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四单元单元标题解读 本标题包含有三个关键词:内忧、外患、奋起。
内忧是指封建统治危机四伏,包含清朝制度落后、统治腐朽,经济形态落后、思想禁锢、闭关锁国。
外患是指外来侵略日益加深,列强先后挑起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奋起指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复习目标一、学生通过整体感知、线索梳理等环节对本单元内容形成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
二、回顾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理解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知道抗争与探索的联系与区别。总结规律认识,并通过练习加以提升。
三、学生学习不同史观,并用其对本单元内容进行重新梳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工作之一。
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历史学习的多样性,从而培养他们多方式、多角度的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一、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等。
二、由于本单元内容线索多、事件多,学习时应根据课标要求,理清主线,突出重点事件的学习。
三、要注意使用比较法,如通过对列强侵华史实的学习,把握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征。
四、能例举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斗争与探索活动,并分析其过程有何规律特征和重大历史意义。
五、注意运用辩证法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分析列强侵华的影响时,一方面要明确侵华所带来的灾难,另一方面列强侵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从而辩证认识列强侵华的双重性影响。
六、能运用多种史观的角度分析本单元重大事件。复习指导1.首先引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探索两个角度构建中国近代史前期的线索: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探索。根据史实部分的回顾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2、通过对基本史学观点的学习,重建本单元线索,并将本单元学习的重大事件用不同史观重新梳理,将这段历史给学生一个全面深刻的再认识。这是这节复习课设计的一个重点。复习策略课堂设计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指在政治上丧失了部分独立自主权;经济上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文化上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一、整体感知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条线索列强侵略 抗争与探索 两大任务民族独立 前提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近代化二、线索梳理打开中国市场,扭转贸易逆差; 进一步打开市场 ,获取更多利益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镇压中国反帝运动,维护殖民利益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大大加深完全沦为义和团三元里
人民抗英太平天国台湾人民
反割台斗争近代前期的 侵略-抗争-探索(1840—1919)洋务运动地主阶级太平天国农民阶级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列强扶持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任人宰割五四运动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一样,逐步成为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单元易错点与易混点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五四运动并未取得了彻底胜利,而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6.《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7.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三、规律总结1. 广泛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
2. 层次性。随着对西方认识上的不断深入,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3. 继承性。各阶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4. 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侵略为主,表现为直接对外。《辛丑条约》签订后,则往往把反帝反封建联系在一起。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主要特征1、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为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市场而发动
B.侵略者都曾进犯过京津地区
C.战争期间都烧杀抢掠,犯下了滔滔罪行
D.战后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检测训练: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者的共同点是
A.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代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C.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D. 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性3、(2011?重庆文综卷1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4、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掀起群众爱国运动 D.推翻清朝统治 5、《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1、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D.最终签定了《北京条约》2、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了军事、经济上的绝对优势,用暴力手段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在统一体中的中国试图赶上这种发展的机遇”。“中国试图赶上这种发展的机遇”的表现有
①维新变法运动 ②义和团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反割台斗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下列哪一历史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4、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后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高考链接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解析】题干中材料的出处、时间及内容表明条约的签订是指不平等的“城下之盟”,清政府是被迫的,A、C两项的说法不成立。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时,西方文化“广泛”影响中国显然不妥,D错误。两次鸦片战争后,国人“华夷”观念受到冲击,B项符合题意。2.(2009广东文科基础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解析】题眼:“马克思评论鸦片战争”。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A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三次战争带来的灾难主要指什么?
2请列举有关“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的史实。
3你如何看待西方国家入侵的影响?1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丧失主权(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开始并逐步加深)
2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造成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中国近代社会日益贫困落后。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其主观方面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