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高三综合测试——历史
13.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古代中国农业由牛耕代替耒耜大约开始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
14.“《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材料最能体现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15.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朕设此官员,以待贤士。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唐太宗在此强调的是
A.授予商人官职 B.准许商人人仕
C.歧视商人阶层 D.主张四民平等
16.1842年9月,耆英、伊里布根据道光帝的指示,照会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这段材料表明
A.清政府害怕重启战端 B.清政府企图重新修订条约
C.清政府以谈判促和 D.清政府主动放弃司法审判权
17.毛泽东在得知西安事变发生的消息后如释重负地说,张学良这是“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了出来”。据此可以推断
A.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工农红军转危为安
B.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导致了西安事变
C.西安事变使中国革命的时局转危为安
D.西安事变是中国共产党实施新战略的结果
18.1992年,垂暮之年的邓小平,靠着自己的睿智和威望,将徘徊中的改革之舟推向一个新航程。这个“新航程”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
C.打破平均主义,实现按劳分配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新中国成立以来,衣着就像是写在人们身上的历史。回望这些曾经的流行符号,会发现它们都紧紧地包裹着当时的政治色彩。下列“流行装”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史实的是
A.军装→中山装→列宁装 B.中山装→列宁装→军装
C.列宁装→军装→中山装 D.列宁装→中山装→军装
20.“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体现了下列哪一人物的思想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马丁·路德
21.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和西班牙王室议定的条件是哥伦布若在东方开疆拓土则可自任总督,但土地财富的9/10要归西班牙国王。这反映了哥伦布远洋航行的本质在于
A.发财致富 B.传播宗教 C.殖民掠夺 D.海洋探险
22.“崇高”一词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只用于贵族的打猎、练武等活动中,但15世纪时贩卖呢绒的职业也被认为是崇高的了。“崇高”一词含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表明
A.经济发展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B.欧洲人的宗教信仰已经崩溃
C.商人的地位已经超越了贵族 D.意大利成为欧洲经济的中心
23.二战后期和二战后初期,美国倡导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其根本出发点是
A.维护国际金融体系 B.稳定资本主义,对抗社会主义苏联
C.规范国际经济活动 D.确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3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中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三 如果说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13分)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启蒙运动互借对方文化的异同。(12分)
41、历史选做题(15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材料二 中国传统士大夫对聚敛之臣素所轻视,至于政府经商(均输、市易)、放利(青苗),更认为不成体统。……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
——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三 (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青苗法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2分)据材料一、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4分)
(2)据材料一、二,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梁启超认为青苗法有什么缺陷?(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3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总结时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命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材料二 邓小平在全面、深入地观察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之后,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三 邓小评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经验表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的。”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根据材料归纳邓小平的基本思想主张。(8分)
(2)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的史实,说明邓小平是如何实践这些思想的。(7分)
文综测试2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17BCCDC 18---22ADACA 23---24DC
38、(37分)
(1)尊崇儒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4分)批判儒学: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4分)目的:批判教会神学与封建专制;发展
41、历史选做题(15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答案:(1)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分)
原因: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损害地主的利益;各级官吏强行摊派,徇私舞弊,增加农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认识不一;王安石用人不当。(4分)
(2)主要因素: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执政者要廉洁奉公、团结一心;用人要德才兼备;措施落实要到位。(3分)
(3)缺陷:国家把持借贷,与民争利。(3分)
目的: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宣传维新变法。(3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材料一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材料二体现了社会主义要改革;不能搞僵化模式的思想。 材料三主张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重视国际市场竞争。 材料四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计划和市场是手段。(8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实行对外开放,由设立特区到实现全方位的开放。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7分)
文综测试2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17BCCDC 18---22ADACA 23---24DC
38、(37分)
(1)尊崇儒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4分)批判儒学: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4分)目的:批判教会神学与封建专制;发展
41、历史选做题(15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答案:(1)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分)
原因: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损害地主的利益;各级官吏强行摊派,徇私舞弊,增加农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认识不一;王安石用人不当。(4分)
(2)主要因素: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执政者要廉洁奉公、团结一心;用人要德才兼备;措施落实要到位。(3分)
(3)缺陷:国家把持借贷,与民争利。(3分)
目的: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宣传维新变法。(3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材料一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材料二体现了社会主义要改革;不能搞僵化模式的思想。 材料三主张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重视国际市场竞争。 材料四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计划和市场是手段。(8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实行对外开放,由设立特区到实现全方位的开放。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