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东观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祁县东观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24 08:1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祁县东观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10月)
一 选择题(25题,每题2分)
1.中国的姓氏起源种类很多,如“李”姓,原为“理”,源于皋陶任尧时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为之,后为姓氏。推测“北门”一姓来源于祖先的
A.封国 B.居住地 C.爵号 D.部族
2.秦朝开创了我国“大一统”的政治时代,创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皇位世袭反映了权力的不可转移
B.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有监察百官之责
C.郡守是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
D.《秦律》的严酷说明秦推行法治的法家思想
3.《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样的规定说明了 ①唐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②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力获得利益 ③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④唐代政府的有些措施对商业发展有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南都繁会图卷》(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京的盛况。画面从右至左,由郊区农村田舍开始,以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表现纵横的街市,市面店铺林立,标牌广告林林总总,车马行人摩肩接踵。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南京是当时全国性商贸城市 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南京等地商业的繁荣
C.南京曾是明朝的统治中心 D.我国最早的广告在明朝南京出现
5 董仲舒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应之而起,其道一也”。关于上述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此观点即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B 该学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C 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 D带有限制君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
目的
6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地狱天堂”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 B 秦汉时期 C 东汉以后 D两宋时期
7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区域”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8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私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最高 B 产品仅供国内消费
C 生产形式以大作坊生产为主 D生产技术主要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巧合 ②鸦片成为引发战争的原因是个偶然 ③鸦片战争的爆发与世界历史发展大潮密切相关 ( )
①②③ B.②③ C.③ D.①②
10.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 ( )
A.建立殖民地 B.设立租界 C.抢占租借地 D.划分势力范围
11.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这种现象得以改变应该是在 ( )
A.鸦片战争后 B.太平天国运动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2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13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 张义 B李辛 C王平 D赵洋
14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 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
C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
D“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5.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对此歌词的正确解读是 ( )
A.“开化早”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精神
B.“揖美追欧”主要指仿效美国实行联邦制
C.“飘扬五色旗”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五族共和
D.“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
16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次巨变”是指 ( )
A.由闭关到开放 B.由专制到共和
C.由落后到富强 D.由愚昧到科学
17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了近百年中国的美国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以下哪一项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
A火车时代,堪比道家所言“乘风而行” B战略盟友,民主国家
C 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 D政治典范,民权楷模
18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评价,有人说:"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浙江人摸钱"。评价中的“广东人立言”的本质含义是
A 广东人不甘外来侵略压迫、敢于反抗的精神
B康梁和孙中山促进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C广东地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早,易接受新事物
D广东人挽救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
19五四运动中,直系将领吴佩孚通电说:“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材料表明
A 吴佩孚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 B北洋军阀直系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吴佩孚要求开展武装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D北洋军阀政府迫于压力而支持学生的斗争
20在中国共产党的某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共产国际代表萨发洛夫发表讲话,指出“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比如把督军推倒,把土地收归国有。”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次代表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 C 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
21“打到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这首歌诞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载:“……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由此把三民主义阐发为
A.“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B.“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D.“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3.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24.近代中国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和则民族福,分则民族祸。两党合作时间较长且对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贡献较大的一次开始于
A.20世纪20年代中期 B.20世纪30年代早期
C.20世纪30年代晚期 D.20世纪40年代末期
25陈毅元帅曾欣然作诗一首:“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二 非选择题
26 (20分) 材料一 旅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军港。1894年,日军攻陷旅顺,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旅顺口又称为日俄拼死争夺的主战场之一。自1905年1月沙俄军队投降开始,旅顺口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40年之久。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旅顺口,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1955年,最后一批苏军撤离回国。
————中青网
材料二 一份出版于明治27年12月6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日前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画。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触目惊心。
————中新网2007年9月5日电
请回答:
基于旅顺口特殊的历史,人们评说旅顺为“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试以材料一中的史实加以说明。(6分)
材料一中“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发生在那一场战争中?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3)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4分)
(4) 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事实中,我们应当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4分)
27(16分)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择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观点二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4分)
简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5分)
道路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4分)
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
28(14分) 阅读下列图(略)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片《张学良和杨虎城》 《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
材料二 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指示
(1)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件?指出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5分)
(2)针对时局,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措施是什么?(5分)
材料三 ——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祝贺。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3)社论中“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班级 姓名 考号 座位号

祁县东观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答题卡(10月)
26(20分)(1)(6分)

(2)(6分)

(3)(4分)

(4)(4分)
27(16分)(1)(4分)

(2)(5分)
(3)(4分)
(4)(3分)
28(14分)(1)(5分)
(2)(5分)
(3)(4分)



答案
1——5 BCDDC 6______10BBDBB 11________15DDCDC
16____20BDBAB 21______25BCACA
26(1)1894年,日军在旅顺口进行大屠杀;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旅顺口成为主战场之一;日俄战争后,旅顺口被日军侵占达40年;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旅顺口。(6分)
(2)甲午中日战争。 上述观点是错误的。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长期对外扩张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战前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落后,成为被侵略的对象。关于战争由偶然因素促成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6分)。
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那段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资料。(4分)
警钟长鸣,以史为鉴; 维护和平,避免战争; 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4分)
27(1)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 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4分)
(2)历程:从维新思想到民主革命思想到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态度:全盘否定(反对旧道德;把矛头指向儒家道德)(5分)
(3)俄国式革命道路。 理由: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4分)
(4)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精神; 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学习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3分)
28 (1)西安事变。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5分)
(2)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措施: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促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3分)
“半个世纪以来”是指甲午战争以来日本的侵华;
“百年来未有的大事”是指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无不遭受失败,抗日战争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