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9 17:53: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字词书写
1.给加点字注音。
遗骸(____) 褶皱(____) 追溯(____) 鸟臀目(____)  致密(____)
【答案】 hái zh zhòu sù tún zhì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字音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查。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21*cnjy*com
二、填空题
2.解释下列词语含义。
(1)劫难:_________________
(2)致密:_________________
(3)遗骸: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灾难;灾祸。 (2)细致精密。 (3)遗留下来的骨骸。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21cnjy.com
3.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______)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______)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______)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______)
【答案】作比较 举例子 打比方 分类别
【分析】
【小题1】作比较。拿“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和“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作比较。
【小题2】举例子。抓住“例如”一词,可看出是举例子。
【小题3】打比方。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
【小题4】分类别。“撞击说”和“火山说”。
三、选择题
4.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
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
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
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形的识记。A项,“飘移”应为“漂移”;C项,“致蜜”应为“致密”;D项,“悲残”应为“悲惨”。故答案为B。21*cnjy*com
点睛:对汉字的识记,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中的句子统领了两篇短文,是两篇短文的中心。故答案为A。
四、名著阅读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______)21教育网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______)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______)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______)
【答案】(1)√ (2)√ (3)× (4)√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熟悉了很容易判断。《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小题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内容熟悉了很容易判断。“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小题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熟悉了很容易判断。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所以判断是错误的。
【小题4】此题考查的是对两篇文章比较阅读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对两篇文章内容熟悉了很容易判断。《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此判断是正确的
五、现代文阅读
课内精读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www-2-1-cnjy-com
7.“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8.“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9.什么是泛大陆?
10.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11.“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什么?
12.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21教育名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答案】
7. 不能互换。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1-c-n-j-y
8.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9. 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10. 逻辑顺序。
11. 泛大陆时期。
12. “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解析】
(1)这里考查在语言环境中推断和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能紧扣文章说明和描述对象,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概括。这里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学生意思表述正确即可。(2)这是考查学生正确体会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来说,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事物区别于某一事物的标志,也是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学生可观察题目,或在首段中找,也可抓关键句。此处学生能抓住“板块构造”理论特征即可。(3)这里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学生了解下定义说明方法的特点,说出“泛大陆”的本质特征。(4)这是对说明顺序考点的考查。学生应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明确每种说明顺序的标志,能够找出标志并分析说明顺序的具体形式和作用。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关于此标志的时间名词和副词;空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方位词语,逻辑顺序要求学生找出段与段的内在联系。此文运用了逻辑顺序。(5)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6)这是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特点的考查。在说明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等。这些词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www.21-cn-jy.com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 ( http: / / www.21cnjy.com )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3.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赤”是红的意思,但“赤潮”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
B.“赤潮”对海洋鱼类、贝类甚至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变。
D.“赤潮”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
14.第(7)节画线句子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2)节中画线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16.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案】
13.C
14. 赤潮频繁出现 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5.①不能。②去掉“一些”便表明所有的浮游生物都会形成赤潮,这不符合实际。
16.我国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解析】
1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A项中“都是”与文意不符,故选A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仔细阅读,把握关键词句。
15.此题的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从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上分析即可。说明文的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16.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仔细分析文章把握关键语句,逐条答出来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21·cn·jy·com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来源:21cnj*y.co*m】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________________。
地核:________________。
蜕变:________________。
18.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19.“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20.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21·世纪*教育网
22.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2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案】
17.mà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
hé,地球的中心部分。
tuì,发生质变。
18.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19.“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20.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21.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
22.D
23.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解析】
17.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等工具书。【版权所有:21教育】
18.此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能力,答案就在文中,需要学生仔细阅读。
19.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关键句子。
20.此题的问题和答案是伴生的,就在问题所处的上下文中。
21.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读此文,会得出后者可信,具体原因,需要仔细阅读,就能得到正解。
22.通过阅读课文,D项不存在争议。
23.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字词书写
1.给加点字注音。
遗骸(____) 褶皱(____) 追溯(____) 鸟臀目(____)  致密(____)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填空题
2.解释下列词语含义。
(1)劫难:_________________
(2)致密:_________________
(3)遗骸: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______)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______)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______)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______)
三、选择题
4.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
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
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
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
5.《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四、名著阅读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______)2·1·c·n·j·y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______)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______)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______)21·世纪*教育网
五、现代文阅读
课内精读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7.“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8.“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9.什么是泛大陆?
10.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11.“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什么?
12.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cnj*y.co*m】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版权所有:21教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 ( http: / / www.21cnjy.com )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 ( http: / / www.21cnjy.com )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3.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赤”是红的意思,但“赤潮”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
B.“赤潮”对海洋鱼类、贝类甚至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变。
D.“赤潮”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
14.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___________________。“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2)节中画线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16.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21*cnjy*com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________________。
地核:________________。
蜕变:________________。
18.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19.“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20.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21.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2-1-c-n-j-y
22.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2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