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9 14:3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改革开放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目录
CONTENTS
0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0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0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1: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材料3:安徽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说,农民下地是“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边哨子慢慢晃”“男的上工在打牌,女的上工在纳鞋”。
材料2:安徽定远县,全县适宜种植水稻的农田仅80来万亩,公社却硬要扩大到150万亩,有些生产队偷偷种上黄豆、花生也要被强迫犁掉。
根据三则材料,分析当时的农村面临那些问题?
平均主义盛行,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缺少农业生产的自主权,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僵化。
历史背景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识清单
背景: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做法(概念):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一句话形容: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民公社的大锅饭
出工不出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
1978年12月
地点 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1979年解决温饱的小岗村农民破天荒地向国家踊跃交售公粮
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的成果
知识清单
试点: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效果:小岗村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获得了中央的肯定。
推广:1983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影响/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时空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
材料一 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到:“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份增长99%,老百姓唱到:“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罢陈粮烧陈草。”
材料二 40年前的冬天,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双双手突破命运的禁锢。当时的生产队队长联合同村农民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18位农民坚定地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1)材料一中两段唱词反映了凤阳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小岗村的村民们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1)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改善。 主要原因: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实行包产到户)
(2)率先在农村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精神:敢为人先;勇于革新;自力更生等。
史料实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材料一 1978年底,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决定实行大包干。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小岗村1979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增长。这一做法引起很大争议,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却说:“如果不关心群众生活,不发扬民主,想要发展快,办不到。”安徽的做法也得到邓小平、陈云的肯定。到1984年,中国农村99%的生产队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劳动效率大大提高,长期困扰中国的温饱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在全国农村实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1)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得到中央的肯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历史解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激发农民劳动热情,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农业生产总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6年 112091.3 12363.4
据乔元晶《我国农民收入与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整理
问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表格中各项指标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在农村实行哪一政策?根据表格数据说明这一政策的作用?
历史解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摘自《复兴之路》(中)
材料二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至1984年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推广,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初步确立了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保障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杈。1984年,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增强企业活力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让企业有自主定价权,让市场供求调节价格……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较好经济形式”的原因。
(2)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并简述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
(1)有利于发挥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等。
(2)形式: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清单
时间:1984年10月 会议: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作用: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部分。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三大方面
在经济成分上: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企业经营上:对国企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知识清单
改革的效果/作用/意义:克服了长期一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动,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原因:农村改革取得了成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或农村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政策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集体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时空观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僵化模式:政企职责不分,囯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所以,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二 1984年,上海电声总厂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后来,这家企业改制为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并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1994年后,国务院在全国各地先后选择270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试点,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打破经济体制上的“僵化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决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哪一领域的改革?这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1)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历史解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问题:根据材料和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84年起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幅加快的原因。
1978年
1984年
1990年
1996年
2002年
2008年
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恩格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2008年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84年,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或1984年后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镇
农村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只看得见的手——国家宏观调控
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机制
知识清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时间:1992年 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意义: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时间:1993年 会议: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决议》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单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一句话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影响/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时空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一 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今年要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材料二 邓小平曾经说过: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1)材料一中,“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步伐,推行“公司制”等是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评价经济政策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历史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问题:指出1992-2018年GDP变化情况。结合材料一,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摘编自阳奎兴《深刻理解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1)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何目标?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特点:迅速增长。原因: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等。
习题巩固
(1)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共同经验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制定农村政策要注意什么?
(3)当今我国农村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瓶颈。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1)农业政策制定和调整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等。
(2)要维护农民的利益或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应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策的制定要结合具体国情。
(3)调动农民积极性,减轻农民赋税;实行土地流转,解放农村生产力。
拓展延伸
(1)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改革开放42年来,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中国怎样做才能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2)做法:①努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增强综合国力;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各领域的工作,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