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学 写 申 论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申论及申论的特点。
2.学习归纳概括材料的方法及步骤。
3.了解申论语言表达上的要求。
4.掌握申论写作的具体方法。
1、什么叫申论?
申论是指针对给定材料或者特定话题而引申开来、展开议论的一种文体。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为申述、申辯、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所谓申论也就是阐述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并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2.申论与其他诸论有什么区别?
申论有着明显区別于其他诸论的特点。它不是那种凭主观好恶选材、尽情张扬个性的言论,而是要求准确把握客观事实,作出必要的说明、申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发表中肯的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的言论。
3.归纳概括材料有哪些具体方法和步骤?
①由表及里升华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全文材料所反映的事实,然后通过分析事实,由表及里,提炼出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深层含意,即材料的主题。
②逐层深入联想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阅读某些以小见大的材料。通常所给定的材料内容都是些带有典型性或可给人启示的小事,目的在于让我们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浅到深地联想和推理,让我们由部分推出整体,由小事情联想到大道理,而我们最终推出的大道理往往就是材料的主题。
③寻根究底法
该方法是把握事物本质最有效的办法。寻根究底法也就是因果分析法。俗话说“无因不成果”,意思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找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材料的重点。因果分析就是依据事件结果,顺藤摸瓜,追溯出其原因。寻根究底法,就是在分析材料时,根据结果去探查原因,再从原因入手,分析问题的本质。
归纳概括材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文意。特别注意可能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情感的语句,以及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体现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具有丰富内涵的句子。
②概括每一则材料的内容。提取每一则材料的关键词,或考生自己将其概括出来,字数不宜过多。“通读”一遍材料后,再次阅读,可以边阅读边画出或圈出关键词。
③把性质一致或特点相似的材料合并归类。
①②是分析的环节,是将点与点相连的过程。而这个环节是由点到面的,是在复读或跳读的过程中完成的,这需要打破材料自然呈现的顺序,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可以在阅读时使用些特殊的标记,以方便查找。
④提炼出归类后的材料的主题和层次。这是在完成③的基础上继续调动大脑的智力活动,这一步需要脑和手同时使用,思考如何提炼出开头、主体和结尾,动手就是把思考变成实践,这强调对归类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绝不是简单地进行罗列,这个环节类似于把半成品一次性加工成成品,这是质的变化,不是量的积累。
⑤起草成文。④主要是思维的监工和动笔的开始,而此步骤就进入了起草和修正阶段,这是概括材料的最后一步。
4、申论的语言表达应该注意哪几点?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准确。
是指语言绝不能有歧义。其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范围、性质、程度等必须明确,语言解释必须是唯一的。态度必须鲜明,明确地表示赞同或反对,不能含糊其词。
②简明。
就是要剔除语言中的冗余信息,将主要的信息凸显出来。要力求用最精要的语言表达出心中所想。
③规范。
有两层含义。一是文章中使用的词语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适于审阅者需要;二是要语出有据,不用方言,避免俗语,力戒生僻用语。语言应以得体、郑重为上。
④清晰。
是指语言条理清晰,能把握主次,辨明因果,根据表达目的,安排句序、段次;语句之间、
段落之间都要有合理、严谨的逻辑关系,力求将文意传达到位。
⑤和谐。
是指文章有理有据。理是观点、意见,据是材料、实际情况。后者是对前者的支撑,二者要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理”之正确与“据”之充实,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5.申论开头有哪些常见写法?
第一,引用名言开头。
这里强调的是:申论中引用部分要尽可能是“时代最强音”,因为时代的最强音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统领全局、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反复调查研究的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当然是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申论有力的论据。
第二,举例开头。
举实例作为文章的开头是写申论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子可以是给定材料中的;也可以是有代表性的材料外的内容,但事例本身一定要有说服性、典型性。这里再强调一点,开头所举事例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内容精练、事例典型、直入主题。
第三,直接用分析论述开头。
在一些情况下,直接对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头方式。申论文章讲求时效性,直接深入论述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开头方式。强调一点直接用分析论迷开头,就更要强调分析的深入性。
6、申论写作有哪些要求?
①确定文体。
申论必须写成议论文。申论考试中,给出的题目并没有明确限定文体,但是,在題目的“要求”部分会写上“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这正和写议论文要求中心论点明确、观点突出相契合。此外,申论考试阅卷时间短,在短时间内要使得阅卷老师快速看到考生的文章观点、结构,议论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②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首先,要求文章有题目、开头、主题内容和结尾。一篇文章,开头和结尾最好是各自成段,不可与主题内容混在一起。其次,文单的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重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尾部分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做到反扣主题,深化主题,这样的文章一定是上乘之作。
③观点明确、正确。
观点明确,就是要求考生明确地表达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发表议论,必须态度鲜明,观点明确,要让阅卷老师直观地看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观点正确,要做到三点:
一、观点符合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没有偏题;
二、观点符合客观实际,符合普遍认识规律;
三、观点符合官方看法,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④内容充实。
是指文章要论点全面、分析充分、有理有据。
一是论点全面。
要求考生在提出中心论点(即总论点)的基础上,对中心论点进行深化和细分,提出分论点,以丰富中心论点的内涵。
二是分析充分。
要求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出观点阶段,还要对观点进行分析闸释,比如分析观点提出的依据、现实意义、面临的问题,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具体的措施等。
三是有理有据。
材料既有给定材料提供的内容,又有自身积累的素材(名人名言、理论政策),有理有据,言之有物。
⑤语言丰富。
a.对策宾语前加修饰词,以体现专业性。如“加强网络监管”“加快网络过滤技术的研发”等,体现语句针对性,切忌一味地套用模板。
b.表达词语的多样化。
除了“前提”“基础”“保障”“关键”之外,还可以使用更多的词语,以避免重复。如“核心”“抓手”“助推器”“着力点”“主攻方向”“力量源泉”等。
c.句式回环复沓美。“回环”句式是指运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形成的循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如:“政治越能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争越能坚持,政治越能改进。”这句话构成了一种封闭式的圆环模式,使韵律优美,给人一种新鲜、奇巧的复沓美。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站C位”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与一1000 字左右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在央视春晚上,小品《占位子》讲述了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故事,引发众人热议。C是英文“center”的缩写,意为中央、正中心。“C”位是中间位置,重要位置或核心位置的意思。
【写作指导】材料一共四句话。第一句话是小品《占位子》里的台词,展现了小品的主题;第二句话概述小品《占位子》的主要内容及社会反啊;第三、四句话揭示“C位”的内涵,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解释。
由此可知,本题的审题立意应从前两句话入手。第一句话“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意恩是说,孩子在教室里所坐的位置决定其学习成绩,进而决定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也正是“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原因。问题是,座位跟学习成绩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座位是不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关键因素和决定因素?孩子现在成绩优秀了是不是将来进入社会就一定会有好的“位置”呢?对于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除了联系第一句话进行思考外,还可以思考这些问题:孩子学习和成长最需要的是什么?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帮助是什么?怎样走出爱的误区?等等。
参考立意:
精神财富远比位置重要;
成人永远比成绩更重要;
要充分了解、要重、相信孩子;
要充分投入精力,专注陪伴孩子;
当心变“爱”为“害”;
“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未必
“有为”;
……
“有为”才能“有位”
小品《占位子》以孩子“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开场,讲述了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故事。这些家长的爱子之心固然可敬,但是他们不明白,位置跟优秀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坐的位置更不能决定
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地位。
诚然,座位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是决定学生成绩和成长的核心因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如思考、交流、合作、自律、自信、自觉等才是重点。坐在所谓“C位”的学生最终成绩并不优秀,而坐在非“C位”的学生却成为学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相信每个同学都可以从自己所在的学校里找到实例。为什么有些坐在“C位”的同学会不如坐在非“C位”的同学成绩好
呢?原因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存在差异。
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成长,而不是使出浑身解数帮孩子抢占教室“C位”,换句话说,家长与其在救宝里为孩子抢“位置”,不如培养孩子自己争“位置”的意识和抢“位置”的能力。孩子迟早要独立,他们的未来会处在怎样的“位置”,更多取决于他们有没有志气、毅力和恒心。须知,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未必有为。家长不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不在内因上下功夫仅在占“C位”上用力气,只会弱化孩子的意志。
其实,影响孩子学习和成长的不单是孩子的
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父母自身所处的“位置”对孩子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卡连柯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作为父母,自身发展得如何,具有怎样的素质,都会对孩子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比起去教室占“C 位”,为人父母更应该着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实力,为孩子的成长做铺垫。
古人云:“不惠无位,患所以立。”通过累积真才干、真本事,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那么不论身处何种位置,都能发光发热,立于不败之地。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须有为。谢觉哉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时,已年逾七旬。医生和身边的人说:“您
年岁大了,法院的工作挂个名就行了,干吗还费那么大力气啊?”谢老严肃地回答:“挂名怎么行啊?”谢老依然满腔热情、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今天,新时代位奋斗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
阔舞台。把握好“有为”与“有位”的辩证法,想为、敢为、善为,我们何愁不能施展才干,赢得人生的主动权?
“无位者可成其为,有为者终得其位。”家长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眼睛盯着的不应该是孩子的“位”而是孩子的“为”。如果颠倒了两者的关系,家长对孩子的“爱”就可能成为实际的“害”。
【点评】文章从简述材料起笔,在肯定家长爱子之心的同时
指出他们的错误,即不懂“位置跟优秀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坐的位置更不能决定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以此作为中心论点,统领全文。主体论述部分,首先指出影响学生成绩和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而不是教室里的“位置”;接着指出家长的责任应当是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成长,而不是使出浑身解数帮孩子抢占教室“C位”,并从反面论述抢“C位”的消极后果;然后深化论证,指出“不论身处何种位置,都能发光发热”,且列举谢觉哉的事例进一步点明在位者更须有为。结尾引用名言,再次点明论点,照应标题。文章紧扣“位置”展开论述,说理辩证,很有说服力。
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90分钟之内完成。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我们要国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要来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生动鲜活地讲,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
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入情入理地讲,平等待人、虛怀若谷、真诚亲和地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做好外宣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決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关键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能厚古薄今,更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
(摘自《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9月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