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三、 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
基础回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下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土地制度经营方式一、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 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为什么这种制度到了商周时期会遭到破坏?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生产力低下什么是井田?动动脑井田制实质、特点
材料一: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结合以上材料及课文相关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自我测评第一题概括井田制的实质和特点?名义上国王所有,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实质:特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分授村社成员,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收获归村社成员。井田制(盛行于西周)根据下图判断井田制的瓦解的根本原因 ?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根据材料回答井田制的瓦解的直接原因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商鞅管仲各国的税制改革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截止到1953年土改的完成。 1.根本原因:2.瓦解表现:3.彻底瓦解: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直接原因: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期
在政治上表现为分封制的崩溃,在经济上表现为?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各国的税制改革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封建土地私有制)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主体)考考你: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问: 承德避暑山庄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1:占主体地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
2:它的来源有哪些?
3:你认为它不断发展后,会导致什么情况出现?战国→汉代→宋初→明清思考:来源公田转化为私田军功赏赐土地买卖土地兼并过程:导致:阅读课本P8大字3、4、5段回答下列问题:土地兼并含义: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方式:买卖、抵押、赏赐、强占根源:土地私有,准许买卖影响: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动动脑危害经济上国家财政赋税收入减少;
政治上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几无立锥之地,无法向国家交纳赋税措施: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
均田制的原因: 土地兼并影响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
均田制的特点: 1、农民只有使用权
2、农民要服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的影响: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 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国家农民课本:材料: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知识框架土地私有制君主自耕农地主政府掌握国家分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私人开支自给自足
交纳赋税获得方式经营方式产品分配土地兼并主要主导杨白劳是自耕农还是佃农?白毛女的故事 解放前的华北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恶霸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旧历除夕,杨白劳 终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黄世仁威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杨白劳痛不欲生,回家后饮盐卤自尽。喜儿被抢入黄宅后,受尽折磨。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日久,一头青丝变成白发。喜儿因常至破庙中取供品充饥,被村人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抗日战争爆发后 ,在 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 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后,白发复 换青丝,终于和大春喜结良缘。 1. 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
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发展
1)战国:租佃方式产生;
2)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比较普遍
3)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
3、影响:
1)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2)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三、 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
(土地私有制下经营方式的变化)
私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之一——租佃经营 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
表现——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
生产积极性提高
雇佣关系的出现
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影响——促使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以前: 地主——佃户
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能力提升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土地公有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私有化(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2)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生产结构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经营方式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线索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北魏实行
均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私有土地)(课堂小结)1956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6年免除农业税社
会
主
义
农
民
最
幸
福<<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理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过程;识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理解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识记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理解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通过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体验学习,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即情境营造法,讲述法,引导法,学生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演变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所处的地位。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课程分析】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土地兼并获得土地。为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兼并,政府常实行“均田”、“限田”措施。土地私有制发展和经济发展,导致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简单了解。对本部分历史有相当的兴趣。但由于初中要求不高所以大家基本知识掌握不好,并且理解分析、思考联系更是不足。在课前的调查中发现,只要学生认真参与学习活动,基本知识能自己很好的解决。且了解到有些知识有必要作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针对基本学情采用“诱其趣、导其疑、倡其辩、促其思”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也逐渐养成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联系现实】 土地制度是反映人与人、人与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联系现在我们国家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方法】
课前学案预习、小组合作学习;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
课中问题探究、课件导学、学生体验: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下教材拓展、互动作业;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教学资源】课本和教辅用书,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流程】
一 课前预习 激发热情
分发学生自学学案,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在自习时间收集反映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图片或事实。
(设计意图:一箭双雕,一是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让多数问题在学生的自主下解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分组对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团队合作的有效性)
二 创设情境,导入课程
先出示以上几幅图片,让学生感知土地的广饶富庶。思考回答由图一到图二说明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既为学生创设情境,又可达到以境激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热情;并且使学生通过分析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掌握知识的基本事实,提高思考阅读分析能力)
三 体验探究 梳理知识
(一)课前预习、小组展示
四组张亚男:(简要实录:利用小组构建的知识体系,基于预习学案,向全班同学展示介绍了学习这一课的内容,土地制度的变迁从原始公有到奴隶社会下的井田制,最后进入漫长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时期;而封建土地私有制又有三种形式:君主所有、自耕农所有、地主所有等。下图是该学生的框架)
知识体系
1、废井田、开阡陌:从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
2、战国以来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
3、土地兼并、影响及对策
4、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六组王海龙:(简要实录:
在张亚男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一是春秋开始瓦解,战国彻底崩溃。瓦解的表现:抛公寻私。其原因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统治者进行了税收制度的改革: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商鞅变法则从法律上正式承认私有)。
注:其他组还有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标要求出发,打破以前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合作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是条理较为清楚,难度不大,采用学案问题导学方式,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相关的几个问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井田制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3)井田制后来是如何瓦解的?最后再展示小组学习与交流的成果,从而让学生即认识到统治者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是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成功的历史真谛,又能建立学生为主的课堂学习模式。教师提议给上述几位学生的表现给予鼓掌激励)
(二)合作探究、感悟课堂
1、课堂重点处理一【自主探究】
教师展示图片及材料
设问一 从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
设问二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奴隶们在“公田”是怎样劳作的吗?
设问三 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
学生甲思考后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井田制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学生乙回答 奴隶们集体劳作,实行大规模简单协作。
学生丙说 西周的分封制。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简单问题的设置,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为以下几个问题的设置打下基础。符合能力生成规律和课堂教学由浅入深规律。)
教师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很对;井田实质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存在于奴隶制文明时期,但到了战国随铁器牛耕的出现,井田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2、课堂重点处理二【合作探究】
展示材料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设问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引导 土地兼并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利益?
结合材料归纳封建政府解决土地兼并的尝试,并说明对解决今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创阶段的社会贫富不均的借鉴意义。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有利于重点问题的解决,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这样做有利于增强课堂的历史感、有利于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史料的能力。而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把学史明智落在实处。)
(简要实录:学生小组合作,组织课堂演说,相互讨论体会土地兼并给自己带来的利害得失。
一组孙学文 农民阶级,有一部分土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承担赋税徭役,而地主财大势粗,经常欺诈我们,如果遇到天灾、战乱和苛政的话,我们走投无路,从而沦落为佃农,这样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就更大了。所以我们是土地兼并的受害者,我们要求国家限制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
三组于喆 政府,土地兼并已经成为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收入的大事了。因此我们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如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教师引导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所以政府采取措施,那么这些相关的措施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呢?
学生思考丁 不能,因为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以到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
五组赵晓鸣 要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加强对三农的财政支持等)
设问过渡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广大无地农民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他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导入下一个标题)
课堂重点处理三 【体验学习】
张三是明代一农民家有6亩地,虽说不上富裕但日子还算平安无事。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王宁的儿子得了一种怪病,把牛卖了。女儿又病了,王宁又把仅有的6亩地卖给了本村的地主。于是变得一无所有。现在王宁该怎么办呢?
(设计思路 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通过体验学习即可让学生体会到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人与人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又可以感悟历史的变化,而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制度对人身自由、农人地位、生产积极性和对农业、商业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简要实录:歇斯底里型--我破产了我怕谁?老子过不下去了,反了!至于后果,大不了被官府抓到,有啥呀!
老实巴交型----哎,去给地主当长工吧,给他放几年牛,挣点钱再把地买回来,还是种地踏实些。
离家出走型--听说城里这几年开了好几家织布作坊,正招工呢,我有点技术会织布还会修织机,不如去城里看看找点活干,先挣点钱,等挣够了钱还是把地再买回来种地比较稳当。)
教师总结 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样就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和演变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深切的体会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农民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深了我们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一步步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