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9 09:0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目标
第一|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第四|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第三|体会本文刻画人物“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叶圣陶
了解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规范了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他编纂了汉语拼音方案,是学习汉语言变得简单,废除了繁琐复杂的古汉语旧制。
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写作背景
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预习反馈
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朦胧
xiū rùn 修改润色。
shēng shū 对某种事物不熟悉避而远之。
shāng zhuó 商议斟酌。
kěn qiè 诚恳殷切,诚恳亲切。
pì rú 比如。
méng lóng 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
累赘
拖沓
妥帖
颠沛流离
鞠躬尽瘁
以身作则
léi zhui (事物)多余、麻烦。
tuō tà 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tuǒ tiē 恰当,十分合适。
diān pèi liú lí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jū gōng jìn cuì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yǐ shēn zuò zé 以自己的行动作为榜样。
1.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积累经典名句
略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2. 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整体感知
学法小卡片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抓住文章的大概。
略读建议:①遇到和重点无关的地方,可以跳读;
②注意每一段的段首句,快速把握段意。
过渡句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
理清思路
从两个方面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品行——待人宽和律己严。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对学习和效仿叶先生的品德的思考。
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分析人物形象
待人厚
律己严
修润文章
真诚送客
及时复信
做人、作文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哪些句子简洁明了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人物形象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的意思是“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分析人物形象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突出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动作描写,通过送客来表现叶先生待人宽厚。
分析人物形象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从“坚决”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妥协的。
小 结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作文主张。叶老是:
一位做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的君子;
一位作文认真严谨、力求完美的学者;
一位事事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先生。
第二课时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但在写作时,他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2.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深重的苦心”的含义又是什么?)
品味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情感的语句,体会深切的怀念和追思。
“双层的悲哀”
“深重的苦心”
指在除夕这个阖家团圆的好日子,却传来不幸的消息。“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乐景反衬其哀情,倍增其哀。“我" 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 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指深思熟虑、语重心长的良苦用心,这是对先生极高的评价。只要动笔,只要写作,就会想起先生的写作主张,踏踏实实做学问,并要不断反思,不断修正错误。这也是对先生最好的怀念。
1.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2.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体会深情的赞美和仰慕。
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补充资料“十年来的社会现象”:
“1966年,叶老靠边了,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师爷”。当时中央统一的课本没有了,各个省编的课本叫做《政文》,等于是取消了语文课。一点一滴建立的语言规范和美感在文革中瞬间崩塌。叶老一篇不漏地看报上的批判文章,也出门看机关、学校张贴的大字报。回到家中,他不做声了。他有一个原则,既然不能说真话,他就不说话。在1969年后,叶老到北京,长期与家人分离,叶老内心感到孤独,他开始给儿子写信,一写就是500封。”自己的处境已是如此不易,还能体恤朋友的情形,可见其仁慈之心,仁厚之情。这就如杜甫身居茅屋还在吟咏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人后己的情怀。
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人格。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不管是文字研讨还是日常交往,总是以他的真诚、热情、宽厚关怀人,帮助人。
作为语文教育同行,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和简洁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语文规范的品行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
深情的赞美和仰慕
那是源于一位学者、 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情到深处言至简,张中行先生把深沉的怀念、深挚的敬意、深远的忧虑埋藏在心底。
文章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我的看法: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我的看法: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把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特点看作世人的表率,名副其实。因为文中说:“《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通过前辈的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的看法: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通过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强调“简洁”的文风,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可看出来。
写法小结
“以小见大”指事件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通过对具体的典型事例的记叙,小中见大,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
“夹叙夹议”,也叫叙议结合。本文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找出文章关于语文主张的句子,细加体会。
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
用语,标点,格式,体例统一,完全妥帖,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 拿出自己写过的作文,参照以下方面,试着修改。
标点符号方面;
书面语和口语的运用方面;
用语的简洁准确方面;
是否顺口悦耳、平易、恳切;
用字用词是否准确。
叶圣陶先生的品行和写作主张,为后人景仰。我们说话,动笔,总会想起先生的谆谆教诲与语文要义,想起先生提出这种主张的良苦用心。先生不在了,可他的精神还在,活跃在我们的语文当中,这是我们对先生的最好纪念。
小 结
做人,真诚坦荡
作文,力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