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9 17:5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九年级 下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导入
一吻千年
千年一吻
“一吻千年”景观就是华蓥山的情山代表,也是数亿年自然变迁生就的绝版奇观。两块巨石相向而立,在38度角看时,两石相距有间,呈现即将接吻状,称之为“千年一吻”,在40度角看时,两石头部特别是双唇已紧贴在一起,深情相吻,
“一吻千年”是游客,特别是情人最佳的观赏和纪念性景观。
真的夫妻?
想象力!
同理,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也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才能领略其中的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学习目标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叶圣陶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作家作品
背景资料
抗战时期,叶圣陶先生创作颇多,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涉及了写作、课堂讲授、课外阅读等诸多方面。本文发表于1937年,整篇文章名为《文艺作品的鉴赏》,其中包含四部分内容,即“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集中阐述了文艺鉴赏方面的观点。
1912年起,叶圣陶先生即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工作,之后又接触了编辑、出版工作,写下了大量文章,就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说利弊、谈得失、找方法,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契( )合 旷( )远 苟( )安 拘泥( )
桥堍( ) 怅( )然 驱遣( )
驱遣:
刻板:
拘泥:
契合:
怅然:
苟安:
kuàng

gǒu


chàng
qiǎn
驱逐;赶走。
比喻处事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
固执,不知变通。
投合,意气相投。
失意的样子。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自主学习
二、快速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
(1-4)
阐述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
第二部分 :
(5-13)
阐明作为读者应该怎样去驱遣我们的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并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第三部分 :
(14)
总结全文,强调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即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自主学习
三、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探讨了什么问题?
探讨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的问题。
2、请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根据这些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2、请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根据这些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⑤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⑥我们鉴赏文艺作品,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享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自主学习
三、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综上所述,作者的观点是: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自主学习
三、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4、文中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为什么还要列举散文诗的例子呢?
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重在阐明透过修饰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眼前呈现一幅图画,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列举散文诗的例子,意在阐明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可以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作者列举两个例子,有典型性、代表性,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这一基本方法。
自主学习
三、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5、本文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首先,阐述了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
接着,论述了作者、作品和读者的关系,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然后,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为例,阐明了要多角度驱遣我们的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
最后,归纳观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自主学习
三、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③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2、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作者在创造之前无所见,这个“见”字,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 “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2、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③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 ,探究下列问题
2、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拓展延伸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
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
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
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
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者与读者关系:
作者
(写文字)
读者
(读文字)
所感所想
读者欣赏文艺作品:
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
—感悟意境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