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09 08:5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除杂所选试剂正确的是
A.用稀盐酸除去铜粉中的铁粉 B.用稀硫酸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
C.用浓硫酸吸收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D.用稀盐酸除去氧化铁中的碳酸钙
2.“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它是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思考、推理,建立起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盐酸、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明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D.某固体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则该固体中一定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3.古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蕴含了如图所示三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aO俗名叫生石灰,是一种氧化物 B.“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反应①的变化
C.反应②发生时,会放出热量 D.反应③是化合反应
4.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K2SO4、NaCl、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Na2SO4,一定没有Na2CO3
B.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
C.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中有Na2SO4或K2SO4,一定没有NaCl
D.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可能有NaCl
5.一定温度下,向ag 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的质量为ng B.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
C.生成的质量为(n﹣b+a)g D.M点对应溶液能使酚酞显红色
6.为了除去粗食盐中的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可溶性杂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用于沉淀的试剂均过量)。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加入B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硫酸根离子 B.除杂试剂BaCl2与NaOH的加入顺序可交换
C.加入Na2CO3溶液后过滤得到3种沉淀 D.加入适量盐酸是为了除去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7.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钾、硫酸钾中的一种或两种溶质,为测定其成分,进行如图实验:取一定量溶液于烧杯中,先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再加入稀硝酸,反应过程及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钾和硫酸钾 B.反应进行到 a 点时,溶液中含有一种溶质
C.bc 段上的任意一点 (c 点除外) 都存在两种沉淀 D.反应进行到 c 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两种溶质
8.某碳酸钾样品中可能含有Na2CO3、KNO3或Ba(NO3)2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13.8g样品加入足量的水中,样品全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9g沉淀,对样品中杂质,合理的判断是
A.肯定含有KNO3,可能含有Na2CO3 B.肯定含有KNO3,可能含有Ba(NO3)2
C.不含Na2CO3和Ba(NO3)2,只含KNO3 D.不含KNO3和Ba(NO3)2,只含Na2CO3
9.某种碳酸盐样品由MgCO3、CaCO3、K2CO3、BaCO3中的两种组成,取10g该样品跟足量稀盐酸反应,得到4.4g二氧化碳,则此碳酸盐样品中一定不含的是
A.MgCO3 B.CaCO3 C.K2CO3 D.BaCO3
10.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得溶液pH变化情况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反应现象为有沉淀产生 B.BC段pH不变,说明没有发生反应
C.C点时溶液中溶质只有一种 D.D点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11.向含H2SO4、FeSO4和MgSO4的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溶液中析出固体质量与p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不正确的是
A.pH<7.6的范围内,也发生了化学反应 B.9.6C.pH为12时,溶液中主要存在3种溶质 D.若m2=2m1,则原溶液中硫酸亚铁和硫酸镁的质量相等
12.下列各组物质在给定pH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pH为3:FeCl3、NaOH、NaCl B.pH为12:BaCl2、Na2CO3、CuC12
C.pH为4:BaCl2、 NaHCO3、K2SO4 D.pH为1:NH4Cl、Na2SO4、HNO3
13.某澄清透明溶液,可能含有H+、Na+、Ba2+、Fe3+、Cl-、OH-和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进行下面实验:
①经测定,溶液的pH=1;②取部分样品溶液滴加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继续滴加NaOH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③向实验②得到的滤液中滴加Na2CO3溶液,又观察到沉淀生成。
分析实验得出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中一定含有H+、Ba2+、Cl-,一定不含有Na+、Fe3+、OH-、
B.溶液中一定含有H+、Ba2+、Fe3+,一定不含有OH-和SO42-,可能含有Na+、Cl-
C.溶液中一定含有H+、Ba2+、Fe3+、Cl-,一定不含有OH-、SO42-,可能含有Na+
D.溶液中一定含有H+、Ba2+、Na+、Fe3+,一定不含有OH-、SO42-,可能含有Cl-
14.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0g,剩余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2.0gCO2气体 B.原来CaCO3的质量为143g
C.生成5.6gCaO D.剩余CaCO3的质量为3.0g
二、填空题
15.按照一定依据把物质进行分类,是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的便捷途径。现有三组物质:①金刚石、水银、金属钠、冰②五氧化二磷、干冰、生石灰、一氧化碳③食醋、白酒、加碘食盐、纯碱。每组中均有一种物质所属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这三种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混合后可以发生反应得到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化学反应试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
16.在H、O、C、Cl、Na、Ca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入空格中。
(1)可做建筑材料的盐______;
(2)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是_________;
(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__________;
(4)可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合物________。
17.古籍《天工开物》就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
(1)“煤饼烧石成灰”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石”转化为“灰”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用基本反应类型回答)
(3)“灰”遇水成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18.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氧化铝与焦炭的混合物在氮气中高温反应生成新型材料氮化铝以及一种常见的有毒气体氧化物:_________。
(2)金属铜能溶解于硝酸溶液中,放出二氧化氮气体:________。
(3)KMnO4溶液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KMnO4与H2O2按计量数2:3反应产生二氧化锰,溶液中检出大量OH-:______。
(4)磷酸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黄色固体磷酸氢二银,静置,往上层无色清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______。
(5)Na2S2O3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溶液变淡黄色浑浊,放出无色刺激性气体:______。
19.向含有氯化钠、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溶液的 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0-a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a-b 段溶液的 pH 没有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0.某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硝酸钾、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白色粉末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甲和无色滤液乙。
实验二:向白色沉淀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实验三:将溶液乙蒸干,只得到一种溶质。
(1)通过实验一的现象,确定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_。
(2)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得出原白色固体一定含有______(写化学式)。
(4)若实验二中的现象为沉淀部分溶解,将7.5g沉淀甲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7.86g沉淀,则混合物中不溶于酸的沉淀的质量为______g。
三、简答题
21.用一种化学方法鉴别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______
22.NaOH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
(1)NaOH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的原因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设计实验验证长期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全部变质。(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2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中自制汽水,除了选择食醋、糖、等原料外,还必须加入少量小苏打。加入小苏打的目的是什么?
(2)树木常被涂刷含有硫黄粉等的石灰浆其作用是什么?(答一点即可)
(3)加热冷水时,温度尚未达到沸点,为什么水中就有气泡产生?
24.某学生用如图所示的装置,使用较浓的盐酸跟足量碳酸钠固体反应,并将所生成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开始一段时间内未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将生成的气体用少量水洗后再通入新换的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但很快又变澄清,浑浊现象消失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
25.碳酸钠广泛用于造纸、纺织、玻璃、洗涤剂、肥皂、制革等工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I、吕布兰法
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图:
(1)碳酸钠俗称___________。
(2)在高温条件下,②中发生两步反应,其中一步是Na2SO4和木炭生成Na2S和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③中“水浸”时通常需要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___
(4)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___________。
Ⅱ、索尔维法原理如下: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CO2↑+H2O
某兴趣小组采用下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
实验操作如下:
①关闭K1,打开K2通入NH3,调节气流速率,待其稳定后,打开K1通入CO2;
②待三颈烧瓶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关闭K2停止通NH3,一段时间后,关闭K1停止通CO2;
③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记录剩余固体质量。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剩余固体质量/g 未记录 15.3 13.7 11.9 10.6 10.6
请回答下列问题:
(5)饱和 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6)三颈烧瓶上连接的长颈漏斗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理由是___________;关闭K2停止通NH3后,还要继续通一段时间CO2,其目的是___________;
(7)根据实验记录,计算t2时 NaHCO3固体的分解率(已分解的 NaHCO3占加热前原NaH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若加热前 NaHCO3固体中还存在少量NaCl,上述计算结果将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参考答案】
1.A 2.B 3.D 4.D 5.D 6.C 7.D 8.C 9.B 10.C 11.D 12.D 13.C 14.A
15. 冰 生石灰 纯碱 CaO+H2O+Na2CO3=CaCO3↓+2NaOH
16.(1)CaCO3(2)NaHCO3(3)H2(4)H2O2
17.(1)化学能→热能→化学能(2)分解反应(3)
18.(1)
(2)
(3)
(4)
(5)
19. Na2CO3+2HCl=2NaCl+H2O+CO2 ↑ a-b段发生的反应为 Na2CO3+CaCl2=CaCO3↓+2NaCl,对溶液的酸碱性没有影响。
20. 硫酸铜 若实验二中的现象为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为碳酸钡、硫酸钡的混合物,将7.5g沉淀甲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7.86g沉淀,设混合物中溶于酸的沉淀(即碳酸钡)的质量为x,则
解得x=1.97g;
则混合物中不溶于酸的沉淀的质量为7.5g-1.97g=5.53g。
21. 分别取少量待测试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合理即可) 一支试管溶液变红,一支试管溶液不变色(合理即可) 变红色的是碳酸钠溶液,不变色的是稀盐酸(合理即可)
22.(1)
(2)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碳酸钠,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氢氧化钠,则部分变质,如果溶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则溶液全部变质
23.(1)利用小苏打与食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2)保护树木,防止冻伤,并防止害虫生卵
(3)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4.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进入石灰水,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故开始一段时间内未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故浑浊现象消失
25.(1)纯碱或苏打(2)(3)使碳酸钠快速充分的溶解(4)产生氯化氢气体和一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5)(6) 平衡装置内气压 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环境 使装置内的氨气完全反应(7) 50% 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