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11.2 不等式的解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11.2 不等式的解集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3-09 20:4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1.2 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目标】
1.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并能用数轴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3.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不等式的解与解集概念的理解.
【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感受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问题1 通过与学生聊年龄的话题,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不仅存在相等关系,也存在不等关系,我们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
2.复习小学里的不等关系
问题2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1) -3>1,(2) × < 3 。
师生活动:通过学生口答得出多个答案,如果我们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数,这两个式子可以写成x - 3 > 1, x < 3 ,给它取个名称叫----不等式。(板书:不等式)
设计意图:教师先跟学生沟通各自年龄,通过聊天让学生轻松感受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再复习小学里常见的不等式的练习题,逐步抽象成不等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达到新旧知识的迁移。
二、类比方程,合作探究
问题3 自学课本P113-114页,思考:
类比研究等式和方程的思路,如何研究不等式呢?
(2)本节课将研究有关不等式的哪些内容,怎样研究?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并做好展示准备。
问题4 这节课我们将类比研究方程的思路,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前两个问题,首先研究不等式的什么?不等式的概念是什么?
追问: 你能写一个式子,让同桌判别是不是不等式吗,并说明理由?
问题5 研究了不等式概念,接下来研究什么呢?那么什么是不等式的解呢?
追问:是不等式的解吗?为什么?呢?理由??理由??理由??,有多少个解?(无数个解)
问题6 不等式的这些解应满足什么条件?
追问(1):你是怎么思考的?如何找准界点、如何确定大于小于号?
追问(2):你能借助数轴来找出不等式这些解应满足什么条件吗?请哪一组到前面来画一条数轴,其他同学每人在数轴标出多个解所对应的点?
追问(3):观察数轴上解所对应点的位置应满足什么条件吗?你怎么从数轴看出界点?你怎么从数轴看出大于号?
追问(4):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所以在数轴上可以表示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呢?
追问(5):刚才同学们通过举例和借助数轴,分别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得出了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板书:数形结合),这个范围内的每一个未知数的值都是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板书:及其解集)不等式的解与解集有何异同?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等式和方程的研究,让学生探讨出不等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逐个研究,类比理解,减轻学生掌握新知的障碍点。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升
问题7 找出下面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
师生活动: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展示。
追问(1):第1题你是如何确定界点的,如何确定方向的?在数轴上表示有什么注意点?
追问(2) :第1题 不等式 的解集是可以是吗,可以是?()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实投展示。老师到组中寻找有没有组员还有困难或需要帮助的,或选择典型的错误,请同学谈谈注意点,比如没有注意空心,比如没有注意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问题8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活动:学生组内交流,全班展示,教师总结本节课通过类比研究方程的思路研究了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解及其解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学习经验.
五、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问题9 你能否写出一个不等式,使得是不等式的解,不是不等式的解。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完成,组内交流,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习题,巩固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解以及解集的概念。
六、类比展望,探究继续
问题8 你能直接说出下面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不能直接说出解集,教师强调接下去还将通过类比研究方程的思路,继续研究如何解不等式、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根据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类比出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根据研究解方程时,先学习等式的性质,再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下一节课将类似的先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
设计意图:结尾的设计既有对课堂知识的系统小结,建构知识框架,又有类比方程的研究,对后续学习进行展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