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如图是1975年在山东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此杯属于( )
A. 仰韶文化
B. 大汶口文化
C. 龙山文化
D. 良渚文化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周边各族也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过程反映了( )
A. 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 B. 中外交流渐趋频繁
C. “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D. 少数民族南迁
《贾谊 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 分封制 B. 推恩令 C. 察举制 D. 封国制
如表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些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领域 发展的状况
农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恳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A.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C. 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 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
下面是我国发行的一组邮票,邮票中的主人公对当时历史发展做出的相同贡献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推动民族交融 C. 促进汉藏友好 D. 强化边疆控制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 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 淡泊名利,无为而治
C. 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 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日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 闭关锁国八股取士 B. 对外开放小农经济
C. 对外开放八股取士 D. 闭关锁国小农经济
如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据此可知( )
曾国藩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
孙中山 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蒋介石 太平天国之战争,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之大战。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A.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没有定论 B. 评价角度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
C. 评论者的一己之见不足为信 D. 后世观点比当时言论更加真实
1864年,李鸿章主持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新政( )
A. 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B. 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D. 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
A.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 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 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 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如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内容节选。下述内容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 )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A. 奋斗目标 B. 中心工作 C. 组织机构 D. 最低纲领
毛泽东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改变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性质
B. 实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大转移
C.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 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图1、图2是有关中国共产党两次重要会议的图片。这两次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
A. 在独立自主的探索中走向成熟 B.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作主,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这表明毛泽东( )
A. 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强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B. 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反映了我国( )
A. 工业化建设成就 B. “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 改革开放的实践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卷一》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摘自《中国古代史资料(三)》请回答:
(1) 材料一论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 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 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瞭望新闻周刊》材料二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2) 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说明清代在民族政策上的“有所创新”,并简析清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量的、客观的历史事实就是如此:从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包括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队在内的中国民众,立即就正式揭开了抵抗侵略的抗日战争。哪里有日本的侵略,哪里就一定有中国人的抗日战争。尽管在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民众的抗日战争几乎未能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但是,此时的抗战仍然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
——李殿元《抗战八年当为十四年论》材料二:《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 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抗战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要敢闯,没有一点敢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勇气、没有一点干劲,干不出新事业……现有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现在又搞这个东西好不好?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材料二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进行严肃、严谨的分析,才能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神实质。
材料三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住房保障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高频率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民生建设的政策;决定 3年内投资8500亿元改善医疗卫生,投资9000亿元改善住房条件;强调解决对困难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摘编自《瞭望》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并指出材料二所说的“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神实质。
(2)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这表明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发展到什么样的新阶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山东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结合所学可知,该文物为蛋壳黑陶高柄杯,此器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故C项正确;
A项,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排除。
B项,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排除。
D项,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根据题干“山东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本题掌握古代原始文化的分布及代表文物进行分析解答。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进入战国后,周边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说明“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中外交流频繁以及少数民族的南迁,故ABD三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观念。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从“进入战国后,周边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可以分析得出“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比较简单。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项正确;
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
西周分封制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封国制是汉初实行的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贾谊的主张是为了解决封国的弊端,而非提出实行封国制,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推恩令,要求学生结合推恩令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推恩令,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所以选项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5.【答案】B
【解析】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都加速了民族融合,故B符合题意;
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都是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关系,故AD错误;
昭君出塞是汉与匈奴,文成公主是汉与吐蕃( 汉藏关系),故C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6.【答案】D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公职人员应该自我克制,廉洁奉公,“不畏权贵,忠君爱国”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属于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与朱熹无关。
C.题干所给材料针对的是官员个人修养和公事处理,不是修养、学习的方法。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官无大小,凡事 只是一个公”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要求国家公职人员自我克制的同时,还明确了凡事公正亷洁的重要性。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官无大小,凡事 只是一个公”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朱熹的思想主张。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D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土是明清期科举制的形式,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B.“对外开放”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一日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个铁桶”不符。
C.“对外开放”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一日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个铁桶”不符,且八股取土是明清期科举制的形式,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一日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个铁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明清政府采取的是闭关锁囯的政策;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政府实行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一日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并正确掌握海禁政策的历史影响及小农经济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各不一样,三人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因此反映出评价角度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故B项正确;AC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故选:B。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从他们评价的不同,结合三人的阶级立场可以得出评价角度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本题考查影响历史事件评价的因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并正确把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即一分为二、辩证的方法。
9.【答案】D
【解析】“李鸿章主持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表明洋务新政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李鸿章主持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戊戌变法是想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而辛亥革命是直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三场运动体现了中国近代追求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政治运动,属于制度变革,不属于文化领域,也不属于经济领域,也没有体现技术转型,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考查三场运动的基本趋势。
近代中国有两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正是为完成第一个任务而进行的斗争,体现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11.【答案】A
【解析】1921年,中共“一大”上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与材料中的“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的政权”叙述一致,据此可知,该党纲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故A选项正确;
中共“一大”上,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与材料无关,故B选项错误;
中共“一大”上,还成立了党的组织机构——中央局,同样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
党的最低纲领是1922年中共“二大”上制定的,而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共“一大”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中共领导民主革命斗争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2.【答案】D
【解析】A.改变了中国革命和社会性质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
B.长征是实现了工农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而非解放军,排除B;
C.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排除C;
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中的诗句是毛泽东《七律 长征》中的内容,所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长征,长征的过程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要求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红军长征的过程特征和历史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通过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上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中共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共七大上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故A正确;
遵义会议上并没有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B;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确立是在七大上,排除C;
中共七大并不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而是对抗战胜利后建国方略的探索,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两次主要会议。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4.【答案】C
【解析】A.材料信息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没有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材料没有强调无产阶级专政;
C.从材料中“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作主,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可以看出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这是1953年提出来的,不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来的。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建国初期外交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外交方针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5.【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正确;
A是1952年,排除;
B是1953--1956年,排除;
D是2001年,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16.【答案】D
【解析】材料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反映了新中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故D正确。
ABC均只涉及某个阶段或方面,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
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答案】【小题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小题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小题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秦朝和汉初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郡县制的历史作用,主要从对政权的稳定上、对中央集权上以及对政治形态的演变的角度入手;
(3)本题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原因,主要从行省制的特点以及行省长官的职权入手。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方式,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的能力,难度系数中等。
18.【答案】【小题1】主流: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形成因素: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
【小题2】典型代表:贞观之治。原因: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疏缓刑法;提倡节俭,戒奢从简。
【小题3】创新: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治西藏;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意义: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盛世及出现的原因;第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代在民族政策上的“有所创新”和清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小题1】核心观点:抗日战争十四年而非八年。
特点:自发抵抗日军侵略;范围广,从东北到华北、全国;群众基础广泛,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队投入抗日中来;各抗日力量没有联合起来,各自为战。
【小题2】新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第一小问要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人民抗战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题干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过程:①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1984年,在城市进行国企改革;③1992年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小题2】现象:我国政府采取多种举措,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新阶段:民生保障进入法律化、制度化的阶段。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生建设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和影响。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