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九年级 下
14.山水画的意境
新课导入
14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第二课时
1、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2、赏析文中的论证方法;
3、品味议论文的语言。
学习目标
知识回顾
回顾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
(1)
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部分 :
(2-4)
以具体诗词论述什么是意境。
第三部分 :
(5-8)
论述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第四部分 :
(9-10)
点明画山水画要有意境和意匠,阐明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知识回顾
回顾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
然后具体阐释什么是"意境",并列举李白、毛泽东的诗句,通过诗歌意境的分析论述"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
接着论述怎样获得意境,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最后论述意境和意匠的关系,强调要苦心经营意匠。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
摄影作品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2、作者是如何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的?
首先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论述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做到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画出有意境的好画。
然后列举毛主席诗词的高度境界来论述写景是为了写情,诗画创作要高于现实,从而获得意境。
接着通过将五代画家荆浩与另一位作者进行对比,论述中国画注重长期观察从而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从而获得意境。
最后补充论述:山水画家要对所描绘景物有强烈的感情,没有深刻感受,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3、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赏析。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列举李太白的诗,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四川人对四川不同地区风景的概述,阐明了每一处风景都有各自的不同特色,这样融入了四川人强烈、真挚的感情。
列举五代画家荆浩的事例,以及另一位作者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述中国画注重长期观察从而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的特点,从而获得意境。并强调了不能深刻认识对象,就不可能创造意境。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3、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赏析。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列举毛主席的诗歌,有力地论证了写景就是写情,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阐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4、体会议论文的语言。
(1)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一句中的“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2) “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一句中的“优秀”能否删掉?为什么?
(3) “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能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一句中的“极”用得很有分寸,请赏析。
一结论二阐释三比较四定性(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
诗画同源,二者是相通的,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来说明山水画的意境,化深奥为浅显,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山水画的意境。
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1)第3段中列举李白的诗,借此说明山水画只有和诗歌一样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才能打动人心。
(2)第8段中引用四川人的话,论述了“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这一道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第10段中引用杜甫的话,论证了意匠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 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 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的,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3、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拓展延伸
1、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有些语句所表达的观点对你的写作有启示,请你找出这些句子。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 ,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拓展延伸
2、你能从作者《万山红遍》画作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吗?请分析画面构图、墨色、空白;看看这幅画作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赏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拓展延伸
2、你能从作者《万山红遍》画作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吗?请分析画面构图、墨色、空白;看看这幅画作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拓展延伸
2、你能从作者《万山红遍》画作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吗?请分析画面构图、墨色、空白;看看这幅画作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拓展延伸
3、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结合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激流勇进。
拓展延伸
3、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结合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