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同步训练
选择题
1.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于平民家庭,后来参加农民起义,实力不断壮大,最终登上皇位,实现了“从布衣到天子”的逆转。下列人物与“刘邦称帝”最相似的是 ( )
A.明成祖 B.唐高祖 C.宋太祖 D.明太祖
2.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3.“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施推恩令B. 设立三省六部C. 设置通判D. 废除丞相
4.“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那么,明太祖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 ( )
A.御史大夫 B.御史台 C.锦衣卫 D.东厂
5.明朝设立的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监视、侦查的特务机构是( )
①兵部 ②东厂 ③锦衣卫 ④刑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 定都应天府B. 废除丞相制度C. 设立“三司” D. 成立东厂
7.据史书《稗史汇编》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京,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A.废行省,设三司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废除丞相制度
8.“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
A.隋唐的科举制 B.明朝的八股取士
C.明朝的厂卫制度 D.元朝的行省制度
9.明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犹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10.如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11.这一时期饮食的一大特点是很多外来食材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传入中国,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这一时期”指( )
A.北宋 B.南宋 C.明朝 D.元朝
12.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A. 水稻、向日葵 B. 玉米、甘薯
C. 马铃薯、粟 D. 花生、水稻
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曾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材料二:东厂侦查缉捕的范围非常广,上至官府,下至民间,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材料三:每当科举考试张榜时,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1)材料一中明太祖感慨他比百官都要忙碌,这与他的哪项政治措施有关 实行该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锦衣卫和材料二中的“东厂”都属于什么机构 这类机构有何职能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八股取士的看法。
(4)上述四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1-10:DDDCB; DCBBB; 11-12:CB
11.(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目的: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
(2)特务机构。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①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采用八股文的形式,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②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④八股取士说明科举制度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皇权的重要表现。
(4)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及渐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