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7张PPT)
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智利沙漠中的花海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呢?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
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植
被
一、基础概念
1.概念
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能固着生活和自养的生物称为植物界,简称植物。
植物:
植被:
一、基础概念
2.分类
天然植被、人工植被
②按植被所处温度带分:
③按形成分
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带植被
①按植被类型(种类、密度、特征)分:
森林 草原 荒漠
二、主要植被类型
森林
草原
荒漠
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一)森林
亚寒带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热量
多
少
①主要分布范围
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雨林)
刚果河流域
东南亚地区
亚马逊流域
1.热带雨林
②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宏观特征: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
森林呈深绿色,无季相变化;
四季花开果熟;
垂直结构复杂,层次多;
植物种类丰富,乔、灌、草、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多。
木质大藤本植物
绞 杀 植 物
附 生 植 物
植被种类丰富
茎花现象
独木成林
板 状 根
滴水叶尖
1.热带雨林
③植被特征
宏观特征:
①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
②森林呈深绿色,无季相变化;
③四季花开果熟;
④垂直结构复杂,层次多;
⑤植物种类丰富,乔、灌、草、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多。
个体特征:
茎花、独木成林、板状根、滴水叶尖
雨林的土壤很贫瘠
雨林的植被茂密
矛盾
1.热带雨林
④雨林的生态系统脆弱性
圆圈大小代表养分占比多少
a.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生长季节不间断,所以雨林群落生产力高(光合作用强、生物循环快、生物生长快)。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
b.径流量大,淋溶作用强,养分流失快。
1.热带雨林
⑤雨林的生态系统脆弱性
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深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当地森林茂密。但是,岛上1000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丘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成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的称谓由此而来。
(1)从大尺度上来说,保和
岛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热带季雨林
(2)讨论巧克力山只长草
不长树的原因?
石灰岩成土速度慢;地表有起伏,降水丰富,流水侵蚀强,导致山体土层薄,难以生长树木。
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深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当地森林茂密。但是,岛上1000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丘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成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的称谓由此而来。
(3)巧克力山的最佳观赏时间为每年5月份,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其原因。
每年的3—5月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干季,降水少。
5月是当地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期,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草类干枯,转为褐色,是最佳观赏时间。
①主要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②气候特征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无明显干季
2.常绿阔叶林
桂花
山茶花
香樟
含笑
③植被特征
宏观特征:
①森林常绿,林冠呈微波状;
②乔木多革质叶片;
③无季相变化,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④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
个体特征:
叶片呈椭圆形,没有茸毛,叶面向着阳光,会反光,树皮厚
2.常绿阔叶林
3.常绿硬叶林
①主要分布
②气候特征
30°——40°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区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油 橄 榄
栓 皮 栎
葡 萄
宏观特征:
a.常绿,林相整齐,林冠呈微波状
b.垂直结构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少
个体特征:
a.叶片常有茸毛(刺),革质硬叶;
b.植株较矮,树干较粗,常有木栓层
③植被特征
3.常绿硬叶林
①主要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4.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②气候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全年降水均匀(冬季降水稍多)
白
桦
树
春
夏
秋
冬
4.落叶阔叶林
宏观特征:
a.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春季萌叶抽枝;
夏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林冠郁闭高;
秋季叶色转黄,树叶凋落;
冬季则完全无叶。
b.与常绿阔叶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
个体特征:
叶片宽薄,呈革质,春长夏绿、秋黄冬枯
③植被特征
枣 树
柳 树
苹 果 树
梧 桐
①主要分布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5.亚寒带针叶林
②气候特征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5.亚寒带针叶林
③植被特征
宏观特征:
①森林呈暗绿色;
②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树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外貌非常特殊(多呈塔状)。
个体特征:
①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②根浅
森林类型 主要分布范围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硬叶林
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总结:森林的分布与植被特征
荒漠
森林
草原
多
少
40°N
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一般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二)草原
水分
1.热带(稀树)草原
①主要分布范围
②气候特征
热带草原气候区(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差别很大,介于250~ 2000毫米之间,分明显干季和湿季。
宏观特征:
a.季相变化: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b.散生着旱生乔木或灌木
个体特征:
a.草高,硬质,营养差。
b.乔木树干粗大,有储水结构
1.热带(稀树)草原
③植被特点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是非洲稀树草原中一种非常奇特的常绿乔木。当它果实成熟时,猴子就成群结队而来,爬上树去摘果子吃,“猴面包树”的称呼由此而来。猴面包树树干粗大,直径可达 9 米,最粗的树干基部圆周达 50 米,为世界上最粗的树木之一。
在巴西高原东北部,纺锤树特别引人注目。纺锤树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最粗的地方直径可达 5 米。纺锤树疏松柔软的木质部是一个特殊的“储水室”,一棵大树可储水 2 吨左右。旱季来临,绿叶纷纷凋零,红花竞相绽放,这时,纺锤树就好似插着红花的特大花瓶。
(1)说出猴面包树、纺锤树分布地区的气候特征。
热带草原气候特征:热带草原分布地区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差别很大,介于250~ 2000毫米之间,分明显干季和湿季。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是非洲稀树草原中一种非常奇特的常绿乔木。当它果实成熟时,猴子就成群结队而来,爬上树去摘果子吃,“猴面包树”的称呼由此而来。猴面包树树干粗大,直径可达 9 米,最粗的树干基部圆周达 50 米,为世界上最粗的树木之一。
在巴西高原东北部,纺锤树特别引人注目。纺锤树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最粗的地方直径可达 5 米。纺锤树疏松柔软的 木质部是一个特殊的“储水室”,一棵大树可储水 2 吨左右。旱季来临,绿叶纷纷凋零,红花竞相绽放,这时,纺锤树就好似插着红花的特大花瓶。
(2)猴面包树、纺锤树为什么都长有粗大的树干?
猴面包树、纺锤树生长地区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有利于雨季时贮存大量水分。
①主要分布范围
②气候特征
2.温带草原
一般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冬冷夏热;干旱少雨,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
2.温带草原
宏观特征:
a.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b.有矮小灌木;
个体特征:
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③植被特点
重庆武隆仙女山草场属于草原吗?
高山草原
高寒草甸
【草原与草甸的区别】
草原:以一年生(“一岁一枯荣”)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是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植被类型;
草甸:多年生湿生草本植物为主,对水分需求较高,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
草甸的分布
①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草甸可以分布在山间低地
②干旱气候区: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处可形成草甸
③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形成高寒草甸
草原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荒漠
森林
草原
多
少
40°N
(三)荒漠
水分
荒漠: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①主要分布范围
②气候特征
1.热带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区
全年炎热干燥,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
宏观特征:
a.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
b.植物种类贫乏,以旱生的灌木为主,群落结构简单。
个体特征:
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叶片面积小,棒状或刺状;根系强大(根深,根幅广)。
2.热带荒漠
③植被特点
①主要分布范围
②气候特征
2.温带荒漠
大陆的内陆地区
冬冷夏热,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
宏观特征:
植被稀疏,群落结构简单,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植被。
个体特征:
荒漠植物有的叶面积缩小或者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
有的茎叶覆盖白色容貌,以抵抗灼热;
有的长肉质茎叶,以储藏水分。
2.温带荒漠
③植被特点
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1~2题。
1.骆驼刺反映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2.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寒带苔原 D.热带草原
C
B
3.寒带荒漠——苔原植被
①主要分布范围
②气候特征
北极圈以内,及温带、寒温带的高山树木线以上
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短促,一年有2~3个月月均温高于0℃;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大部分降水是雪,部分冰雪夏季能短期溶解。
③植被特点
宏观特征:
植物种类组成很贫乏,以苔藓、地衣、多年生草类和耐寒小灌木为主,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少且不明显。
个体特征:
植株矮,贴地生长,生长缓慢,常具有大型和鲜艳的花或花序。
3.寒带荒漠——苔原植被
三、植被与环境
(一)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影响植被的环境因素
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文
植被
1、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影响植被的分布
从赤道向两极,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不同的植被景观
①热量影响植被的分布
②水分影响植被的分布
热量和水分影响植被的种类,数量和特征
滴水叶尖
骆驼刺
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智利沙漠中的花海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呢?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
光照强度
强
弱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植物层
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
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③光照影响植被的垂直结构
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
在我国云南西双版地区,自然植被为多层植物组成的热带雨林。人们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的人工经济林。以橡胶为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在灌木层之下再种植药材、苹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
西双版纳地区
人工多层热带经济林
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
西双版纳地区人工多层热带经济林运用了什么原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一般坡度陡的地方较坡度缓的地方植被分布面积小,种类少。
(1)高度
同纬度地区,相对高度越大,植被种类越多,垂直分异越明显
(3)坡向
→植被的种类、数量
① 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等
② 迎风坡与背风坡植被对水分需求有差异,植被形态有差异
(2)山地坡度
3、土壤对植被的影响
由于土壤中酸碱性的差异,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如茶叶树、油茶树、铁芒萁等植物常生长于酸性土壤中,而碱蓬则生于盐碱性土壤中。
茶树——酸性土
碱蓬——碱性土
4、水文(河流、湖泊,海岸)对植被的影响
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植被
干旱地区有河流流经的地区,水分条件较好,形成非地带性的绿洲
红树林
“胎生”
根的密室:支柱根和板状根
呼吸根
可排盐分的腺体
抵御风浪
海水中缺乏空气,适应呼吸
种子不易被海水带走
适应海水高盐环境
p86
(二)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植被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①指示对气候(水热条件)
春暖花开
秋风扫落叶
某些植物是气候带的标志;
某些植物也可指示气候特征
(二)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植被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②指示光照/方向
在北半球单独生长树木的枝叶向南一方特别繁茂,面向北的一方较为稀疏。叶片上的叶脉是南方粗、北方细。树木的年轮也是南稀(宽)北密(窄)。树上结的果子向南的一面颜色比较深,成熟也比较早;向北的一面颜色比较淡,成熟较晚。
向日葵的指向性很强。即使在阴天也同样能指向:在北半球,早上朝东、中午向南、晚上向西。
(二)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③指示风向
旗 形 树 冠
在常年盛行吹单一风向的地区。“旗”形树冠能指示该地的风向。
③指示土壤
(二)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物能指示土壤类型、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状况。
铁树——酸性土
碱蓬——碱性土
蜈蚣草——钙质土
④指示地质构造
(二)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地壳运动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也会影响植物的个体形态变形。如形态象“马刀”的树能指示断层、滑坡构造。
⑤指示矿产
(二)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古书(《酉阳杂俎》)载有“山上有葱,其下有银;山上有薤(野韭),其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
野玫瑰指蔚蓝色野玫瑰,其下多有铜矿;
忍冬草其下多有金、银伴生矿藏;
矮生樱桃和刺扁桃其下很可能有石灰岩;
石松一般是寻找铝矿的好地方;
车前草生长茂盛的地方有锌矿;
艾蒿有可能是锰矿。
⑥指示环境污染
(二)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紫花苜蓿、向日葵、芝麻、木兰等可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郁金香、萱草、杜鹃、樱桃等可监测大气的氟污染;
(二)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2、植被对环境具有改造作用
CO2
地下水
土壤水
O2
H2o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生物循环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变大气成分。
(2)影响着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变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4)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2016年森林覆盖率
3.植被的生态作用——森林的生态效应
材料1:在城市,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树木可吸收有害气体,如1公顷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当城市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时,大气中的污染物可得到有效控制。
稳定大气成分
材料2: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气湿度,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00公斤水,所以树林中的空气湿度明显上升。据计算,城市绿地面积每增加1%,当地夏季的气温可降低0.1摄氏度。
调节气候
材料3:城市防护林具有减缓风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围在树高40倍以内,其中在10~20倍范围内效果最好,可降低风速50%。
防风固沙
材料4:一公顷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而建造这样一个水库需要投资千余万元。
涵养水源
材料5:据测定,林冠可截留降水20%左右,大大削弱了雨滴的冲击力;地表只要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就可以把地表径流量减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减少到裸地7%以下。
保持水土
美化环境
净化空气
红 树 林
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削弱风速,防浪护堤
天然的污水净化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沿海地区
城市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阻挡海风、保持水土
美化环境,减弱噪音,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3.植被的生态作用——森林的生态效应
分析破坏植被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由于承办“环保型砖厂”,加上山区煤炭的大量开采,湖南省邵阳县的野生香樟林被毁百余亩。十年前的邵阳县永塘村森林覆盖率在40%—50%间,十年后森林覆盖率降低到10%—15%。
水文
地貌
土壤
生物
气候
河流含沙量增大,季节变化增加
地表侵蚀加剧,地表起伏变大
表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植被覆盖率降低,动物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温差增大,降水减少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
[2017-全国卷2-选修6:环境保护]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8)。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10分)
描述森林保持水土的动态过程
地上树冠
地表灌丛植被、枯枝落叶
地下根系
植被稳定性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
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
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
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地上
地表
地下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10分)
林冠截留是指在降水过程中,水分被地表植被接收并直接蒸发而没有进入土壤的过程。研究表明,林冠截留能力与降水特征,以及林冠郁闭度(乔木遮蔽地面的程度)、树种组成及冠层密(厚)度等特征有关。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天然林(实线)和辽东人工林(虚线)的林冠截留情况比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林冠的截留量会直接影响
A.地面径流 B.下渗
C.地面蒸发 D.地下径流
2.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率,会随降水量增加而
A.先减后增 B.先增后减
C.持续减少 D.持续增大
3.中小雨量(28mm以下)时,人工林比天然林截留能力更强,主要是由于人工林
A.林木低矮 B.郁闭度大
C.树种丰富 D.冠层更厚
A
C
B
[2017-全国卷3-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①地表树冠:(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4分)
②地表: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3分)
③地下土壤: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3分)
气候变化
气候变冷
气候变暖,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南极“西瓜雪”
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智利沙漠中的花海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呢?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
气候变湿,短生命植物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周期
建场前,塞罕坝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林场选址时发现的“一棵松”
塞罕坝林场建设前
今天的塞罕坝
四、植被的演化
植被是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环境因素的变异中,一些植物种消失,另一些植物种出现,这个过程称为植被演化。特定地区的植被与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文等生态环境条件有关,同时也受到人为活动和干扰程度的强烈影响。因此,植被是作为一定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标志而存在。
【2020年全国卷1】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9~11题。
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10.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A
C
D
1.热带雨林
④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
据科学家估算,亚马孙热带雨林每年释放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被植被固定下来的二氧化碳的总储量上千亿吨。
效应1:维持碳氧平衡
地球之肺
6CO2+6H2O C6H12O6+6O2
光照、酶、 叶绿体
每年全球雨林净生产量高达34亿吨
效应2:群落生产力高
热带雨林水循环
亚马孙流域大约50%的降水量是由该地区的雨林自身所产生的。
整个亚马孙雨林所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
效应3:调节水循环和水平衡
蒸发、蒸腾
1.热带雨林
④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站全球陆地物种的1/5以上。
雨林生物基因库是人类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和医学研究的宝库。目前,全球1/4的药品原料来自热带雨林植物;而被医学界确定对治疗癌症有效的3000多种植物,有70%生长在雨林中。
效应4: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生物多样性丰富)
1.热带雨林
④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
3、土壤对植被的影响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土壤,由于土壤中酸碱性的差异,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如茶叶树、油茶树、铁芒萁等植物常生长于酸性土壤中,而碱蓬则生于盐碱性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