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地区哈密四中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哈密地区哈密四中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9 14: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疆哈密地区哈密四中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共36分)
如图所示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山顶洞人遗址
D. 河姆渡人遗址
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③①②④
“我中华民族,天宝物华,地灵人杰,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或招之聚于华夏,或去之散于五洲,天水一方,其源盖皆出于始祖轩辕也。”这篇祭文是在赞颂中国古代的(  )
A. 黄帝 B. 炎帝 C. 大禹 D. 商汤
它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美誉。它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它是(  )
A. 毛公鼎 B. 司(后)母戊鼎
C. 四羊方尊 D. 青铜神树
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领土广阔经济富庶 B.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C. 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D. 召集诸侯会盟
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始于(  )
A. 西周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朝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兵家
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它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这种方法的总结者是(  )
A. 扁鹊 B. 黄帝 C. 华佗 D. 张仲景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 牧野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城濮之战 D. 巨鹿之战
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他在思想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用“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D. 派官员治理黄河水患
电视剧《昭君出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远离家乡出塞的情景.昭君出塞为汉与某一少数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的少数民族指的是(  )
A. 鲜卑族 B. 氏族 C. 匈奴族 D. 羌族
2012年5月,疆独分子热比亚在日本期间奴颜婢膝地乞求日本右翼分子买下新疆,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早在(  )时期即归属中央政府统辖.
A. 西汉 B. 东汉 C. 唐朝 D. 元朝
下列属于华佗的医学成就有(  )
①外科手术②“麻沸散”③《伤寒杂病论》④“五禽戏”⑤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④⑤
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中没有(  )
A. 北方战事多,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
B. 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C. 北方人民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
D. 南方遍布人工运河
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
A. 人口大量南迁 B. 孝文帝改革 C. 张骞通西域 D. 江南的开发
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他编著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  )
A. 《九章算术》 B. 《齐民要术》 C. 《水经注》 D. 《兰亭序》
暑假期间小明要去参观艺术宝库莫高窟,你能告诉他应该去哪吗(  )
山西大同 B. 甘肃敦煌 C. 河南洛阳 D. 陕西西安
二.判断改错题(本题共5小题,共10分)
我国境内距今约70万-20万年、懂得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的远古人类是山顶洞人。
错误:______订正:______。
如图为“夏商西周更迭年代尺”
错误:______订正:______。
殷墟出土的青铜立人像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错误:______订正:______。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军事名言,出自战国时期孙武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一书。
错误:______ 订正:______。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错误:______订正:______。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34分)
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一个展览板块,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第一板块:体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
秦朝秦始皇时,大将 ______ 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又修筑了用来抵御匈奴,它西起 ______ ,东到 ______ 。
(二)汉朝
(1) 汉朝汉武帝时,大将 ______ 、 ______ 大破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 据如图回答问题:
a. ______ 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 ______ 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
b.这条“中西交往的通道”在历史上被称为 ______ ,起点在 ______ 。
c.从起点出发,这条路所经之处的先后顺序是 ______
①河西走廊②新疆境内③欧洲④西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④③①②
d.这条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魏晋南北朝
(1)乘坐时空飞船,来到了北魏,亲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2)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民族关系出现了怎样趋势?
第二板块:感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1)纵观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史实,你认为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2)以史为鉴,今天我国各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读《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0年,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战例是 ______ ;208年,以少胜多,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例是 ______ 。
完成下列表格: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号 都城
曹丕 魏 洛阳
221年 蜀(汉)
222年 孙权 建业
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请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材料二:商鞅变法的措施: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世袭特权;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商鞅变法触犯了保守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
材料三: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他趁机说道:“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后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相桓公”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可以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
(3) 材料三中的“皇帝”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主持的这场改革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
(4)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有何看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图片可知与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关。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生活的范围扩大,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他们生活的集体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氏族。所以图片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山顶洞人遗址有关。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山顶洞人的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各历史阶段生产工具的进步,要求识记掌握基础史实。
【解答】
早期人类最早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之后学会了磨光技术,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到夏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工具,春秋时期才出现铁制工具。
故②①④③是正确的排序。
故选C。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帝的贡献.黄帝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被称为“轩辕氏”,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民族的起源.
4.【答案】B
【解析】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司(后)母戊鼎。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夏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
5.【答案】B
【解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建立强大的军队,实现了国富兵强,为齐桓公称霸打下来坚实的经济基础,使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故选:B。
本题考查齐桓公称霸.
本题考查齐桓公称霸的主要原因,需要理解相关知识.
6.【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了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利益,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的相关知识点.
7.【答案】B
【解析】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掌握百家争鸣各派别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8.【答案】A
【解析】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法,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而记载的古代医学家。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扁鹊。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医学成就。
9.【答案】D
【解析】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故选:D。
本题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的建立。
本题以秦朝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答案】D
【解析】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趁项羽决战之机,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巨鹿之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11.【答案】B
【解析】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2.【答案】C
【解析】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期中一部的首领叫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故选C.
本题考查昭君出塞.
掌握昭君出塞的时间及意义.
13.【答案】A
【解析】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在西域积极活动,西域各国也派使节来汉朝,后来西域各国都归附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至此,新疆地区归中央政权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等史实的识记.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西域都护的设置是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另外,于此有关的诸如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经过国家,西域的地理位置以及班超后来对西域的经营同学们都要好好把握.
14.【答案】C
【解析】华佗的医学成就有①外科手术、②“麻沸散”和 ④“五禽戏”。③《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成就,⑤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是扁鹊的成就。
故选:C。
本题以史实为依托,考查华佗的医学成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5.【答案】D
【解析】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但不包括南方遍布人工运河.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原因.
16.【答案】B
【解析】题干中给出的日常生活用品与常见食品并说明这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而且给出了时间北魏,当时孝文帝采取的一系列汉化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大意义.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北魏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两个关键信息.
17.【答案】B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故选:B。
本题考查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解析】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窟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石窟艺术.
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甘肃敦煌莫高窟.
19.【答案】山顶洞人,北京人
【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故答案为:
错误:山顶洞人;订正:北京人。
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0.【答案】1300年,1600年
【解析】据所学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不是约公元前1300年。
故答案为:
错误:1300年;订正:1600年。
本题考查商朝的建立,知道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本题考查商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青铜立人像,司母戊鼎
【解析】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
故答案为:
错误:青铜立人像;订正:司母戊鼎。
本题考查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司母戊鼎造型和历史地位。
22.【答案】战国时期,春秋时期
【解析】据所学可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自春秋时期孙子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故答案为:
错误:战国时期;订正:春秋时期.
本题考查孙子.孙武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重点掌握孔子和孙子的相关知识.
23.【答案】青铜器,铁器
【解析】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故答案为:
错误:青铜器;订正:铁器。
本题主要考查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24.【答案】【小题1】蒙恬,长城
【小题2】灵渠,卫青,霍去病,张骞,西域都护
【解析】第一模块:
(一)秦朝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历史史实,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课本知识,依据教材阐述进行填空,依据所学知识,秦朝秦始皇时,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又修筑了“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它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二)汉朝
(1)主要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教材知识,依据所学知识,汉朝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于是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a、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和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教材知识,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西域与汉朝的往来日趋频繁,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
bc、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内容,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而来,从而使得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所以选B。
d、意义:①这种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三)魏晋南北朝
(1)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依据教材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话);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穿汉服);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与汉婚);学习汉族的官制、律令(学汉制);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学汉礼)等内容,所以此题可以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来谈,如从语言、服饰、姓名、婚姻、官制、礼法等方面举例即可,如北魏人说汉族语言等。
(2)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依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这一趋势推动下进行的,它又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第二模块:
(1)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结合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交往的史实可知,我国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为主流;所以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应该是:和睦相处、友好交流。
(2)主要考查我国当今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党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采用的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等正确的政策,这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故答案为:
第一板块:体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蒙恬,长城,临洮,辽东。
(二)(1)卫青,霍去病。
(2)a.张骞,西域都护。b.丝绸之路,长安;c.B;
d.①这种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三)(1)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来谈,如从语言、服饰、姓名、婚姻、官制、礼法等方面举例即可。
(2)民族大融合。
第二板块:感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1)和睦相处、友好交流。
(2)要增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等。
第一模块:
(一)秦朝。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历史史实。
(二)汉朝
(1)主要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2)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和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内容。
(3)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
(1)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第二模块:
(1)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2)主要考查我国当今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
解答此类型题一般分为三步:第一,审题。即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领会其蕴涵的道理。第二,分析。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有重点地、有条理地组织所学知识,对材料展示的问题加以分析、阐述。第三,总结。概括所述内容。
25.【答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解析】(1)在东汉末年,形成了曹操、袁绍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在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故第一个空应填官渡之战.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第二个空应填赤壁之战.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故答案为: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220年;刘备;吴.
(1)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形成过程.
(2)本题考查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理解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6.【答案】【小题1】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有利于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
【小题2】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
【小题3】北魏孝文帝,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小题4】改革都会遭遇到旧势力的阻挠与反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非常曲折;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解析】(1)该题考查管仲改革。
(2)本题考查学生商鞅变法。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4)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改革,要掌握管促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