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周练试题 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周练试题 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24 08:2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历史周练三
12.中国古代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如叙史方式有以事件为主线的、有以人物为主线的、有以年代为主线的、有以国别为主线的。下列以年代为主线的史学著作是( )
A.《资治通鉴》 B.《史记》 C.《汉书》 D.《战国策》
13.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
A.“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14.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15.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B.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央政权开始半殖民地化
16.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清政府工商政策的选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官府控制”的近代工业的政策目标模式到以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从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再到实行新工商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发展近代工商业。清政府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全改变“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 B.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商展开竞争
C.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D.挽救清朝政府内外交困的危局
17.“日月无辉数百年,一声霹雳换新天。群魔乱舞虐华夏,烈士揭竿燃狼烟。浴血黄花征幽燕,风云武汉斩楼兰。功名未竟星云灭,江水悠悠伴钟山。”这首诗描绘的历史人物应是 ( )
A.洪秀全 B.黄兴 C.孙中山 D.蒋介石
18.1778年,一位德国学者写到:“我们怎么能相信,在欧洲的导师希腊人学会阅读以前,东方诸野蛮民族已产生编年史和诗歌,并拥有完整的宗教和伦理呢?”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学者热衷于儒家文化 ②该学者醉心于古希腊文化
③该学者的观点带有“欧洲中心论”色彩 ④该学者的认识比较客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自由主义反对帝国主义
20.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D.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
21.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亡天下”含义的是
A.1644年的明朝灭亡 B.1912年的清朝灭亡
C.1931年九一八事变 D.1937年的七七事变
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 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23.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民族关系 B.所有制问题 C.国家统一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高
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的。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而且对内地又是封闭的。……特区不应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单项性的“出口加工区”,而宜于建设一个工、商、农牧、渔、旅游、住宅等综合性的“经济特区”,这就区别了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办的“出口加工区”。……20年来,经济特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没有辜负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的厚望,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增长点。
──摘自郑惠等主编《五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
材料三: 我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1979年7月,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5月,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9月,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4年共批准建立了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在深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
1988年,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批准建立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1995年共批准建立了14个保税区
1991年,设立上海浦东为对外开放区。
1991年3月,批准建立第一批2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3月,决定对外开放黑河、绥河、珲春市、满洲里、二连浩特等5个边境城市。
1992年7月,决定进一步开放乌鲁木齐、南宁、昆明等3个内陆边境城市,重庆、武汉、岳阳、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哈尔并、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海省份的省会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
——《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
材料四: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年财政收入达5万多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中国不再用砖头加固将其与其他民族隔离开的长城”。这一句话曾经是中国伟大作家鲁迅的一个梦想,没想到今天用来为改革开放30年作注。30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与建立市场经济的方针并举,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国,没有围墙。没有围墙的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才取得了今天如此骄人的成就。
——摘自2008年10月18日俄罗斯《独立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说明开办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发展趋势。(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意义。(8分)
39 材料三 古代似乎很早就开始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作制”“立政”。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古代很早就设立“虞”,据说在舜曾让“益”任此职。荀子指出:虞师的责任就是“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周礼》提到的有“泽虞”、“兽人”、“迹人”、“山师”、“川师”等管理自然资源的职官;《吕氏春秋》也提到“野虞”、“水虞”和“渔师”等类似的官名。
此外,人们很早就设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相关的行为来使生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除《国语》、《左传》提到的古制之外,《周礼》和《礼记》都有不少这样的条文……至迟在进入战国以后,人们还在礼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法律来确保生物资源得到保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最早法律是秦代的“田律”。这条法律见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内容如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瞙瞚(卵),毋□□□□□□(注:□表示字迹不清楚)毒鱼鳖,置瞤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维不幸死而伐绾享(即棺椁)者,是不用时。”
很明显,要有效地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古人很自然地要利用生物的上述特点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换言之,适时的生产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于是“顺天时”的重要观念就产生了。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只有顺时而动的生产措施有利于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发挥周围生态系统的产出功能。因此,古人认为只有顺天时,才能和天(自然)协调。而和自然协调好了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古人将适应自然规律,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后来虽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减弱了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依赖,但是,野生生物资源在保证人类生活资料的稳定供给以及维持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生物资源在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对之进行合理开发和采取合适的管理很自然就被提到古人的议事日程。
——罗桂环《中国古代环保意识》
材料四 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
(4)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重要措施?并分析古人朴素环保意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0分)
(5)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人朴素的环保意识与现代环保意识的主要区别,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区别产生的原因。(10分)
历史参考答案2011. 2.18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B
D
D
D
C
B
B
D
D
A
C
37.(1)适应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吸收新加坡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优秀经验。(8分)
(2)原因:出口特区具有单项性的局限,易受西方经济的制约,而且单纯对外不利于内地的发展。(6分)地位: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第一步,改革开放的 “试验区” 和窗口。(4分)
(3)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逐步走向全方位。(6分)
(4)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使中国融入了世界,适应并推动了全球化。
39. (4)设立管理自然资源的职官;制定相关礼仪规范行为;制定相关法律。(6分)为生存服务,与当时生产活动相适应;野生资源对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作用。(4分)
(5)古代环保意识强调生存,对自然资源有限度利用;现代环保意识强调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为子孙后代造福。(4分)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大;近代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环境的恶化威胁到了人类生存,束缚了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等要求的提高。(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