不仅让在后排观摩的老师们受益匪浅,而且牢牢地吸引了全班学生。
C.教师应该始终以民主的师生关系熏陶学生,并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意识和实践能力。
D.科学发展到今天,谁还会否认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呢?
5.下列关于名著《格列佛游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B.格列佛在“风暴中偏航”又于“麦田里获救”,“孤身救舰队”后又“奇招灭火灾”。他是一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刚毅勇敢的航海家。
C.格列佛依次游历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的故事发生在大人国。
D.格列佛在大人国曾用两根特制的圆棍弹琴,国王、王后听了都非常满意。
6.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幸福无疑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但人们不应以此误入歧途,转而毕生追求财富。当人们把幸福全
部寄托于此后,拜金主义兴起,消费主义盛行。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我们费尽心机,仅仅为增加
几枚银币;然而书内有黄金般的文字及历代最聪明的智者的话,我们无视。我们终日忙碌,头脑里装满市
场和物价;然而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有限的地球除了要养活人类,还要养活人类的奢
侈和虚荣。工业革命发生仅仅二百年间,人类便为此走到了自身所造成的各种毁灭性灾难的边缘。A.幸福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物质基础越厚实,人就会越幸福。B.有些人会因为满足物质的需求而做一些不仁不义的事。C.我们往往会为了物质基础而丢失掉更美好的东西。D.人类很有可能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12分)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①。汉王乃发使使彭越。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②。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③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列传》,有删节)?【注】?①固陵:古地名。在今河南太康南。 ②梁王:彭越此时被封为梁王。③让:责备
7.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上赦以为庶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啮人,无御之者 B.以土砾凸者为丘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扶苏以数谏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秦末时社会动乱,豪杰并起,彭越并没有急于起事,而是耐着性子,择时而动。
B.少年推举彭越为首领,彭越为了立威,在第二大集会时找借口杀掉个不服从自己的人,一下子就震住大家。
C.刘邦既有雄才大略,也很阴险,功臣彭越被诛耐人寻味,真如韩信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D.彭越被贬蜀州,路上遇到吕后,吕后劝刘邦彻底消灭彭越,以绝后患,显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①少年或谓越曰 ( ) ②诸豪杰相立畔秦( )
③与期旦日日出会( ) ④梁王怒其太仆 (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答:
②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
答:
(二) 小松(3分)
(唐)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②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①杜荀鹤,唐朝诗人。其诗作在当时很出名,但在考场上却屡试屡败。唐昭宗大顺二年,四十六岁,头发已经发白的杜荀鹤终于考中了进士。 ②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苗。
11.开头两句描写了“刺头”怎样的特征?(1分)
答:
1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三)留住野草,城市才能绿起来(5分)
①“绿色城市”应指两方面,一是城市看上去草木葱绿,二是城市能提供清洁的空气与干净的饮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绿地要有草本植物的覆盖。如果草本植物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天然植被,俗称“野草”,就能体现出该城市的绿化方式已有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②为什么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这是因为,空气中的尘颗粒有很大部分来自绿地裸土。而野草大多具有发达的根系,它们不必浇水就能生长繁茂,有些因具有耐阴性,在树下也能存活。所以,只要不拔草,野草的根系能像网一样将土壤颗粒固定住,绿地就不会扬尘了。在德国的许多城市中,野草只能剪短,不能拔除。这一来,马路上就几乎没有尘土了。
③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的另一优点是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对草地的维护每年只需做几次修剪。因野草地中的野花能顺应时节开放,一年四季使城市绿地呈现不同的色彩,这常常会使人们流连忘返。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广泛采用。
④利用野草绿化城市还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不必浇灌就能减少绿地耗水。野草根粗而长,能在土壤中钻出多条通道,下雨时,雨水能顺着这些根流入地下,补充地下水。笔者观察到,下大雨时,长满野草的绿地中几乎不见积水,而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却会出现雨水滞留地表的现象。这说明:野草地吸收雨水的能力比草皮地强。
⑤近年来,我国城市增加了树木的种植量,这本是件好事,但许多新栽的树木下面都是裸土,这增加了城市扬尘。让树下土壤不再裸露的简单方法就是让野草生长起来。在春、夏、秋三季,只要下雨,野花、野草都能自然生长。有些城市的绿化部门会组织民工拔草,请千万别再这样做。
⑥大自然的草地本身就是由野草、野花组成的。当城市绿地中能出现自由生长的野花、野草时,这个城市就离“绿色城市”的梦想很近了。
13. 请结合全文说说留住野草对绿化城市有哪些益处。(3分)
14. 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四)谈影响力(5分)
查一路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可以左右潮流或掌控政局,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显性,或者不常在荧屏前暴露,不够闪光和耀眼。但千万别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一位外国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同胞有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300多万棵,染绿黄沙4万亩。一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的一个大婶的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大婶把他的一只鞋带解下来,擦好付了钱后再系上,一个细节瞬间让他悟出,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成问题——定是有人擦好鞋后不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随身物品。最终,他把企业放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收到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⑤我儿子每次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就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吗?他很果断地摇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习惯!可想而知,这就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她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摘自2012年4月28日《湘声报·芙蓉》,有删改)
15.阅读全文后回答,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1分)
16.请简要概括文中的论据。(2分)
17.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五)随风吹笛 (14分)
林清玄
(1)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
(2)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3)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悠长的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4)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5)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原来竹子洒过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6)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7)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8)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9)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笛那样透亮、悠长的声音。
(10)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才知道,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11)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12)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13)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原文有改动)
18.阅读(1)——(5)节,请概括风雨中“竹笛”声的特点。(4分)
答:
19.文中划线句,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
答:
20.文章第(7)段写朋友和我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1.文章最后说“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六)(10分)
22.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 ,窥谷忘反。
② 愿将腰下剑, 。
③ 蒌蒿满地芦芽短, 。
④ 欲将轻骑逐, 。
⑤ ,白露为霜。
⑥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⑦ 天时不如地利, 。
⑧ ,在河之洲。
⑨ 蝉则千转不穷, 。
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一)(6分)
23.认真阅读以下材料,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今年适逢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语文课本中的杜甫画像被
部分同学涂成了一些可笑的漫画,如机枪男、滑板哥(如右图)、海盗、火
影忍者、宠物小精灵等新形象,“杜甫很忙”这句话很快走红。之后,李白、
辛弃疾也未能幸免。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也有人不置可否。
对这种涂鸦方式戏说历史人物的做法,你怎么看?请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不少于80字。
(二)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爱,它陪伴我们一起走过最美好的岁月。读书、听音乐、旅游……是我们的最爱;
春风、白云、冬雪……也是我们的最爱,它与我们同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请将题目“ ,我的最爱”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3)文章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及自己的姓名,如需出现,请用“××”代替。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中试卷
初三语文答卷 2012年11月
注意事项: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选项涂黑。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3分)[A] [B] [C] [D] 2. (2分)[A] [B] [C] [D]
3.(3分)[A] [B] [C] [D] 4. (2分)[A] [B] [C] [D]
5.(2分)[A] [B] [C] [D] 6. (3分)[A] [B] [C] [D]
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 (12分)
7.(2分)[A] [B] [C] [D] 8.(2分)[A] [B] [C] [D]
9.(4分)① ② ③ ④
10.(4分)
(1)(2分)答:
(2)(2分)答:
(二) (3分)
11.(1分)答:
12.(2分)答:
(三) (5分)
13.(3分)答:
14.(2分)答:
(四)(5分)
15.(1分)答:
16.(2分)答:
17.(2分)答:
(五)(14分)
18.(4分)答:
19.(3分)答:
20.(3分)答:
21.(4分)答:
(六)(10分)
22.(10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三、表达与交流(66分)
23.(6分)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语 文 参 考 答 案 2012.11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C 2.A 3.B 4.D 5.C 6.A
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12分)
7.(2分)B 8. (2分)B
9.(4分)①有的人 ②同“叛”背叛 ③ 约定 ④对……生气,以……为怒
10.(2分)(1)使者一到,彭越就率领着全部人马在垓下和汉王的军队会师,于是大败楚军。
(2分)(2)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造反。
(二)(3分)
11. (1分)小, 隐秘、不易被人察觉
12. (2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亦可) 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
(三)(5分)
13.(3分)有利于净化城市的空气;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14.(2分)作比较,说明长满野草的绿地比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吸收雨水的能力强。
(四)(5分)
15.(1分)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或“千万别忽视普通人的影响力”、“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
16.(2分)①邻国农学博士影响7300名志愿者到恩格贝种树。 ②擦鞋大婶和出租车司机影响沿海回来的朋友选择投资地点。 ③幼儿园老师影响“我”儿子的生活习惯。(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17. (2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作用: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的道理。
(五)(14分)
18.(4分)清晰、高扬、穿透力强、尖利、悠长(答出一点给1分,共4分))
19.(3分)①运用比喻,把竹海比作乐海,(或夸张)(1分)形象地写出了竹林在天风海雨中声势浩大的特点(1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声的赞叹(1分)。
20.(3分)写朋友偏爱蝉声并录制录音带赠送与我,让我感受到自然之美(1分),为下文“我” 也录下自然的声籁作伏笔(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1分)(每点1分,共3分)
21.(4分)自然是有声有画的,如同风中“竹笛”声,是充满生机和力量的。(2分)人们应该时时体验自然,感悟自然,融入自然,生命就会有价值,生活就会有意义。(2分)(意思对即可)
22.(10分)略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23.(6分)观点明确,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得6分;观点明确,论述较充分,条例较清楚,得4分;观点不明确,论述不充分,条理不清楚,在3分以下打分(含3分)。
24.(60分)参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